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孙连仲(1893年-1990年),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字仿鲁,直隶(今河北)雄县人,1912年投北洋陆军第2镇,后编入冯玉祥部,由士兵递升至军长,1928年任第二集团军第2方面军总指挥,1947年改任保定绥署主任仍兼河北省政府主席,1949年去台湾,任战略顾问委员会战略顾问、总统府国策顾问,1972年被聘为国民党中央委员会考核纪律委员会委员,1990年8月14日,孙连仲因患肝癌病逝于台北市中心诊所,享年98岁。
主要经历
1893 年2月2日孙连仲出生于河北雄县龙湾村。
1912 年投北洋陆军第2 镇,后编入冯玉祥部,由士兵递升至军长。
1928 年任第二集团军第2方面军总指挥。9月任青海省政府主席,
1929年8月代理甘肃省政府主席。
1930 年蒋冯阎战争后,所部被
蒋介石收编为第26 路军,任总指挥。次年,调江西 “ 围剿 ” 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2 年任第九路军总指挥,曾参加第二至第五次 “ 围剿 ” 。
1934 年4月晋升陆军中将军衔。
1935 年11月当选为国民党五届中央监察委员。
1936 年11月由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1937年“ 七七 ”卢沟桥抗战爆发后,任第2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1军团军团长,在河北良乡(今属北京)、涿县(今涿州)抗击日军。9月升第2集团军总司令,调娘子关参加太原会战。
1938 年3月,在徐州会战中率第2集团军坚守台儿庄,获台儿庄大捷。继参加武汉保卫战,任第3兵团总司令。
1939 年起,先后任第一、第五、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
1943年任第六战区代司令长官,11月指挥12个军在常德地区英勇抗击侵华日军的进攻。
1945年5月当选为国民党六届中央监察委员, 6月任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北省政府主席。
1947 年改任保定绥署主任仍兼河北省政府主席,12 月调任首都卫戍总司令。次年改任总统府参军长。
1949 年去台湾,任战略顾问委员会战略顾问、“ 总统府 ” 国策顾问。
1959 年1月担任国防部中央后备军人指导委员会委员。
1960 年3月,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纪律委员会委员。
1963 年11月起,连续被聘为国民党第九至十三届中央评议委员。
1964 年赴美游历。
1972 年被聘为国民党中央委员会考核纪律委员会委员。
1990年8月14日,孙连仲因患肝癌病逝于台北市中心诊所,享年98岁。
军旅经历
孙连仲七岁入私塾,后入保定旧制学堂读书。他读书很努力,寒暑不辍,不旷课,不请假,博得老师和同学的好评。但孙连仲对武术技击,更感兴趣。他身材魁梧,臂力过人。清末民初,社会动盈,青年中颇流行“从军报国”的思想。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即1912年2月,北洋军第二镇派孔祥标到雄县招兵。时年十九、并已与同邑苏姓女子结了婚的孙连仲秘密赴招兵处报名应募。入伍后,孙连仲被编入第二镇八标二营八连为学兵。清帝退位后,北洋陆军各镇改为师,孙连仲隶王占元的第二师之下。此时孙已调入炮兵营,并由学兵升为正兵。
1914年,袁世凯亲信陆建章的京卫军被派往陕西镇压白朗起义军,行军前在各旅成立炮兵营,从他部调选人员,孙连仲被选中,来到了冯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炮兵营充任班长。
1915年底护国战争爆发后,当时驻在四川的冯玉祥第十六混成旅与云南护国军在泸州、叙州(宜宾)间作战。孙连仲在龙头山一役中,曾一人扛起二百三十八斤的山炮,带领士兵抄后路袭击护国军,一炮击中对方阵地,给冯军带来暂时胜利。冯玉祥擢升他为炮兵营第一连连长。
1917年,第十六混成旅已回驻京津之间的廊坊,冯玉祥一度调离该旅。张勋复辟事件发生后,段棋瑞要冯玉祥返回部队任旅长。冯未到达前,一群少壮军官酝酿对“辫子军”作战。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冯玉祥任命孙连仲为炮兵团长。孙曾以自己缺乏学历,未进过中学而稍露怯意。冯鼓励他说:“论带兵打仗,大学生也不如你们,中学生更不用说。”继又许诺:“将来我会让你们进陆军大学。”当年10月底,冯玉祥以陆军检阅使兼第十一师师长,移驻北京南苑,集训练兵,孙连仲随其前后,颇为倚重。随着冯玉祥军事力量的发展,出现下一批他所亲信的少壮将领,孙连仲、石友三、孙良诚、刘汝明等,被称为冯的“十三太保”。
1924年秋,冯玉祥联合胡景翼、孙岳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直系新头目,贿选总统曹锟。不久,冯部扩军,孙又升任了骑兵第二师师长。
1925年,孙连仲部随同国民一军在京津地区活动,曾参加国民军一、二、三军会战天津之役。
1926年9月,冯玉祥从苏联返国,举行“五原誓师”,宣布响应南方国民革命军北伐。
1927年5月1日,冯玉洋部队改称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接受武汉国民政府领导。第二集团军东出参加北伐后,孙连仲率部在豫西南一带作战,先后进击直系于学忠,改编了阎德胜的部队,追击过向四川流窜的
吴佩孚。嗣后移驻唐河、确山,解决了直系旧部靳云鹗的部队,占据了平汉线,靳只身逃往上海。
蒋介石、
冯玉祥合流后,孙连仲为冯的第九方面军总指挥兼第十四军军长,进驻新乡。不久与鹿钟麟对调,任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并任蒋、冯“北伐军”的京汉前线总司令,率韩占元、秦德纯、冯治安、庞炳勋四个军,在漳河沿岸与奉军作战,激战二十六天,屡挫奉军杨宇霆指挥的部队,伤亡敌军以万计。奉军虽竭全力一再增援猛攻,均不能得逞,京汉、陇海两线战况得以稳定,蒋、冯于整个战局遂得从容调度。孙连仲部在接受通电嘉勉及奖励后,以激战过久,疲劳特重,奉命往郑州整补休养。
1928年5月,孙连仲部调陕西绥靖地方。此前一月,甘肃发生了马仲英领导的“河州事变”,动乱日益扩大。冯玉祥即命孙连仲就近移师入甘。
1929年2月,孙连仲到青海履任。青海地区向为甘肃回军势力马麒、马麟所盘踞。他们对孙之主青,明迎暗拒。尤以马麒次子马步芳与旅长马子乾等,军事上威胁最大。冯玉祥为使孙连仲顺利进入西宁,确立对青海的统治,乃用釜底抽薪的办法,电调马步青旅开往潼关,委以该处警备司令职务;又调马子乾旅驻湼源;马步芳的第四混成旅则令驻循化、巴戌。孙到青海后,以其第九十一旅驻乐都,第九十二旅、第九十三旅及直属部队移驻西宁附近,控制局势。
1930年4月,东调的孙连仲被任命为冯部第八路军总指挥。他率领高树勋的第十二师,连同骑、炮、工兵等部队经陇东、陕西到河南,留雷中田师驻防兰州,维持后方秩序。
1931年初,孙连仲奉命开往江西,以江西清乡督办的头衔率领第二十六路军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
1932年3月,孙连仲在金溪县浒湾驻防,迎战红军林彪部。孙亲临前线指挥,与红军展开拉锯战。红军终以不克而退,孙部进驻永丰。蒋介石旋发表他为第四十二军军长,仍兼任第二十七师师长。1933年7月,蒋在庐山设训练团,自兼团长,委孙为团副,教育长为陈诚。训练团结束,孙连仲返防后率部攻占宁都、赣县。同年9月,驻湖北麻城之第三十军张印湘部不稳,蒋介石乃调张任第四十二军军长,发表彭振山为第三十军军长,命孙连仲以第二十六路军总指挥名义前往整顿。孙积极整训该部,又一次得到了蒋的称许。
1934年初,孙连仲率第三十军再到江西,驻永丰,蒋又将第二十七军、第四十二军划其指挥。这一年,孙连仲参与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第二年初,又奉命率部到湖北追击红军
贺龙、萧克部,10月,孙部调往苏北地区,总部驻淮阴,全军分驻宿迁、涟水、泰县、东台、如皋、南通等处,从事修筑国防工事以及导淮工程。孙在各师提倡举行工作竞赛,进展顺利。在同年11月举行的中国国民党“五大”上,孙连仲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
北上抗日
西安事变后,孙连仲部驻河南信阳、确山一带。及“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孙部于7月12日接到北上增援命令。平时整个华北战场的态势是:7月中旬,日军入关部队已达五个师团,兵力约十万人。26日,宋哲元拒绝了日本方面的最后通牒,令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在丰台、廊坊、天津车站等处击败日军。但中国军队在南苑作战失利,佟麟阁、赵登禹壮烈殉国,日军乘势包围北平。月底,平津相继失陷。华北战场形势空前严峻,蒋介石命孙连仲为第二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刘峙)兼第一军团司令。
1937年10月,日军川岸师团直扑山西娘子关,直接威胁太原。中国军队决定组织娘子关战役,以阻击日军。此时,孙连仲部正撤至娘子关附近,奉命参加这次战役,担负总预备队任务。川岸师团以一部攻击娘子关正面,而王力则进攻娘子关右侧的旧关。旧关地理位置重要,关系这次战役的成败。由于中国军队在旧关一带布防薄弱,所以敌军一举占领了该地。第二战区副司今官黄绍玻焦急万分,立即下令中央军第三军曾万钟增兵反攻,决心收复。不料日军增援部队赶到,情况十分危急。此时,孙连仲率第二十七师赶赴前线,他严令部下沉着作战,相机歼敌,屡败日军,把战局稳定了下来。由于敌军继续增援,惨烈的拉锯战争展开了。激战两周后,敌军集中炮火猛轰孙部阵地,掩体工事被摧毁;加以人右友军伤亡过大,无力配合,且先行转进,孙部被迫弃守。娘子关失陷了。孙连仲率部撤到阳泉。部队前段作战中伤亡过大,除冯安邦的第二十七师外,其他两个师已无战斗力了。但他一腔抗日热情,仍命令冯固守阳泉,说:“无命令后撤,就要把你枪毙!”孙、冯是连襟,孙治军之严,亦可由此见一斑。不久,阳泉、太原相续失守,孙连仲部经晋南开往河南。
1938年春季,日寇的精锐部队板埴师团、矶谷师团、小米内旅团等,兵力共约五万多人,企图沿津浦线南下攻占徐州。当时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负责指挥徐州一带战事。蒋介石于徐州方面告急时,也认为在战略上有加强第五战区之必要,乃仓促檄调第一战区驻河南补充训练尚未完成的汤恩伯军团与孙连仲第二集团军星夜增援。
1945年7月,蒋介石命孙连仲改任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主持华北军事,由河南向北进攻,并嘱其负责将来在华北对八路军作俄事宜。为了表示对孙连仲的信赖,蒋同时委孙为河北省主席兼国民党河北省党部主任委员。孙在重庆组成了河北省政府后,又到西安筹组第十一战区长官部。接着,一班人马到新乡,开始指挥军事北进。
孙连仲盗墓
民国时期,军阀孙连仲在茂陵陵上修筑战壕,被怀疑实为盗墓。但是,这些盗墓说法,并无具体文字记录,茂陵地宫中的宝物有多少谁也说不清。目前考古界对茂陵还是较为乐观的,一是茂陵修筑了半年多世纪,内部机关重重,很难进去,据《汉书》记载,茂陵除了玄室、明堂留有空间外,其余大都被随葬品堆放得密不透风。茂陵地宫深遂,四周有用石头砌好的护壁。假设有三五个盗墓者联手,不分昼夜地挖宝,至少要一年到两年才可以掏到墓穴的中心部位。况且,茂陵周围戒备森严,盗墓贼很难得手。所以陪葬品不可能被盗尽,要盗也仅是一部分;二是早期盗墓,仅看重金银珠宝,一些如经书类的文物、当时人们用的器物并不被看重,还会留在地宫中,这也是现在发现的不少被盗多次的陵墓仍能有重大考古发现的原因。
人物纪念
孙连仲旧居:北总布胡同2号,区级。原为
洛克菲勒基金会董事长所建,后归一日本官僚居住。日本投降后为军调部国民党代表驻地,后来归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
孙连仲居住。解放后收归国有,现为某单位宿舍。
- 分享
- 腾讯微博
- QQ空间
- QQ好友
-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