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08月12日),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同安县集美社人(现厦门市集美区),厦门大学、集美中学、翔安一中、集美学村、翔安同民医院等,均由陈嘉庚创办。成长于郑成功抗清复明故垒的陈嘉庚一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生前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前身为集美学村各校)两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晚年的陈嘉庚,请人在鳌园刻录“台湾省全图”,念念不忘国家统一。
人物经历
华侨世家
陈嘉庚,原名陈甲庚,1874年10月21日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现属厦门市集美区)的一个华侨世家。祖父陈簪聚(1795年-1856年)一生中并未出洋,仅在集美社“俭朴自守,勤谨克家,处于海泻,耕渔自给”。陈簪聚育有三子,长名缨忠,次名缨斟(1836年-1876年),三名杞柏(即陈嘉庚父亲,字缨如松)。此兄弟三人,都曾到南洋星洲经商。缨斟少壮时曾在叻(新加坡旧简称,下同)开设米铺。陈嘉庚父亲出生年月无记载,推断应在鸦片战争之后,1909年逝世于集美。陈杞柏何时出洋尚不可知,其与孙厝孙夫人结婚应在19世纪70年代初期,1874年生陈嘉庚,1889年生陈敬贤。
至于陈杞柏南渡后如何在叻创立顺安米店,如何累集资本而创业的问题,因资料缺乏,难以详悉,据学者推断,陈杞柏幼年来叻在其兄长的米店工作,从勤俭中累集资金,因而在19世纪70年代创立顺安。除经营米业以外,长袖善舞的陈杞柏还兼营地产,办理硕莪厂,开辟黄梨园数百顷,创办黄梨厂以制成品外销欧美各国。1900年是陈杞柏实业的顶峰,其各业各产等资产共40余万元(叻币)。陈杞柏实业上的成功为陈嘉庚后来自己独自创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基础。
商业佳话
陈嘉庚17岁(1891年)时渡洋前往新加坡谋生,起初主要在他父亲经营的顺安米店服务,共做了13年。陈杞柏晚年实业失败,顺安于1904年停业,欠债权人20余万元。陈嘉庚接手衰败的家业后,于1904年创建菠萝罐头厂,号称“新利川黄梨厂”;承接了一个也经营菠萝罐头厂的日新公司;自营谦益米店。是年,陈嘉庚之弟敬贤来新加坡习商,管理谦益米店财务,主理新利川菠萝厂业务。1905年,陈嘉庚创办“日春黄梨厂”(兼制冰)。1906年,陈嘉庚入股恒美熟米厂,在福山园套种树胶。经过兄弟二人同心努力,自1905年起三年间各年分别获利(实利)5万多元、4万多元、13万元。
新加坡当时的法律规定“父债子免还”,但以信誉为重的陈嘉庚虽然经济拮据,却宣布“立志不计久暂,力能做到者,决代还清以免遗憾也”。面对家道中落,陈嘉庚艰苦奋斗了4年时间,终于有些盈利,他便不顾亲友反对,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找到债主,到1907年为止,连本带利还清了父亲所欠的债务。此事成为新加坡华人商业史上一大佳话。当然,当时也曾有人说他“傻”,但他说:“中国人取信于世界,决不能把脸丢在外国人面前!”“我们中国人一向言必信,行必果。”陈嘉庚“一诺万金”的信誉迅速传遍了东南亚。此后,人们十分相信陈嘉庚的商业道德和信誉,都愿意与他做生意。可以说,陈嘉庚之所以能在家业衰败后艰苦创业10年左右成为百万富翁,与他“一诺万金”的诚信商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入同盟会
1906年,孙中山由法国到日本,中途逗留新加坡,抵日后又重返新加坡。同年6月,孙中山在晚晴园主持成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在此期间,孙中山曾与陈嘉庚初次会面。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成立后,新加坡成为革命党人在南洋的活动中心。陈嘉庚是经朋友林义顺介绍才结识孙中山的,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熏陶,陈嘉庚热情投身于民主革命,还参加了新加坡同盟会会员的秘密会议,与孙中山共商制订了党旗方案。这次聚会,激发他踏上了革命征途,给陈嘉庚一生难以磨灭的印象。
晚晴园里的故事1910年春,陈嘉庚在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启迪下,痛感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向往进步,与胞弟陈敬贤双双剪掉发辫,同一批有志之士脱离清廷关系,在中国同盟会盟书上发誓签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有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有渝此,任人处罚。”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陈嘉庚政治生涯的重要里程碑。从此,他遵照孙中山的革命宗旨,唤醒侨胞,支持民主革命和振兴中华的一系列活动。
橡胶大王
当橡胶第一次从巴西移植到马来西亚,他即用2000元购了种子,播种在菠萝园中,进而大面积种植,到1925年,他已拥有橡胶园1.5万英亩,成为华侨中最大橡胶垦殖者之一,被称为新加坡马来西亚橡胶王国的四大开拓者之一。之后他开办橡胶制品厂,生产橡胶鞋、轮胎和日用品。先后在国内各城市、南洋和世界各国大埠设立分销店100多处。他还经营米厂、木材厂、冰糖厂、饼干厂、皮鞋皮厂等,厂房达30多处。鼎盛时期(1925年)营业范围远及五大洲,雇佣职工达3万余人,资产达1200万元(新币,约值黄金百万两)。
他首创橡胶制品大规模生产,促进了侨居地民族工业的发展;他开辟了橡胶制品和其他制品直接输出的国际市场,在华侨中第一个打破英国垄断资本的垄断局面;他还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企业家和技术人才。后来因日本橡胶制品在东南亚削价倾销,加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他的企业如江河日落,终于在1934年全部结束。
支援抗战
1937年10月,他发起成立“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任主席。1938年10月,在著名闽侨菲律宾的李清泉(他致函陈嘉庚,称南洋华侨应该在香港或新加坡,组一筹赈总机关,领导募)印尼的庄西言
晚年的陈嘉庚先生亦致函陈嘉庚,嘱托他在新加坡组南侨总会,所言目的与李清泉同)倡导和劝说下,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庄西言致函陈嘉庚后,致电行政院建议陈嘉庚领导南侨组织筹赈总机关)致电要求,陈嘉庚出面联络南洋各地华侨代表在新加坡开会,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陈嘉庚被推举为正主席(李清泉、庄西言为副主席)。他带头捐款购债献物,精心筹划组织,使南侨总会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内便为祖国筹得约合4亿余元国币的款项。此外,他组织各地筹赈会为前方将士捐献寒衣、药品、卡车等物资,以及在新加坡和重庆投资设立制药厂、直接供应药品等。
1939年,他应国内之请代为招募3200余位华侨机工(汽车司机及修理工)回国服务,在新开辟的滇缅公路上抢运中国抗战急需的战略物资。
陈嘉庚回国视察、慰劳抗日军民1940年,他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团历访重庆、延安等地。特别是访问延安之后,陈嘉庚正统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据实发表关于延安观感的演讲,盛赞陕甘宁边区的新气象。通过对国共两党辖区的访问,陈嘉庚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归国服务
1949年,他应毛主席电邀,回国出席全国政协,参加开国大典。他看到伟大祖国站立起来了,决心定居祖国,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耄耋高年,驰驱祖国南北大地,舟车劳顿,席不暇暖,致力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对推动华侨爱国大团结、鼓励华侨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他生前叮嘱“把集美学校办下去,把300万元存款捐献给国家”,并一再呼吁祖国统一,弥留之际还对台湾的回归深表关切,体现了一个爱国者的赤诚之心。国家还为此设立了陈嘉庚科学奖。
生活简朴
陈嘉庚为集美和厦门大学兴建数十座雄伟的高楼大厦,自己的住宅却是一所简朴的二层楼,既小且暗,办事不便,但他十分怡然。他的生活艰苦朴素,自奉菲薄。床、写字台、沙发、蚊帐等都是古老的。外衣、裤子、鞋子、袜子全都打补丁。他家有数百万财产,晚年却为自己规定低的伙食标准即每天五角钱,经常吃番薯粥、花生米、豆干、腐乳加上一条鱼。他身体力行的座右铭是:“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
尽管陈嘉庚曾是南洋成功的华人大实业家之一,但他的个人生活却始终十分简朴。他的个人自传中写到,“我之个人家庭,年不过数千元,逐月薪水足以抵过。在集美建一住宅,不上一万元,他无所有。”但是他极具公益心,尤其对于兴办教育,非常热心。早在1913年,他就在家乡创办小学,1918年又创办师范学校,并设立中学,附设男女小学和幼儿园。随着他的企业的兴旺发展,他又继续在集美开办水产航海学校,商业学校,农林学校,幼儿师范等,同时也设立了科学馆(现集美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图书馆和医院等,使集美成为了系统完整的学村。
陈嘉庚的故事
往往提到一个地方,就会想起一个人,比如提到集美,就会想到陈嘉庚。
在去集美的路上,就听到许多关于爱国华侨陈嘉庚的故事。说他年轻时就闯南洋,一生勤俭节约,把赚来的钱和省下的钱都捐给祖国文教事业,得到人们的尊敬。毛泽东称赞他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集美是个美丽、静谧而又整洁的地方。高大的行道树在微微的海风里婆娑。陈嘉庚先生创办和资助的学府隐藏在绿树红瓦龙脊凤檐之中,学子的朗朗书声绽开了先生的微笑,大海均匀的涛声,像先生均匀的呼吸。
嘉庚路145号为先生故居。“陈嘉庚故居”七字为廖承志手书。院子的中央有一棵陈嘉庚手植的龙眼树,枝叶茂密,生机勃勃,让人思念先生的奋发精神。故居为两层小楼,陈列着先生俭朴的生活用具和感人的事迹。走近一排陈列橱,看到他用过的一把布伞,布伞是从南洋带回来的,已用了十多年,家人说那伞太不像样了,要给他更换,他说:“不像样不要紧,能用就行了。”还看到他的一只用破瓷杯做的烛台,家人建议买一只新烛台,他不许,说:“该用的钱几千几万都得花,不该用的一分钱也不能浪费。”他的故居是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待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
先生17岁去南洋学商。他说:“财由我辛苦得来,亦当由我慷慨捐出。”他集资千万,全部用于兴学等公益事业。1913年他创办集美小学,以后又办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学校。集美解放时,
周恩来曾下达命令:“集美学校是陈嘉庚创办的,一定要保护好。”
先生热爱和拥护共产党,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曾于1940年冲破国民党的阻挠,到延安慰问抗战军民。他在1910年就参加了中国革命同盟会,橱窗里陈列着他于1911年12月与孙中山先生的合影。他创办的集美学校被称为“民主堡垒,革命摇篮”。
先生一生献给文教事业的款项,价值人民币一亿五千万元,临终时还把300多万元献给国家。
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出生于集美,1961年8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8岁。他的墓地在附近的鳌园。在去鳌园的路上,经过“归来堂”,关于这座建筑,有这样一段故事:陈嘉庚是位多子女的父亲,弥留之际曾嘱咐家人,建一座小祠堂,让海外回来的子孙有个聚会的地方。周恩来知道他的遗嘱后,指示有关部门为他动工兴建了这座“归来堂”。堂前有先生的铜像,高2.3米,一手执杖,一手拿帽,行色匆匆。铜像背后的墙上,有毛泽东的题词:“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先生的墓地在鳌园靠海的一端,面对大海,背倚“集美解放纪念碑”。墓成马蹄状,由13块青石组成,青石护栏上刻有20幅浮雕图像,概括了先生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陈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著名爱国华侨领袖、教育事业家。
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日(1874年 10月 21日),陈嘉庚出生于福建同安县仁德里集美村。9岁人读南轩私塾,17岁赴新加坡协助其父经营米店。不久,其父破产,陈嘉庚独立经营后首先偿还父亲的全部债务,获得良好信誉。此后事业顺利。在新加坡,陈嘉庚最早引进橡胶并进行大面积种植,首先加工橡胶制品并投人大规模工业生产。同时兼营菠萝用头厂。又把业务拓展到泰国、马来亚及厦门等地。鼎盛时期开办30多家工厂,100多间商店,垦植橡胶和菠萝园 15000多英亩,雇佣职工32000多人。民国 14年(1925年),他已成为东南亚的“橡胶大王”,著名的大企业家,百万富翁。
陈嘉庚致富后首先想到的是兴学报国。他说:“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早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他就捐献2000银元,在家乡创办惕斋学塾。民国3年3月创办集美高初两等小学校,此后又相继创办女子小学、师范、中学、幼稚园、水产、商科、农林、国学专科、幼稚师范等,并逐步发展,在校内建起电灯厂、医院、科学馆、图书馆、大型体育场。在昔日偏僻的渔村里建设起举世闻名的集美学村。民国8年,他开始筹办厦门大学,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分12年付款共300万元,而当时他所积存的资产也仅400万元。民国10年4月6日,厦门大学在五老峰下正式开学,设师范部(文、理两科)和商学部。到民国25年,厦大已发展到文、理、法商3个学院9个系,成为当时国内科系最多的5所大学之一。民国26年陈嘉庚因企业破产,无法负担厦大经费,才请国民政府收为国立大学。在承担集美、厦大两校庞大开支的同时,陈嘉庚还于民国10年联络新加坡华侨,组织同安教育会,支持同安县创办40多所小学。民国13年,陈嘉庚把同安教育会改为集美学校教育推广部,至民国24年,先后补助本省20个县市的73所中小学,补助总额达193227银元,全部由陈嘉庚承担。在侨居地,陈嘉庚竭力倡办华文学校,曾任新加坡道南学校总理。民国4年在新加坡捐资创办崇福女校,民国8年又捐资3万元创建南洋华侨中学,后来又捐40多万元作为该校基金。民国36年3月,创办南洋女子中学。
华侨史上有一个光辉的名字,永远铭刻在千百万华侨心中,受到祖国人民的尊敬和怀念。这个人,便是毛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他“为中国人民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著名的实业家、企业家
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现属厦门市)的一个华侨世家。曾祖父陈时赐兄弟五人中有两个出洋定居。父亲缨纪(又名杞柏)远渡新加坡开了一家米店。大伯父缨节和二伯父缨酌也出过洋。
陈嘉庚17岁(1891年)渡洋前往新加坡谋生,起初主要在他父亲经营的顺安米店服务,共做了13年,直到1904年,他集资7000多元(叻币,下同)创设菠萝罐头厂,号称“新利川”;时隔不久,又接管了一个也经营菠萝罐头厂的日新公司。在三个月内两个厂获利共4万元。
当时,橡胶第一次从巴西移植到马来亚,他即用2000元购了种子,播种在菠萝园中,进而大面积种植,到1925年,他已拥有橡胶园1.5万英亩,成为华侨中最大橡胶垦殖者之一,被称为新加坡马来西亚橡胶王的四大开拓者之一。之后他开办橡胶制品厂,生产橡胶鞋、轮胎和日用品。先后在国内各城市、南洋和世界各国大埠设立分销店100多处。他还经营米厂、木材厂、冰糖厂、饼干厂、皮鞋皮厂等,厂房达30多处。鼎盛时期(1925年)营业范围远及五大洲,雇佣职工达3万余人,资产达1200万元(叻币,约值黄金百万两)。
他首创橡胶制品大规模生产,促进了侨居地民族工业的发展;他开辟了橡胶制品和其他制品直接输出的国际市场,在华侨中第一个打破英国垄断资本的垄断局面;他还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企业家和技术人才。
后来因日本胶制品在东南亚削价倾销,加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他的企业如江河日落,终于在1934年全部结束。
他身居异邦,心怀乡国,经营实业,不谋私利,立志竞争义务,报效祖国,以尽国民天职,故积资千万,全部用于兴学等公益事业,不遗子孙财产。
名副其实的教育事业家、教育家
陈嘉庚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实业家,也是一位毕生热诚办教育的教育事业家、名副其实的教育家。他一生生活俭朴,但兴学育才则竭尽全力,十分热心。他办学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毅力之坚,为中国及世界所罕见。
陈嘉庚说:“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本着上述办学目的和动机,他不惜倾资办学。
1913年,陈嘉庚在家乡集美创办小学,以后陆续办起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校共十所;另设幼稚园、医院、图书馆、科学馆、教育推广部,统称“集美学校”;此外,资助闽省各地中小学70余所,并提供办学方面的指导。1923年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批准“承认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集美学村”之名就是由此而来。规模这样宏大,体系这样完整的“学校”,全国还找不到第二个。
1921年陈嘉庚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共300元,创办了厦门大学,设有文、理、法、商、教育,五院17个系,这是一所华侨创办的唯一大学,也是全国唯一独资创办的大学,于1921年4月6日开学,陈嘉庚独力维持了16年。后来世界经济不景气严重打击华侨企业,陈嘉庚面对艰难境遇,态度仍很坚定地说:“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他把自己三座大厦卖了,作为维持厦大的经费。
陈嘉庚在解放后,不余己力,扩建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亲自指挥工程进展,检查工程质量,群众称他为“超级总工程师”。
陈嘉庚倾资兴学,他希望有志之士,闻风继起,振我中华,故虽企业收盘,仍多方筹措校费,艰苦支撑,百折不挠,估计他一生用于办学的款项,约达美金一亿元以上。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华侨纷纷捐资兴学,蔚然成风,影响极为深远。
陈嘉庚不仅是一个教育事业家,而且不愧为一个教育家。在长期办学的实践中,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第一、他提倡女子教育,反对重男轻女。大力倡办女子学校,让女子能上学,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开了风气之先,是难能可贵的;第二、强调优待贫寒子弟,奖励师范生。他反对办学分贫富,尽力帮助贫寒子弟上学。同时,他非常注意师范生的培养,严格选择和物色师资人才,对于好的加以奖励;第三、讲究教学质量,注意全面发展。陈嘉庚从办学开始,就一直注意“德、智、体三育并重”,强调全面发展;第四、主张“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学校”,强调要确立教师在学校的主导地位,他认为要办好学校,关键在于领导和教师,“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选教师”,因此,他十分重视选择校长和教师;第五、为了振兴实业,培养生产技术人才,倡办职业技术教育;第六、要求普及教育,并订下同安“十年普及教育计划”,设立同安教育会和教育推广部。他为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
陈嘉庚为集美和厦门大学兴建数十座雄伟的高楼大厦,自己的住宅却是一所简朴的二层楼,既小且暗,办事不便,但他十分怡然。他的生活艰苦朴素,自奉菲薄。床、写字台、沙发、蚊帐等都是古老的。外衣、裤子、鞋子、袜子全都打补丁。他家有数百万财产,晚年却为自己规定低的伙食标准即每天五角钱,经常吃番薯粥、花生米、豆干、腐乳加上一种鱼。他身体力行的座右铭是:“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陈嘉庚早在1910年就参加同盟会,募款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民国成立后,他一再反对日寇侵略,筹款救灾抵制日货,导致工厂被焚,亦在所不惜。“七七”抗日军兴,他在新加坡组织“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首先把南洋各属1000余万华侨组织起来,他被选为总会主席,华侨领袖地位从此确立。陈嘉庚的最大贡献是募集巨款援助祖国的抗战。就1939年来看,他募集的抗战军费为国币18亿元,华侨汇祖国之款11亿元中捐款约占10%。南侨总会抗战义捐约国币5亿元,主要是依靠群众用各种方式劝募。1940年他率领南侨慰劳团回国视察各战区。访问延安时,所见所闻,综合观感,认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希望,表示衷心拥护。1942年,日寇攻占新加坡,他被迫避难印尼,在这期间,陈嘉庚作了自称“俚句”以明志的述志诗,有四句这样写道:“爪哇避匿已两年,潜踪难保长秘密,何时不幸被俘虏,抵死无颜谄事故”。他搞到一小包“氰化钾”藏在怀里,随时准备以身殉国。表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1945年日寇投降,他安全回到新加坡,受到500个社团的联合欢迎。同年11月8日,重庆团体举行“陈嘉庚安全庆祝大会”。毛泽东给他高度评价,称他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成为历史性的评价;周恩来及王若飞的祝词:“为民族解放尽了最大努力,为团结抗战受尽无限苦辛,诽言不能伤,威武不能屈,庆安全健在,再为民请命”。传诵于海外。
陈嘉庚先生忠公谋国,无私无畏,当国民党当政之时,他反对汪精卫对日言和,斥汪为汉奸卖国贼,后又反对蒋政权贪污独裁,致电美国总统,抗议美国支持
蒋介石集团发动内战,并公开声明不承认伪总统和美蒋条约。
1949年,他应毛主席电邀,回国出席全国政协,参加开国大典。他看到伟大祖国站立起来了,决心定居祖国,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耄耋高年,驰驱祖国南北大地,舟车劳顿,席不暇暖,致力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对推动华侨爱国大团结、鼓励华侨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他生前叮嘱“把集美学校办下去,把300万元存款捐献给国家”,并一再呼吁祖国统一,弥留之际还对台湾的回归深表关切,体现了一个爱国者的赤诚之心。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先生在京病逝。“陈嘉庚先生治丧委员会”由周恩来总理担任主任委员,丧仪极为隆重。周恩来总理
朱德委员长亲自执绋,廖承志在追悼会上致词。
陈毅在吊唁的时候激动地说:“陈嘉庚先生是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作为华侨领袖来说,他是一个杰出的爱国主义者,追随革命,善始善终,值得后人学习。”8月15日首都各界举行公祭,公祭结束后,灵柩南运,专车经过的许多城市,当地党政部门和归国华侨都到车站献花圈致祭,最后在集美鳌园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陈嘉庚先生永息在鳌园中。
陈嘉庚先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国界,不仅中国内地人尊敬他,而且华侨和海外华裔也尊敬他。他的精神在海内外都将永远放光芒。
陈嘉庚纪念馆
陈嘉庚纪念馆属社会历史类名人纪念馆,将成为陈嘉庚文物资料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和作用,使之成为人民喜闻乐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终身教育课堂和文化休闲设施,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推进厦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陈嘉庚纪念馆及配套的嘉庚文化广场,位于嘉庚公园北门以东外填海处,总占地面积104484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0.5平方米,预计总投入超过1.5亿元人民币,建筑主体秉承独具特色的闽南建筑风格,与集美鳌园、嘉庚公园和谐统一,交相辉映,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旅游纪念胜地。
陈嘉庚纪念馆主体建筑三层,一层包括行政办公区、文物库房区、图书资料室、报告厅及1000平方米的临时展厅;二、三层由一个360平方米的序厅和四个780平方米的陈列厅组成,面积约3080平方米。陈嘉庚纪念馆的基本陈列有两个:第一至第三展厅为《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 陈嘉庚生平陈列》,第四展厅为《在陈嘉庚身边——— 嘉庚现象 诚毅同行》。
人物评价
陈嘉庚先生被
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爱国老人。他的事迹全球传扬,他的精神历久弥新。
陈嘉庚先生一生爱国、一生创业、一生兴学,他的实践和精神形成了独特而又丰富的嘉庚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君子必诚其意”、“士不可不弘毅”……九十多年前,陈嘉庚从中华文化的精髓中提炼出“诚毅”二字作为他所创办的集美学村各校的共同校训。诚者,诚以待人;毅者,毅以处事。嘉庚先生要求师生做到“诚信果毅”,他说“我希望于你们的,只是要你们依照着‘诚毅’的校训,努力地读书,好好地做人,好好地替国家民族做事。”“诚毅”校训有着巨大的凝聚力,成为一代又一代集美师生的座右铭。
- 分享
- 腾讯微博
- QQ空间
- QQ好友
-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