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廖仲恺】廖仲恺简介_廖仲恺何香凝

廖仲恺

人物简介
  廖仲恺(1877年4月23日-1925年8月20日)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广东归善(今惠阳县)人。近代民主革命家。生于美国旧金山旅美华工家庭。1893年回国。1902年留学日本,先入读早稻田大学预科,后在中央大学政治经济学毕业。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任执行部外务科负责人。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广东任都督总参议。1913年随孙中山逃亡日本。1914年任中华革命党财政部副部长,之后随孙中山反对袁世凯,参加护法运动;并在国民党刊物内发表文章,赞扬十月革命。1921年孙中山到广州任非常大总统,廖为财政部次长。之后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财政部长,工人部长,农民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等职。1925年8月20日在设于惠州会馆的国民党中央党部(今越秀南路89号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立有纪念碑),被暴徒杀害,遗体先是暂厝广州驷马岗朱执信墓旁,1935年迁葬南京中山陵侧。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77年4月23日,廖仲恺生于美国加州旧金山旅美华工家庭。
  1893年,父亲廖竹宾在旧金山病故后,随母亲回到中国广州,投奔时任清政府招商局总办的叔父廖志岗。
  中日甲午战争后倾心西学。
  1896年就读于香港皇仁书院。
  1897年,在叔父的安排下,他与香港地产商何戴的九女儿、同为国民党左派的何香凝在广州结婚。
  伉俪佳话
  在广州市同福西路龙溪新街,坐落着一栋坐北朝南的青砖石脚二层小楼,它就是革命家廖仲恺与何香凝夫妇曾经的居所,“双清楼”所在地。
  1897年,由于经济上尚未独立,廖仲恺与何香凝新婚后,便与他的哥哥廖恩焘一家合住在广州市三官庙的廖公馆,一座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夫妻二人在二楼屋顶的晒台上搭了一间小屋作为自己的居所。
  在简陋的新居里,这对不曾相识的夫妻逐渐相知、相爱。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很多青年出国留学,希望学成归国后,改变中国危亡局势。出洋留学的风气盛极一时。廖仲恺结束了香港皇仁书院中学生活后,也有了去日本留学的愿望。
  为了支持丈夫实现自己的理想,虽然遭到娘家人和廖仲恺嫂嫂的坚决反对,何香凝毅然把陪嫁的珠宝首饰和所有的细软及家具等卖掉,连同私蓄总共“凑得三千余金”,资助廖仲恺赴日留学。
  1903年1月,廖仲恺暂别何香凝,先行赴日。之后何香凝又把所有的杂物都卖掉,在同年4月抵达东京,开始了夫妇二人的旅日留学生活。1904年3月,廖仲恺考入早稻田大学经济预科学习,既而入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科学习,并与有志青年相互激励,萌发了反清革命思想。两人在早稻田大学附近租住一套公寓,并命名为“觉庐”。
  1903年9月,廖仲恺与何香凝在日本东京结识了孙中山,被他伟大的气魄、坚定的革命信念深深打动,向孙中山表示“想参加革命工作,愿效微力”。廖仲恺、何香凝二人遵照孙中山指示, 在日本“物识有志学生,结为团体,以任国事”。此后,夫妇二人便追随孙中山,踏上了艰辛的民主革命之路,也与孙中山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1905年廖仲恺、何香凝夫妇协助孙中山建立了中国同盟会,并先后入会。廖仲恺担任同盟会总部的副会计长和外务部干事、外务部副部长,而作为同盟会的首位女会员,何香凝担负了革命党人的联络和勤务工作。夫妇二人在东京的家,也成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联络站和聚会场所。
  忙碌的学业与革命工作期间,女儿廖梦醒和儿子廖承志的相继诞生,给夫妇二人紧张的生活带来温馨的家庭乐趣。而这期间廖仲恺多次奉孙中山之命,潜回国内到天津等地进行秘密活动,从事联络革命志士、宣传革命道理、筹设革命机关等工作,根本无暇照顾家中妻儿。何香凝在参与革命活动的同时,独挑家庭重担。
  辛亥革命后,廖仲恺夫妇追随孙中山回到祖国继续革命事业。廖仲恺先后担任过广东枢密员、财政司长兼国税厅长等职,对建立和巩固新生的广东民主共和政权作出诸多贡献。
  廖仲恺和何香凝,这对革命伉俪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毕生精力,在事业、生活中相互支持、志趣相投。
  投身革命
  1906年,翻译了一些早期社会主义学说,并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上发表。曾奉孙中山命回国秘密进行革命活动。以“屠富”、“渊实”笔名在《民报》发表译作《进步与贫乏》、《社会主义史大纲》等,是最早介绍和探索社会主义问题的中国人之一。
  1907年春转入东京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科。
  1909年在日本中央大学毕业后回国,考取法政科举人,在吉林巡抚处任翻译。武昌起义后在广州就任广东军政府财政部副部长。
  1911年辛亥革命后,先後任广东任都督总参议、总统府财政部长兼广东省财政厅厅长。
  1912年5月任广东军政府财政司长,实行地税换契法、整理财政和税收等措施。宋教仁案发生后赴北京运动国会议员反袁。
  1913年8月“二次革命”失败后与孙中山等亡命日本。
  1914年协助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1915年任中华革命党财政部副部长,继续为讨袁筹措军费,参加护法运动,致力于反袁斗争。
  1917年9月任中华民国军政府财政部次长、代理总长,尽力于护法事业。五四运动发生后赞扬和支持学生运动。
  1918年6月随孙中山到上海后,与朱执信、胡汉民等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发表《三大民权》、《<全民政治论>译序》等文章,宣传和研究革命理论。同时翻译孙中山用英文写的《实业计划》第一计划。
  1919年10月任中国国民党财政主任。称赞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空前之举,震慑全球,前途曙光,必能出人群于黑暗”。与朱执信等学习俄文,准备赴苏俄学习。
  1919年和1920年多次奉孙命赴福建漳州,帮助援闽粤军的建设和解决财政困难,推动粤军回师广东,驱赶桂系军阀。
  1921年4月,驱逐桂系军阀的战争结束后,孙中山组建广东革命政府,廖仲恺被任命为财政部次长,随后,又兼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他努力协助孙中山,力图在广东开创一个新的革命局面。陈炯明也被任命为广东革命政府陆军总长、粤军总司令和广东省省长等要职,掌握了广东军政大权。
  1921年5月任中华民国政府财政部代理总长,支持孙中山出兵讨桂和北伐。
  1922年,孙中山为打倒军阀,统一全国,决定北伐。而陈炯明却反对北伐,他对廖仲恺筹集北伐经费不仅处处刁难,还暗中与北洋军阀勾结,准备阴谋叛乱。
  陈炯明公开叛变前夕,廖仲恺被囚禁于广州郊区石井兵工厂,经何香凝等营救脱险,当即乘船赴港转沪,与孙中山重新会合,协助孙中山先生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1923年1月4日,孙中山通电讨伐陈炯明,组成东、西两路军,16日攻克广州。陈炯明通电下野,退居香港。
  1923年2月,与苏联代表越飞联合宣言条款进行具体磋商。3月任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财政部长。5月任广东省长。10月以后被孙中山委派为国民党改组委员、临时中央执行委员,积极参与领导改组国民党的工作。
  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开幕,被孙中山指派为主席团成员。在开会过程中,坚持国共合作和反帝反封建的原则,促成了大会的成功。当选为海陆军大元帅大本营秘书长、国民党一大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工人部部长。协助孙中山筹建陆军军官学校——著名的黄埔军校,任该校党代表,为建立革命军而努力,被誉为“黄埔的慈母”。6月任广东省长。7月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支持沙面工人罢工,命令各县县长协助组织农会。9月任大本营财政部长。坚持主张镇压广州商团叛乱。孙中山北上前夕任所有党军、各军官学校和讲武堂的党代表兼农民部部长。11月任大本营参议、所有党军、各军官学校和讲武堂的党代表,兼任中央农民部长。
  1925年1月25日,黄埔军校成立“青年军人社”,廖仲恺任社长,该社刊物《青年军人》第一期出版。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仍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三大政策,在平定商团叛乱、杨刘判乱、北伐、东征等战役中起了重要作用,为巩固广东革命政权作出了巨大贡献,并支持省港大罢工。1925年7月国民政府成立,任财政部长、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政府财政厅长。
  遇刺身亡
  廖仲恺不屈不挠地奉行三大政策,密切地同中国共产党人合作,支持工农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国民革命发展。但他所做的这一切无疑对国民党右派、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是极端要不得的。因此,中外反动势力都视廖仲恺为眼中钉,欲置之于死地。孙中山逝世不久,谢持、林森、邹鲁等人便结成所谓的“西山会议派”,背叛孙中山三大政策,破坏国民革命领导力量的团结。
  从1925年7月开始,国民党右派分子邹鲁、孙科、伍朝枢等人就开始集中攻击廖仲恺,散布种种谣言,企图搞垮廖仲恺,否定三大政策。面对右派反对分子的汹汹来势,廖仲恺与他们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尤其使廖仲恺感到深恶痛绝的是,一部分国民党右派老党员,为了达到反共的目的,甚至不惜与北方反动军阀相勾结。5月间,廖仲恺发表了一篇《革命派与反革命派》的文章,对国民党老右派做了辛辣的批判,他说:“现在吾党所有反革命者,皆自诩为老革命党,摆出革命的老招牌,以为做过一回革命党以后,无论如何勾结官僚军阀与帝国主义者,及极力压制我国最大多数之工界,也可以称为革命党,以为革命的老招牌,可以发生清血的效力。不知革命派不是一个虚名,那个人无论从前于何时何地立过何种功绩,苟一进不续革命,便不是革命派。反而言之,何时有反革命的行为,便立刻变成反革命派。”这篇文章给邹鲁、孙科、胡毅生、林直勉、朱卓文等老右派刺激很大。他们对廖仲恺恨之入骨,其中一部分人便蓄谋用卑鄙的暗杀手段除掉廖仲恺。
  进入8月,满城风雨,流传着国民党右派要杀害廖仲恺的消息,一霎时间阴云四起,压力日增。当时在广州南堤有右派俱乐部“南堤小憩”,朱卓文等右派分子经常在此密划谋杀廖仲恺,他们熟知苏联顾问鲍罗廷、加伦和汪精卫、廖仲恺等,每日必集东山百子路鲍公馆会议。朱卓文等人起初欲以凶手用炸弹机枪狙击,把这些领导人员全部杀害,下手前,公安局长吴铁城获知此讯大惊,从中阻止了这次流血事件。廖仲恺面对这种情势,无所畏惧,继续孜孜不倦地工作。当他听说敌人要用机关枪杀他时,一笑置之,并对人戏言道:“暗杀用手枪炸弹是所见的,若是用机关枪,却新鲜的很。”何香凝劝他多加两个卫士防备一下,他不以为然地回答:“增加卫兵,只好捉拿刺客,并不能阻挡他们行凶。我是天天到工会、农会、学生会等团体去开会或演说的,而且一天到晚要跑几个地方,他们要想谋杀我,很可以假扮工人、农民或学生模样,混入群众中间下手的。我生平为人作事凭良心,自问没有对不起党、对不起国家,总之,生死由他去,革命我总是不能松懈一步的。”
  在1925年8月18日国民政府的一次会议上,坐在廖仲恺身旁的汪精卫给他写了一张条子,告诉他有人将对他不利,他当即表示:“为党为国而牺牲,是革命家的夙愿,何事顾忌!”1925年8月19日,又有人以确切消息报告他,廖仲恺慨然道:“际此党国多难之秋,个人生死早置之度外,所终日不能忘怀者,为罢工运动及统一广东运动两问题尚未解决!”这一天,他又为给黄埔军校等筹集经费工作到深夜,很晚才回到家中。
  1925年8月20日上午,廖仲恺携夫人何香凝乘车前往党部开会,半路上遇见陈秋霖,随即同车前往,不想竟在戒备森严的国民党中央党部(惠州会馆,广州市越秀南路89号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立有纪念碑)门前惨遭杀害。
  廖案发生后,国民政府迅即组成“廖案检查委员会”,追查暗杀的幕后策划者和凶手。经查明,暗杀是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右派集团所为。主要成员便是邹鲁、胡毅生、林直勉、朱卓文、许崇智等人,出面收买凶手的便是胡汉民的堂弟胡毅生及其死党朱卓文、梁鸿楷等人。凶手之一陈瑞在刺杀廖仲恺后,找到朱卓文告以其事,朱即给陈瑞二百元,打发他离开广州。案情查明后,国民政府派军队搜查了胡汉民兄弟的住宅,逮捕了胡汉民的哥哥胡清瑞和林直勉,撤掉了梁鸿楷第一军军长的职务,胡毅生、朱卓文事先潜逃,胡汉民也因涉嫌离开广州,国民党右派势力受到沉重的打击。
  1925年9月1日,廖仲恺出殡时,广州黄埔军校师生、工人、农民、市民群众等二十多万人参加。他的遗体暂厝于广州驷马岗他的好友朱执信的墓侧。
  1935年9月1日,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侧。
  
廖仲恺与何香凝
  廖仲恺、何香凝这对革命伴侣,在人生的旅途上共同生活了28个春秋,他们是夫妻,是同志,是战友。他们的爱情生活毫不浪漫,但他们的爱情却因志趣相投、情深意笃、患难与共而成为新型夫妇关系和新型家庭的楷模,广为世人称道、讴歌。
  1897年l0月底,廖仲恺与何香凝在广州结婚。他们两人的婚姻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所谓的“天足缘”。说起这段佳话,还得从廖仲恺的父亲廖竹宾遗留给儿子的提亲条件,以及何香凝坚决反对裹足说起。原来,廖竹宾早年进入香港汇丰银行工作。1875年,旧金山汇丰银行分行正式开设,他担任该分行副经理的职务,由于旅居海外,饱尝欺凌、歧视和剥削压迫,所以他非常热爱祖国。他虽远离祖国,仍然教育子女不要忘了祖国,他强烈的爱国爱乡的感情和言行给廖仲恺以启蒙和熏陶,使他自小就萌发了爱国思想。廖竹宾是客家人的后代,一直未忘祖辈的习惯和乡规,根据客家人的规矩,加之亲历了旅美华侨所遭受的种种歧视,他深知小脚女人在国外被人看不起。因此,他在1893年病故前留下遗嘱,希望儿子能回祖国成亲,而且必须讨个大脚女子做媳妇。廖仲恺含泪答应了父亲的临终要求。
  可是,在19世纪末,中国依然保留着女子缠足的传统陋习,要想找一个与廖家门当户对的“大脚小姐”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天下事真是无巧不成书,比廖仲恺小一岁多,又有一双大脚的何香凝,正好符合廖仲恺的择偶条件,通过媒人的说合,他们顺利地结成了夫妻。
  何香凝的那双“天足”是靠自己顽强斗争才保住的。她出身于香港一个大地产商家庭,从小过着优裕的生活。她酷爱读书学习,从小就是“不缠足主义者”,她对那些以一双天足勇敢征战的太平军女战士非常敬佩,下定决心,无论如何决不缠足。家里人白天为她缠足,她晚上就用剪刀剪掉缠足布,剪刀被搜走后,她又设法买来一把新剪刀,藏在祭祀祖先的祭坛香炉下,等大家都睡觉以后,她再将缠足布剪掉,屡次如此,始终幕屈服。最后父母也只好网开一面,由她去了。
  廖仲恺、何香凝的婚姻虽是媒妁之言的产物,但他们却是旧式婚姻中幸福概率极低中的幸运者。他们婚后夫妻互敬互爱,情投意合,生活幸福、美满。他们居住在屋顶晒台上的一间斗室内,然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斗室既可以读书,又便于赏月,每当皓月当空,清风明月,他们不禁产生“人月双清”之感,因此,这间小屋被命名为“双清楼”。后来,廖仲恺将其诗集取名为《双清词草》,何香凝自称“双清楼主”并将其诗画集命名为《双清诗画集》。19世纪末,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廖仲恺竭力向国外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并把目光转向日本。为了实现廖仲恺去日本留学的愿望,何香凝不顾亲友的反对,毅然把陪嫁的珠宝首饰和家具等卖掉,连同私蓄凑了3000多元,作为其出国的旅费和留学费用。
  在日本,他们夫妇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工作,做出了不少贡献,他们的斗争生活,充满了无数感人事迹。1904年至1909年间,廖仲恺曾多次受孙中山指派回国进行革命活动,为了革命需要,他总是欣然从命,毫不迟疑。他们在东京的寓所,是孙中山经党与革命党人集会和工作的场所兼通讯联络站。何香凝亲自担任联络和后勤工作,她为革命而“甘心忍受、乐之不倦”,孙中山亲切地称她为“奥马桑”。1905年同盟会成立,何香凝是中国同盟会最早的女会员。接着,她又和黎仲实介绍廖仲恺加入同盟会。1909年初,当廖仲恺又一次奉命潜赴天津从事革命活动时,何香凝题诗相送:“国仇未复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取中华史上名。”
  武昌起义以后,广东成立了军政府,廖仲恺任军政府财政司司长。这位专攻经济学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以广东为活动舞台,开始了他一生的革命活动。而何香凝则成为廖仲恺的贤内助,操持家务,教育子女,支持丈夫,将全部心血倾注到建设新生共和政权工作中。廖仲恺也为争取广东财政状况稳定与好转,为巩固和建设广东新生的民主共和政权,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二次革命”失败后,胡汉民和廖仲恺弃家逃亡日本,同孙中山在日本会合。廖仲恺夫妇积极参加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的活动和斗争。19l4年5月,他们毅然加入了中华革命党加入中华革命党后,廖仲恺被选任为财政部副部长,代行部长职权,挑起了中华革命党的理财重担,为筹款讨袁作出了重大贡献。
  1918年6月,护法运动失败后,廖仲恺夫妇随孙中山回到上海,他们并没有丧失革命斗志,而是积极协助孙中山进行宣传工作,以“激扬新文化之波澜,灌溉新思想之萌蘖,树立新事业的基础,描绘新计划之雏形”。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成中国国民党之后,本部设立了党务、总务,财政三部,廖仲恺被指定担任财政部长,他和朱执信奉孙中山之命多次在福建部署讨桂军事行动,敦促陈炯明部兴师返粤讨桂,并为之筹募军饷。1921年4月,国会非常会议召开,孙中山被选为非常大总统,廖仲恺被任命为财政部次长(代理部长职),挑起了为中华民国政府筹措军政经费、整顿广东金融的重担。他积极为粤军出师筹措军饷,从而保证了北伐的顺利出师,被人赞誉为孙中山的“钱荷包”。
  1922年夏天,廖仲恺在遭陈炯明囚禁并遭到死亡威胁的时候,写出了《留诀内子》七言诗两首与何香凝诀别,一云:“后事凭君独任劳,莫教辜负女中豪。我身虽去灵明在,胜似屠门握杀刀。”二云:“生无足羡死奚悲,宇宙循环活杀机。四十五年尘劫苦,好从解脱悟前非。”何香凝得知廖仲恺遭囚禁的消息后,抱病冒着暴雨,亲历险境,当面质问、痛斥陈炯明,迫使陈炯明释放了廖仲恺。
  廖仲恺与何香凝都是国民党改组的坚强支柱。廖仲恺曾两次被派赴日本与苏俄代表越飞会谈,并取得很大成功。他们还全力辅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开拓国共合作的道路。廖仲恺接受孙中山的重托,一度任代理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职务,挑起筹办军校的重担。黄埔军校成立后,他被任命为国民党驻黄埔军校党代表,为建设与培养一支国民革命的新型军队作出了卓著的贡献,获得了“黄埔的慈母”、“党军的慈母”的崇高赞誉。
  国民党改组后,廖仲恺先后任党、政、军等十余个部门的要职,何香凝则担任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长,并兼管广东省妇女运动。他俩忠实地执行三大革命政策,同共产党人真诚合作,促进了工农运动在广东省蓬勃开展。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实践申,廖仲恺、何香凝对中国民主革命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形成比较正确的观点,成为坚定的国民党左派、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何香凝继续坚持孙中山生前制定的三大政策,成为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继承者,国民党左派旗帜。
  廖仲恺不屈不挠地奉行和捍卫三大政策,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革命措施,引起了国民党右派分子的极端仇视。他们视廖仲恺为眼中钉,决定杀害廖仲恺。面对死亡的威胁,廖仲恺毫无畏惧,他对何香凝说:“我生平为人做事,凭良心,自问没有对不起党、对不起国家、对不起民众的地方。中国如果不联俄、联共,就没有出路,总之,生死由他去,革命,我总是不能松懈一步的。“何香凝深为丈关的安危担忧,但她并没有阻止廖仲恺进行革命工作,只是要求与丈夫合拍一张照片。廖仲恺说:“为国民党而牺牲,是革命家的夙愿,何事顾忌!”
  1925年8月25日,廖仲恺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遭敌人暗杀,成为“努力奉行孙总理遗教而流血的第一人,终年48岁。
  廖仲恺被刺逝世后,周恩来参加了廖案检查委员会,做了大量工作,并发表痛悼廖先生的文章。1925年9月1日,廖仲恺安葬在广州沙河朱执信墓的左侧,为他送葬的有广州党、政、军官员及各界群众十几万人。1935年9月1日,廖仲恺的灵榇由广州运到南京安葬,葬于南京紫金山南麓、中山陵西侧。
  廖仲恺的逝世,使何香凝悲痛万分,但她未被悲痛压倒,亲人的鲜血更加激励了她的革命意志。“哀思催奋酬君愿,报国何时尽此心”,立志要和国民党右派斗争到底,她坚定地表示:“苟利于国,则吾举家以殉,亦所不惜。”自此,她更加坚定地为实现孙中山的遗愿而勤奋工作。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何香凝怒斥蒋介石背弃孙中山三大革命政策的反革命行径,坚决与国民党反动派决裂。她回广州专心打理仲恺农工学校的事务,并于1928年赴菲律宾及南洋群岛,卖画为该校筹集经费,又先后旅居伦敦、巴黎,过着读书、作画的清苦生活。
  “九一八”事变后,何香凝回到祖国,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她曾寄诗给黄埔学生出身的将领,鼓励他们:“追怀祖逖,莫辜负你雄心,速向倭奴痛击!”她给第五军救援十九路军的张治中寄去一信,附诗一首,并送去女褂子一件,要张治中转达黄埔学生的将领奋起抗战。其诗云:“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河山,方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往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不久,何香凝又辗转香港、韶关、桂林、平乐等地。不论在何处,她都始终坚持抗战、团结和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和倒退,时刻关心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为全国抗日民族解放斗争积极贡献力量。为抗议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行径,她坚决拒绝去重庆。1942年,蒋介石派人到桂林,给她送来100万元支票及请她去重庆的信,她在信上写了“闲来写画营生活,不用人间造孽钱"的批语,原封交来人退回。
  抗战胜利后,何香凝对蒋介石坚持反共、独裁、内战的反动政策深表愤慨。1948年1月,她和李济深、谭平山、蔡廷锴、柳亚子、朱学范等,在香港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以革命派的崭新面貌团结进步力量,开展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何香凝积极参加社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在北京病逝,享年94岁。何香凝生前早就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和廖仲恺“则同衾,死则同穴”。在建造廖墓的时候,她就要求将廖墓建成合葬墓的形式,预先给自己留下安葬棺柩的地方。
  遵照何香凝的生前遗愿,1972年9月6日下午,何香凝的灵柩安抵南京,在紫金山下的廖仲恺先生墓地举行了合葬仪式。现了她与廖仲恺先生“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愿望。
  
人物评价
  邓颖超:“廖仲恺、何香凝先生一生为中国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建树了光辉的业绩。他们坚持原则,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廉洁奉公,不断进步,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