人气

【李可染】李可染作品_李可染万山红遍

李可染

人物简介
  李可染(1907年-1989年),江苏徐州人,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以创作山水画为主,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李可染以山水画闻名于艺术界,中国写意人物画亦有相当研究,其风格影响了颇多后来者。他自幼习画,早年先后入上海美专、国立西湖艺术院学习。他1946年任教于北平艺专;1956年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其山水画早年取法八大,笔致简率酣畅,后从齐白石习画,用笔趋于凝练,又从黄宾虹处学得积墨法,并在写生中参悟林风眠风景画前亮后暗的阴影处理方式。画风趋于谨严,笔墨趋于沉厚,至晚年用笔趋于老辣。他亦善画牛,笔墨颇有拙趣。他的代表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人物生平
  启蒙教育
  1907年,李可染出生于江苏徐州一个平民之家,排行第二,取名永顺。双亲均不识字,父亲是贫农,逃荒到徐州改做了厨师,母亲是城市贫民。李可染童年酷爱戏曲绘画,常用碎碗片在地上画戏曲人物,博得邻人围观。
  1914年,李可染入私塾。穷巷无良师,两年无所得,惟常在堂上写字画画,塾师宠爱,不加阻止。
  1916年,李可染入徐州“吴氏兄弟小学”读书。1917年,小学图画老师王琴舫见他聪慧好学,赞曰:”孺子可教,素质可染。”遂给他取学名可染。
  1920年,暑假,李可染游徐州城垣,俯瞰快哉亭,见集益书画社室内数位老画师正在作画,窗外伏观数日后登堂入室,拜徐州画家钱食芝为师,正式启蒙书画,习王石谷一派的山水画。
  早期习画
  1923年,李可染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普通师范科,学习图画、手工两年。此间,得见吴昌硕真迹。在学校一次纪念会上,听康有为演讲,得知中国唐宋绘画是世界艺术的高峰,因此被激发斗志的他离职献身绘画艺术。1925年,李可染毕业创作以其王石谷派细笔山水中堂名列第一。刘海粟校长为之题跋。是年回徐州,在第七师范附小和私立徐州艺专任教至1928年冬。
  1929年,李可染越级考上西湖国立艺术院研究部研究生。师从林风眠、法籍油画家克罗多(AndreClaouodot)二位教授,专攻素描和油画,同时自修国画,研习美术史论。同年,杭州”一八艺社”成立,李可染加入”一八艺社”,为最早成员。
  1931年5月,杭州“一八艺社”在上海举行习作展,鲁迅为展览写《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可染作品始受注意。
  1930年至1932年期间,“一八艺社”成员先后被迫离校,李可染得林风眠先生暗中保护,给予路费资助,离开西湖,回到徐州。1932年,李可染在徐州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主要是油画),创办“黑白画会”。大幅《钟馗》入选南京第二届全国美展;同年,在徐州美术专科学校任教。1933年冬,26岁的李可染在徐州举办了他的首次个人画展。
  1935年,李可染游泰山,至北平故宫博物院尽赏历代名画。
  1937年,李可染入郭沫若主持的政治部第三厅,在武汉等地画抗日宣传画。
  1938年,李可染赴武汉,先后在周恩来、郭沫若领导下的部门进行爱国宣传活动。
  1939年,李可染为表达国仇家恨,完成宣传画《是谁破坏了你的快乐的家园?》
  1940年,李可染住金刚坡下的赖家桥,与理论家蔡仪同室,相互切磋艺事,共同探讨新艺术理论。由抗战宣传活动转回中国画的创作和研究。
  1941年,郭沫若先生为李可染作题画诗二首,一为五律《题水牛图》,一为七律《题峡里行舟图》。
  创作水墨
  1943年,李可染应重庆国立艺专校长陈之佛邀请,任中国画讲师至1946年9月。在此期间,致力于中国画教学和研究,主攻山水、古典人物、牧牛图。作《公荫观瀑图》、《执扇仕女图》、《拟八大山人》、《仿石涛》等画。1944年,《李可染水墨写意画展》在重庆举办,徐悲鸿作序,老舍撰写《看画》一文,并在文中对李可染的山水画和水牛图表示称赞。1942年,李可染开始水墨写生,作牛图,在四川重庆参加当代画家联展。同时期,古典写意人物《屈原》、《王羲之》、《杜甫》以及山水画《风雨归牧》等作品问世。也是李可染山水画形态古典期(1942-1953)的开始。
  1946年,李可染到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翌年春拜齐白石为师,相随10年。同年又深得黄宾虹积墨法之妙。1945,李可染与林风眠、丁衍庸、关良、倪贻德、赵无极等以山水和写意人物为主,举办《现代绘画联展》。同年,他在昆明举办了《李可染水墨写意画展》,也作了《放鹤亭》、《棕下老人图》等画。
  1948年,李可染在北平举行第二次个人画展。徐悲鸿收藏其《拨阮图》、《怀素书蕉》等写意人物画近10幅,藏于徐悲鸿纪念馆。
  1949年后,李可染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崭新时代
  1950年,李可染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副教授。同年,为《人民美术》创刊号撰文《谈中国画的改造》,指出发展中国画的前景。当年《人民美术》第五期又发表了他到大同云冈石窟考察后撰写的《云冈石刻印象》一文。
  1951年,李可染随同中央美术学院全体师生参加土改,创作新年画《工农劳动模范北海游园大会》等作品。
  1952年,李可染再次到云冈石窟考察。又参加中央文化部组织的炳灵寺石窟考察团赴炳灵寺考察,沿途参观龙门石窟、西安碑林等大型石刻,为汉代艺术所震撼。
  1953年,李可染在北京举行了李可染、张仃、罗铭写生联展。
  展。这一年,也是李可染山水画形态的转型期(1954-1965)的开始。1956年,李可染再次长途写生,历时八个月,行程数万里,作画近二百幅。从“对景写生发展到对景创作”。他的代表作有《鲁迅故乡绍兴城》、《万县》、《江城朝雾》、《嘉定大佛》、《峨眉山秋色》、《巫峡百步梯》等。返回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大礼堂举行“李可染水墨山水写生作品观摩展”三天。1954年,李可染为变革中国画镌“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方印章。上半年首次长途写生,历时三月余。同行者有画家张仃、罗铭。9月19日,在北京北海悦心殿举行三画家水墨写生画联展。
  1957年,李可染与画家关良同访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历时四个月。柏林艺术科院为两画家举办联合画展。
  1958年,李可染观摩齐白石遗作展并发表了《谈齐白石老师和他的画》一文。
  1959年,李可染赴桂林写生。在北京举办《江山如此多娇》水墨山水写生画展,并先后在中国八大城市巡回展出。同年,捷克布拉格博物馆举办《李可染画展》,《李可染水墨山水写生画集》出版。
  1960年,李可染提出“采一炼十”的主张。意即,采矿是艰辛的,冶炼更加需要付出倍百倍的劳动,真正的艺术创造必须兼有采矿工人和冶炼家双重艰辛和勤奋。
  《鼎湖飞瀑》、《暮韵图》、《钟馗嫁妹图》。1961年,李可染山水画室成立,逐步形成山水画教学体系。此后三年,冬季到广东从化、夏季到北戴河从事创作,这一期间完成了《鲁迅故乡绍兴城》、《黄海烟霞》、
  1962年,李可染完成了《黄山烟霞》、《漓江》、《万山红遍(一)》、《五牛图》的画作。
  1964年,李可染完成了《清漓天下景》、《万山红遍(二)》、丈二巨幅《漓江》、《巫山云图》、《山下水田》等画作。
  经历坎坷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李可染被迫停笔。通过书法磨练基本功。这段时间为李可染山水画的丰碑期(1979-1989)积蓄了雄厚精进的创造力。
  1969年,李可染下放湖北丹江口干校,为时二年。
  1972年,李可染按周恩来调令返京,重新致力于中国画创作,为民族饭店作大幅《漓江》。
  1973年,李可染作《漓江胜境图》,历时三个月完成。又作《树梢百重泉》,作为国礼赠送友好国家元首。
  1974-1975年,“四人帮”发动“批黑画、反击资产阶级黑线回潮”运动。李可染名作《阳朔胜境图》被指为黑画,横遭批判。原陈列于公共场所的李可染力作一律禁展。李可染身受迫害,但仍坚持习字,自创“酱当体”,笔势格局,重如碑拓。
  1976年,李可染为日本华侨总会作大幅《漓江》、《井岗山》图轴。
  1977年,李可染作《井岗山》、《襟江阁》、《清漓风光图》等。
  晚年成就
  1978年,李可染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此后连续当选为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9年,李可染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并被任命为中国画研究院院长。1981年,在任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期间,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书写了鲁迅联语,并题“鲁迅先生联语云‘俯首甘为孺子牛’,此语给我启发教育,吾因此开始画牛,并名我画室为‘师牛堂’,今逢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年纪念,写此以志敬仰。一九八一,可染并记”。
  1983年,李可染赴日本东京、大坂举办 《李可染中国画展》。艺术教学片《峰高无坦途--李可染的山水艺术》,欣赏片《为祖国河山立传》、《李可染画牛》拍摄完成。
  1984年,《江山无尽图》获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荣誉奖。
  1985年10月,江苏徐州市修复李可染旧居,李可染捐赠其本人历年书画墨迹珍品40件,连同李可染学生、传派画家赠画。同年,作《水牛赞图》。
  1986年5月,”李可染中国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这是李可染在世近70年笔耕生涯的最后一次展览,展出作品202件。
  1987年,李可染为黄润华、张凭、李行简在日本举办联合画展写《“苦学派”画展前言》,提出学派的形成与发展问题。7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李可染通讯院士荣誉称号。
  1988年,李可染捐赠作品《雨过瀑声急》,以义卖所得4万美元赠予国际修复长城、拯救威尼斯委员会。
  1989年5月12日,文化部举行“著名国画艺术大师李可染先生为中国艺术节基金会捐款仪式”,表彰其捐款10万美元以促进中国艺术事业发展。12月5日上午10时50分,心脏病猝发,享年82岁。
  
李可染作品
  《万山红遍》《一叶知秋》《清漓胜境图》《洗桐图》《棕下老人》《午困图》
  《鲁迅故乡绍兴城》《昆仑山色》《阳朔》《山顶梯田》《井冈山》《清漓帆影图》
  《雨中漓江》《泼墨山水》《牧童归去夕阳红》《烟江夕照》《百重泉》《密林烟树》
  《雨势骤然晴》《执扇仕女》《布袋和尚》《荷净纳凉》《放鹤亭》《蕉林鸣琴》
  《宋人诗意》《浔阳琵琶》《暮归》《温柔乡里不惊寒》《钟馗柳溪》《渔艇图》
  《醉翁图》《无锡惠山天下第二泉》《黄山云海》《春雨江南图》《苍岩双瀑图》《黄山烟云》
  《峡江轻舟图》《山静瀑声宣》《密树自生烟》《高岩水边人家》《暮雨初收夕阳中》《苦吟图轴》
  《榕荫渡牛图轴》《犟牛图轴》《雨中漓江图轴》《山水图轴》
  
李可染《万山红遍》
  《万山红遍》为李可染先生的代表之作,不凡之处便是作者用了大量朱砂来渲染画面,满目红山,意境非凡。1962-1964年间,李可染共创作了七张尺幅各异的《万山红遍》。其中三幅现分别藏于中国美术馆、中国画院和荣宝斋;一幅为可染先生家属收藏;另有三幅被海内外藏家珍藏。
  2015年11月,《万山红遍》 拍卖最终1.84亿元成交。这是属于李可染共创作的七张尺幅各异的《万山红遍》中较小的一幅。创作于1964年,作品取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之词意,气质雄壮豪迈。1964年创作此画时,正处于李可染大量写生后的理性思索时期,逐渐摆脱写生状态,把写实描绘变为抒情性的写意表现,画面物象经营布局具形式感,笔墨韵味也得到加强,既有严谨的刻意经营,又不失情感的自然流露。此画以墨作底,红为主调,强调“遍”字。以朱砂色铺陈整个画面,可谓大胆创新之举,使画面滋润明亮富有层次变化。
  
李可染山水画
  李可染从1943年开始从事中国画教学和创作工作,后来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画界变革的呼声日高,提倡新国画。于是1954年后他以造化为师,屡下江南,探索“光”与“墨”的变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可以以“黑”、“满”、“崛”、“涩”来概括其艺术内涵,为水墨世界开创出新的格局李可染有扎实的素描功底,他的作品让人感受到了屹立千年的中国山水。一种范宽式的饱满构图,山势迎面而来,瀑布浓缩为一条白色的裂隙,用沉涩的笔调一寸一寸地刻画出来,绵绵密密地深入到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在一张纸上,表现出最大最丰富的内容。
  李可染的水墨画一扫逸笔优雅的文人积习,尤其是那以悲沉的黑色形成的基本色调,深深地抓住了人们的视觉。而在这悲怆旋律的制约下,画中即使偶有淡淡的幽雅,也会被这“黑色世界”造成的凄迷的基调所吸引。李可染山水画的价值,主要是他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图式,并且表现出了浑厚博大的精神力量。著有《谈山水画》。 李可染的山水风格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时代气息和民族精神,其艺术语言集中体现在浑厚深邃、静默灵动的美学表现中。《北国风光》将诸多绘画元素与艺术语言统一在不足4平尺的盈盈画面中,而其恢弘气势却已溢出画面,流淌在每一个华夏子嗣的心间。作者将各具象征意义的宝塔山、黄河、长城、红太阳、松林、山脉等融汇成一幅美好河山的胜景,传达出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东方红,太阳升——祖国山川大地都披上了朝霞的红色光晕,宝塔山在最为近景处的山顶屹立,似灯塔般指引着方向;母亲河顺着太阳升起的方向流淌,隐约传出历史的车轮声;长城在蜿蜒中奋力前行,诉说着华夏民族五千年的历史……
  纵观李可染的山水作品,多以“黑”、“满”、“崛”、“涩”为特色。此幅却显得如此与众不同,不由得让人想起令人过目难忘的《万山红遍》。同样是讴歌祖国大好河山的红色题材,《万山红遍》浓烈激昂、酣畅淋漓,《北国风光》则不紧不慢、娓娓道来,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李可染书法
  沈鹏先生在《李可染书画全集·书法卷·序》中说:“书法既是李可染的余事,也是他的全部艺术活动的重要部分。说余事,因为书法只占用他从事绘画以外的较少时间,并且与绘画的数量比较占据次位。但是,从书画理法相同的意义来说,从笔法与结构的最抽象的原则来说,书法就不仅不是余事,而是可染艺术十分重要的基础工程了。”李可染先生擅书法,又喜搜书帖,尤爱魏碑,他书法早年学王羲之、赵孟兆页、石涛诸帖,深得精髓,融会贯通,与早年绘画一样入古出新,脱化而出。其上世纪40年代的书法,独幅作品已极少见,从大多题画书法看,大都用笔灵活多变,气韵生动,意趣酣畅,体势跌宕,与晚年书法的沉重凝练不同。上世纪60年代“文革”中作画甚少,常以习字为日课,临摹颜真卿《八关斋帖》、魏碑、汉隶诸帖,自创了一种采众家之长的一家之体——“酱当体”(李可染自戏名之)。以此字体来纠正自己书风中的“流滑”之病。“酱当体” 的由来,据画家回忆说,是源于旧时酱园招牌上工匠所写的大字,多是笔画粗重平实,线条缺少韵味和变化,即近于“横平竖直”的一种极其刻板的书体。李可染先生曾说:“字体削瘦容易,丰厚难。就像人的肢体,要有骨力、有弹性、苍而润。瘦笔只见骨头,比较容易,若在丰厚之中见出筋力就好了。丰厚比瘦削好,传世多颜字是有道理的,颜字有庙堂之气。”以后,他的书风有了突变。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轻灵优美变为沉实厚重了。从传世的书法作品可以看出,他在70年代末期已达到高峰。代表作有《峰高无坦途》(1978年作)、《痴思长绳系日》(1979年作)等,明显具有一种成熟的自我风格。到了上世纪80年代渐趋凝重厚拙,点画圆浑与方断兼之,线条极富立体感。其风格以《师牛堂》(1985年作)、《为祖国河山立传》(1986年作)、《废画三千》(1986年作)、《东方既白》(1989年作)、《所要者魂》(1986年作)等为代表。
  
人物评价
  广州美术学院李公明教授说:“在新中国画改造过程中,李可染的写生山水和红色山水在这一新传统中所取得的成就是具有原创性意义的。”
  沈鹏先《李可染书画全集·书法卷·序》中说:“书法既是李可染的余事,也是他的全部艺术活动的重要部分。说余事,因为书法只占用他从事绘画以外的较少时间,并且与绘画的数量比较占据次位。但是,从书画理法相同的意义来说,从笔法与结构的最抽象的原则来说,书法就不仅不是余事,而是可染艺术十分重要的基础工程了。”
  李可染的儿子李小可接受采访时说“我父亲让我们最为受益的是他对待艺术和人生的态度,他的故事背后反映出来的是他对艺术的态度。”
  老舍在《李可染水墨写意画展》的撰文中说“在穷苦中,偶尔能看到几幅好画,精神为之一振。”
  吴作人在《李可染中国画展》的序言中说:“艺术天地至广,而于山水匠心独运。峰恋隐显,云烟吞吐,乃古人所未逮;岚影树光,以墨胜彩,创境界以推陈。”
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