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玄烨王朝,盛京那场风花雪月的事

玄烨王朝,盛京那场风花雪月的事

2015-03-20

玄烨亲手雕刻的陪都

盛京城依旧在成长之中……

每次玄烨巡视东北,总是带着功成的气豪,因而无忌于寒暑,一在仲春二月,一在孟冬十月,都是北国山区或雪未消的时节。玄烨的思路,没有被那荒凉侵蚀,相反,他心中只有澎湃的爱新觉罗家族的故事,那些死去的、未死的英雄的偶像。

玄烨思考的问题是,如何用这个回忆的模印,将曾经的辉煌,带回这座老气横秋的城市。其实早在1666年(康熙5年)的时候,玄烨在这座城市里设立了奉天府学。从此奉天的学生不用再背着包裹,披星戴月从盛京到锦州、山海关的漫长旅程,远去寄籍永平府去寄宿求学了,这也是东北地区清代儒学的正规教育。玄烨在此次还规定,奉天府学的教员可以与直隶、江苏、安徽教官通用,从文化发达处输入教员,这明显是对奉天缺乏人才的现状给予了支持。于是就在那年,盛京的文庙多了几分气魄,庙中增建了学宫、启圣祠,并且对孔夫子进行祭祀。

康熙25年,文庙内竖立玄烨亲撰的“至圣先师孔子赞”,这位从小读书苦到咳血的皇帝,由衷地赞美着孔子至高至大。康熙28年,他在文庙大成殿里悬挂御书“万世师表”匾额。

一些年以后,玄烨又免去了锦州、山海关旅程上的另一批离人之苦。福临曾经规定,盛京看守陵寝及山海关各处城守章京等职位,均由北京派授。于是一代代官吏携家带口,身赴辽远,而前一任在北京的房屋田地都留给新任官吏,常常导致前官的孤孀生活因为无所倚仗再无法回京,如果留在关外,依旧是生活困苦、无所着落。玄烨感慨之余,规定这些官职不再自京补授,直接由该将军选择贤能者顶补,既免除官吏迁移之苦,又给盛京人才广阔的升职空间。

与此同时,玄烨更给这个边塞的重镇以钢铁般的意志。康熙18年,玄烨特意批准户部拨地给盛京附近的新满洲官兵,这表明,新满洲军事驻守、民事垦荒,已俨然成为盛京城市的一个重要的角色了。新满洲和与福临“从龙入关”的老满洲是相对的,他们填补着征服全国、三藩之乱等等战争后的军事空白,玄烨甚至发布过凡招编100户新满洲者给头等军功的命令。

但这批新满洲成员,却大多由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一带的赫哲、库雅拉等边区五十六姓少数民族组成的,其时,由于当时沙俄的不断骚扰,当地的少数民族向玄烨请求内迁,编入八旗,可以保护本族,又可免受沙俄的侵袭。这些人组成了总计有78个佐领,大约有一万兵丁以上。其中有17个佐领驻守盛京。开始时,玄烨曾打算拨盛京熟地给他们耕种,但恐怕种熟地的汉民农户受到困扰,造成社会不稳,于是改拨盛京城附近的荒凉的草甸子,令其开垦耕种,这批新满洲也完全改变了长白山、大兴安岭里面的渔猎方式。这一年拨给新满洲田共1458垧,房55间。

其后,仍有新满洲人员充实到盛京来。例如康熙22年有418壮丁披甲从军。38年有243名壮丁编入新满洲。被不断编入盛京的新满洲,给这座城市带来一片生机,“奉天八关厢,多有达子营。新满洲所居也。从塞外投城随旗披甲,建官房安插之,每一家给草房3间,土垣绕之,累累栉比如村落云。”

在1699年,盛京城来了年轻力壮的一批新满洲,他们是由伯都纳、齐齐哈尔等地锡伯族壮丁,他们是盛京城里最强壮的战士,前后总共54个牛录的锡伯族人,在百年之中为盛京开垦了40万亩的荒地,他们很快在这座城市里有了自己的家庙。

康熙19年,盛京城建,终于有了升堂入室的规模,玄烨批准增修盛京边墙,这意味着盛京城有了比以往大了一倍的规模,甚至有了一个国都的风范!

盛京城的模印,是皇太极在明朝沈阳的基础上改建的,原来四门加为八门,原来的十字街为井字街。而玄烨则用夯土筑墙,再开八个边门,由大南边门对大南门,由小南边门对大南边门……从此,沈阳有了十六个城门之说。墙在中国历史上一向是个微妙的词语,它总是隔开了一些定义,让人们树立另一些定义。

渐渐地,皇太极时代的内治内、抚近门从人们的头脑中消失了。盛京缭墙与缭墙内外的士兵,使盛京的市民有了崭新而自我的意识,这座城市,不再是建立在曾经的记忆的基础上,而是规模宏大、地位特殊的东北之都。

盛京,成为东北城市的样板

尽管每次离开这座城市时,盛京城里的文武大小官员、兵民、商贾、耆老、妇女、童稚,全城的人都自发地聚集郊外,衷心地为他叩首欢呼,为他焚香跪送,但玄烨的心里还是很清楚,他带给盛京的不是奢华,而是勤俭的方法;不是给这座城市以现实的恢宏,而是用缓慢的时光雕刻着这座城市。

盛京城最豪华的兴建,还是玄烨亲政之前,在盛京故地的先祖陵园,不断大兴土木进行缮修。包括给福、昭二陵改建地宫,以安放帝、后灵柩(这迷宫一样的建筑,甚至让今天的人们依旧搞不清楚),扩建了享殿,新建明楼(陵墓正前方的高楼),镌刻皇帝尊号的石碑。

而康熙年间,对故宫的两次修建,很像当今的许多烂尾工程一样,漫长而频频中断的。不同的是,一个是因为自私与狡诈,另一个因为战乱与节俭。玄烨对故宫的第一次修建竟然长达14年,那时因为三藩之乱,内务府三旗经常披甲出征,修缮人力不足,使修缮常常中途停顿。如康熙十五年,清宁宫修建过程中,就因烧制黄瓦额丁披甲,致制砖瓦夫不足。而且,修建经费节省得竟然到了拆东墙补西墙的程度,当重修清宁宫、凤凰楼等主体时,先拆了飞龙阁砖瓦木料,又拆了巴图鲁王府,这才对付上了。甚至拆下的旧砖,也“皆谨慎砍磨后再砌,而且尽量用完。”

节俭的现实很容易让人接近理想,1691年,由盛京礼部提出、工部承造,礼部负责,盛京开设八旗官学义学。八旗义学继续着满洲人马上的理想,其中的满学班中,学员仅学习满文、满语,不许教习汉文汉语。义学的核心无非是“国语”、“骑射”的精神培养,而5年之后毕业生直接分入盛京衙门。盛京的样板作用开始了,这种义学模式,很快在吉林、黑龙江兴起了。

不过,汉文化来得更加激情澎湃。康熙58年,在奉天府尹署小南门内萃升书院的开讲,则是盛京浪漫情怀的高峰。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私人教育机构,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书院一般都由地方著名士绅出面筹划,集资倡议开办,也大多数得到当地官员的支持,甚至共襄盛事。因此,书院是一个地方教育风气纯正的标志与顶峰,而在清代,东北地区则以萃升书院为最早、最为著名。

书院当时条件非常简陋,常常借官府公款,一句话,可以拿纳税人的钱放贷生息,再加上书院所属的学田出租收入,大体可维持书院的费用。不过这却是一种精英的标志,而在这家相当于盛京翰林院的书院里,出现了盛京最著名的人士王尔烈、程伟元、缪公恩等人,出现过金科豫、金朝觐等才子。“萃”与“升”为周易的二卦,意味着荟萃与飞升,在这两卦中,可以觊觎当时盛京人心的蒸蒸日上。这很像康熙时代本身,由于高远的志向,甚至能贯穿二百年的时光,一直到张学良年代,萃升书院仍是东北文人复兴文化的梦想与标志。

萃与升脱离了记忆,成为一种文化的衡量,在东北,尤其是盛京一次次大起大落中,描述着这座城市思维的深度与浪漫的身姿。

关键词: 盛京 王朝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