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黄炎培(1878年10月1日-1965年12月21日),字任之,别号抱一,江苏省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他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家、政治活动家和民主主义教育家。他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著作有《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新大陆之教育》、《东南洋之新教育》、《中国商战失败史》(合作)、《中国教育史要》、《黄海环游记》等。
人物生平
1878年10月1日(清光绪四年九月六日)出生川沙镇内史第,早年父母双亡。1887年随外祖父发蒙,接受传统教育。迫于生计,年未弱冠,即在家乡任塾师。
1899年时在松江府以第一名取中秀才。1901年入南洋公学﹐选读外文科﹐受知于中文总教习蔡元培。1902年后又中江南乡试举人。
1903年返乡兴办小学堂。期间,开始接触严译《天演论》等新学书籍。次年在乡办校,因鼓吹反清被逮捕,一度入狱,在江苏巡抚“就地正法”批文到达一小时,由基督教外籍牧师保出,逃亡日本,一年后事息归国,继续兴办学校。
1905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先后创办和主持广明小学和师范讲习所、浦东中学,在爱国学社、城东女学等新教育团体和学堂中任教,并参与发起江苏学务总会。辛亥革命后,任任为江苏都督府民政司总务科长兼教育科长,后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全力以赴改革地方教育,全面规划建设了省立高、中等学校和县立小学,省教育会副会长,上海申报馆旅行记者。
1908年与童世亨等共同创办浦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为浦东最早的供电设施。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
1914年2月至1917年春,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山东、北京、天津等地考察了五个月。随中国游美实业团体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座学校,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尤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1915年4月,随农商部“游美实业团”赴美报聘,考察教育,撰写《旅美随笔》。黄炎培还到日本、菲律宾、南洋各地考察。每次考察均有记录,并结集出版。他认为办教育如同治病,知病源才能开好药方,做到对症下药。“外国考察,读方书也;国内考察,寻病源也。方书诚不可不读,而病所由来,其现象不一,执古方治今病,执彼方治此病,病曷能已。”所以,他都是从中国实际需要出发进行考察。
1917年赴英国考察,同年5月6日,联络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中华职业教育社。次年,创建中华职业学校。此后数十年时间的教育和社会活动主要通过中华职业教育社来展开。
1921年被委任教育总长而不肯就职。曾参与起草1922年学制,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和筹办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东南大学、上海商科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黄炎培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创办《救国通讯》﹐宣传爱国主义﹔组织上海市民维持会(后改为上海地方协会)﹐支持淞沪会战。
1941年,与张澜等人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治同盟,一度任主席。
1945年又与胡厥文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同年7月应邀访问延安。写成《延安归来》一书,如实介绍延安。1946年在上海创办比乐中学,探索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准备的普通中学。至1949年前,先后又创办重庆中华职校、上海和重庆中华工商专校、南京女子职业传习所、镇江女子职校、四川灌县都江实用职校等。
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破“不为官吏”的立身准则,欣然从政。
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1965年12月21日病逝于北京。骨灰安放于北京西郊八宝山革命公墓,夫人姚维钧的骨灰也安放于此。
黄炎培故居
“内史第”又名沈家大院,位于浦东新区川沙新镇新川路218号,与在建的迪斯尼为邻。大院占地3423.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68.9平方米。由清代著名金石学家、书画鉴赏家沈树镛(1832—1873)祖上建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已有170余年历史。
“内史第”名人辈出:黄炎培1878年诞生于第三进宅院,现为市级文保单位黄炎培故居;著名音乐家黄自、民主战士黄竞武、水利专家黄万里等黄氏子弟诞生于此;宋耀如与倪桂珍夫妇携子女于1890年—1904年在此生活了十余年,宋氏姐弟在此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据考证,
宋庆龄1893年诞生于“内史第”第一进宅院西侧沿街房内;“新文化旗手”胡适也与内史第有过不解之缘。
内史第曾以藏有汉碑、六朝造像、唐石、宋石等众多文物精品,被清代国学大师俞樾赞为“文物古迹,富甲东南”。沈树镛之子沈毓庆在这里开启了中国毛巾业发展的先河。黄炎培曾作过“浦东文化在川沙,川沙文化在内史第”的评价。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在《实施实业教学要览》中给职业教育下的定义是:“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他认为中国的教育“乃纯乎为纸面上之教育。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改良之道“不独须从方法上研究,更须在思想上研究”。他的结论是采取实用主义,发展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作用与地位
职业教育的作用——“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职业教育的地位——职业教育在学校教育制度上的地位应是一贯的、整个的和正统的。
职业教育的目的
为“劳动者文化、业务水平的提高”,“造就新型知识分子”服务。
职业教育的方针
社会化——强调的是职业教育须适应社会需要。
科学化——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
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
“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职业教育思想的特点
教育与生活联系。黄炎培在职业指导上的要求就是“帮助个人选择、预备、决定及增进他的职业”,使他们能够做到“敬业乐群”和“裕国利民”,教育与劳动结合。黄炎培把“尊重劳动”作为职业教育所奉行的重要信条,把“劳工神圣”“敬业乐群”作为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 注意学和用的联系。黄炎培反对劳心劳力分离,注意学和用的联系,主张手脑并用,“要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两下联系起来”,只有手脑两部联合才能产生世界文明。
黄炎培“与时俱进”的理念
1917年,黄炎培联合社会知名人士蔡元培、
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人,在上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以倡导、研究和推行职业教育,改革脱离生产劳动、脱离社会生活的传统教育为职志,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是我国开展职业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教育理论创造,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黄炎培在一生的活动中,服务和倡导“与时俱进”的理念和精神。他认为:社会在不断发展,经济在不断发展,人类在不断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不断前进,不断发展。他的一生和他的事业也确是实践了“与时俱进”的理念,发扬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对于“与时俱进”,他不只常在各种场合说讲,还在1939年1月24日专门给中华职业教育社诸同志、同事和同学写了一封《公开信》,介绍“我之人生观与吾人从事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这封“公开信”立刻在《国讯》杂志上发表。他在《公开信》中说:“吾人既深信世界的万事万物,因天然的演变与人类的要求,而日日在前进的途程中,我不求生存利己,否则思想与行为不可不随时随地把自己痛加鞭策。方法怎样呢?其一,求友。深切注意别人的言行,拿来和我的言行比较,立刻发现彼我间长处和短处出来。其二,读书。苟为我所不及见不能见的人,他的思想行为,既成文的写在那里,而指给我以正面的对照,或旁面的参考的良好资料的,我必尽量吸取的。求学时须读书,办事时,尤须读书。其三,我的行动,事前必须经严密的考虑和计划,事后必须虚心检讨。而尤有效乃在集合同志,为互相的检讨。尤其希望我诸同事同学,利用集团生活,多方求益。如果不断地用力,有生一日,前进一日,眼前既不辜负这空前大时代,即未来世界,任何演变,因思想之不断前进,亦且从容应付而有余。”
黄炎培说:这个“与时俱进”的理念,是他17岁读了
赫胥黎的《天演论》而萌动的。就是按照这个“与时俱进”的理念,是他从一个清代的举人,到新中国政府的副总理和全国人大的副委员长。他的一生和他一生所从事的事业,就是实践了这个“与时俱进”的理念的。并贯穿到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他倡导的职业教育事业之中,成为职业教育不断前进发展的重要资源。
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在吸取西方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反思中国自办新教育以来的问题和教训,不断探索中逐步形成的。
经过洋务教育和维新教育的相继推进,促成20世纪初清政府的教育改革,其中,普通教育和实业教育是两个热点。但在20世纪第一个10年逝去时,普通教育发展速度远高于实业教育,两者比例极不相称。大批受过普通教育的学生涌向社会,给社会带去怎样的影响?黄炎培于1913年在《教育杂志》上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对“癸卯学制”颁布以来中国教育尤其是普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作了考察,指出学生在学校中所受到的道德、知识、技能训练,走上社会后毫无用处。这就从理论上论证了改革普通教育,加强学校教育与个人生活和社会需要之间联系的必要性。文章发表后,在民国初年的教育界激起强烈反响,形成早期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引发人们教育观念的变化。
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后发表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标志着以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思潮的形成。
自此起,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不断发展、成熟。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和改革普通教育的需要,黄炎培早期职业教育思想更多以解决个人生计问题为重,认为职业教育的要旨有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20年代起,黄炎培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即既强调个人谋生,也重视服务社会;既强调职业技能训练,也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既强调一技之长,也重视全面发展。更多地探讨了职业教育内部的规律问题。
20年代中后期,黄炎培总结近十年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观念,认为“(一)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二)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三)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所有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更多地探寻了职业教育外部环境的适应问题。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进入30年代后,民族危机加甚,黄炎培积极投身于民族救亡事业,职业教育思潮逐渐消退,但其职业教育思想继续影响着此后年代中国的职业教育实践。
人物评价
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过重要贡献。
- 分享
- 腾讯微博
- QQ空间
- QQ好友
-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