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未被记录的我国十一次火箭发射

未被记录的我国十一次火箭发射

2015-03-20

2007年6月1日,中国航天实现了“长征”系列火箭100次发射记录,这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中国航天里程碑。但是,在中国火箭发射的历史上,还有11次未被记录的“风暴一号”火箭发射却鲜为人知——它都是在上世纪70—80年代期间进行;都是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发的。《太空探索》第2期刊登游本凤文章,披露其中内情。

1969年8月14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国防工业军管小组、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七机部和上海市有关负责人时,代表党中央作了重要指示:上海不仅可以搞导弹,也可以搞火箭和卫星,还可以搞洲际导弹。于是,同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上海市下达了“701工程”任务——由上海抓总研制火箭和卫星。火箭取名为“风暴一号”,卫星取名为“长空一号”。

“风暴一号”的原型是七机部一院正在研制的远程地对地导弹,当时定名为701工程。应该说,当时上海还不具备搞火箭和卫星的条件,完全是靠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干起来的。但上海不愧为基础比较厚实的老工业基地,也拥有一大批科技人员,以及技术熟练的技术工人和技术干部,他们为攻克“风暴一号”的技术关键作出了重大贡献。譬如,火箭上的AK—8材料的焊接技术攻关,搞得上海焊条厂为此试制各种配方的焊条就不下几十种,但收效甚微。这一项目成了“风暴一号”研制过程中的拦路虎。为此,上海调集了市里的“焊接大王”、全国劳动模范唐应斌、龚春南等5人,对AK—8焊接技术进行攻关,仅一个月就突破了这一技术关。

当时,计算机技术运用还不普及,而“风暴一号”的计算工作和软件工作量很大,上海就集中了华东计算机研究所的四五位技术骨干,在上海计算中心的配合下,解决了弹道计算软件的全部配套。

“风暴一号”从设计、生产准备和试制,到第一台发动机试车,仅用了4个月时间,随后进行了发动机四机并联试车、箭体结构静力试验和增压输送系统试验等一系列大型试验。到整发热试车火箭总装出厂,仅仅花了11个月!如此速度,堪称奇迹。1972年8月10日,“风暴一号”火箭进行首次发射,并取得了基本成功。这验证了我们的火箭总体设计方案基本正确,为正式发射火箭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但是,当时是处在“文革”期间,好大喜功这一套十分流行。工程只求进度而不求在技术上吃透,也没在质量上严格把关,直接导致了1973年9月和1974年7月两次飞行的失败。采取了针对性措施,1975年连续两次发射成功后,又产生了骄傲和轻敌情绪,1976年和1978年发射时又发生新的技术故障,飞行试验两次失败,其中教训非常深刻。

“风暴一号”最大的功绩,在于创造了两个国内航天第一:1975年7月26日,由“风暴一号”发射成功的“长空一号”卫星,质量达1107千克,为当时国内发射成功的最重有效载荷;还有就是利用一枚火箭发射3颗卫星,也是我国航天人的一个大胆设想,当时在国际上除了苏联和美国外,还没有第三个国家进行过这样的尝试。

不过,“风暴一号”火箭的一箭三星首次发射出师不利:1979年7月28日,“风暴一号”托举着“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三颗探测卫星从酒泉发射基地起飞,火箭一级、二级主机工作正常,但在滑行段飞行中游动发动机推力下降,直至起飞后297秒自行关机,火箭终因飞行姿态失稳在空中自毁。经查,这次发射失利的问题,主要出在游动发动机涡轮泵上。经过44天的技术攻关,改善了涡轮泵的工作条件,并进行了大量单项试验后,1981年9月20日清晨,一箭三星发射终于获得成功。

一箭三星是“风暴一号”的第11次发射,也是它的最后辉煌。其中,失败了5次,却成功发射了6次。其间,“风暴一号”在进行了部分技术改进后,还于1977年和1978年共进行了两次地对地低弹道飞行试验,为以后我国洲际导弹成功飞向太平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之后,我国对火箭的研制发射任务作了调整,上海不再研制“风暴一号”,其成熟的技术融入和延续到了上海后来研制的“长征”系列火箭中。但是,历史却永远记录了“风暴一号”为我国航天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 火箭 我国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