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陈凤桐(1897-1980年),农学家、农业科技管理专家,新中国农业科学技术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领导人。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根据地组织领导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开创和发展中国农业科学技术事业,引导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联系实际,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陈凤桐在病危期间,仍一次又一次地向前往探望他的同志们询问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全国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情况,并提出自己的看法,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息。1980年10月4日,陈凤桐因患癌症,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人物生平
1897年2月25日 生于河南省内乡县。
1921年 毕业于河北省甲种农业学校。
1922—1924年 任开封农场和察哈尔农场技术员。
1925—1926年 在察绥组织民军,参加
北伐战争。
1929—1931年 日本青山农业大学专门部学习农业经济。
1932—1933年 北平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学习。
1933年 毕业于北大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并参加抗日同盟军。
1934—1935年 任江西农业院技师。
1936年 从事张家口、绥远、北京同学抗日战争联络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1940年 任察绥抗日游击支队政委。
1941—1943年 任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农林牧殖局局长。
1944—1945年 在延安中央党校二部学习。
1946—1947年 任察哈尔省农林厅厅长,后改任晋察冀边区实业处技术室主任。
1948—1949年 任北京军管会农林水利处处长。
1949—1957年 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
1954年和1959年 被河南省选为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 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
1956年 被河北省选为中共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7—1959年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分党组书记、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与地学部副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副主席。
1959—1965年 下放江西,任江西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1977—1980年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顾问、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80年10月4日 病逝于北京。
人物评价
陈凤桐根据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不仅提议在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内设置农作物系、园艺系、病虫害系(后改为植物保护系)、理化系(包括土壤、肥料、微生物和农药研制等)、畜牧系、家畜防疫系、森林系,还增设了开展遗传、生理、生化等基础研究的应用植物学系(后改为发育生物系)和开展农业小气候、气象灾害和物候学等方面研究的农业气象室。他十分重视农业科技情报和普及推广工作,专门设置了“编译委员会”和“农业推广委员会”,前者着重收集翻译国内外农业科技情报资料和编辑出版农业科学专著与学术刊物;后者主要是组织推广本所的科研成果和从事农业科技宣传普及工作。上述机构的增设,是陈凤桐具有战略意义的创举,对我国农业科学有关学科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陈凤桐还强调建立正常的科学工作制度。指出:“检查制度是工作的推进机,要认真把它建立和健全起来,使我们的工作在不断地检查中提高,走向科学化”。他在《认真建立起工作检查制度》中要求,系、室主任要克服事务忙乱,加强研究工作的领导,使每一项工作计划都能精密细致地按时完成;建立职工联席会,每项研究工作,都应在职工会上共同设计,在进行中共同检查,最后共同总结,既可收到集思广益之效,又可克服与职工脱节;建立责任制,在工作责任上是分工负责,在工作进行上是合作互助。”他的这些措施对建立科研工作秩序,调动广大职工工作积极性起了重要作用。陈凤桐在科研领导工作中,要求“年年要有新的成果拿出来”。在他的领导和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在短时间内即取得显著进展。
- 分享
- 腾讯微博
- QQ空间
- QQ好友
-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