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阮府胡同记忆:住过严复刘半农刘天华
从王府井步行街自南而北行至王府井百货大楼,在其南侧有一条胡同,西至晨光街,东口正对着的是新中国儿童用品商店。这条胡同就是大阮府胡同,以前还有个名儿叫大元宝胡同。关于“大元宝”这个名儿,在老北京城住了好几十年的周作人在他的《改地名》一文中曾有记载:“正好东安市场西边,住过严又陵、刘半农的大阮府胡同,至今本地人还是叫做大元宝胡同的。”周作人文中提到的这两位,均为中国赫赫有名的人物:严又陵即严复,是清末民初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刘半农为中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语言学家,而且,他的弟弟、被称为国乐一代宗师的刘天华,当年也曾和他一起住在大阮府胡同30号。
作为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曾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宣传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观念和民权思想,他指出:“如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他还是北京大学的首任校长。但严复晚年多种疾病缠身,1919年12月初病危,住北京协和医院,27日出院,迁往离协和医院不远的大阮府胡同,具体的门牌号不详。他将这里的住房取名为“愈壄堂”,并自称愈壄老人。1920年10月,严复离京,经上海回闽,他在大阮府胡同的愈壄堂住了不到一年。
刘半农和他的二弟刘天华,曾住在大阮府胡同30号。从王府井新中国儿童用品商店径直西行大约200余米,路南就是刘家故居。以前这里是几家生意颇兴隆的中餐厅,如今,一排围挡将这一片地方圈了起来。
其实,刘半农一家在搬到这里之前,是在扁担胡同居住。因为隔壁住的是一个日本人,养了一条非常凶狠的日本矮脚狗,常趴在刘家门前。为了防止被咬,家人得随身携木棍防身,刘半农时常随身带一柄把儿很粗的伞做防身武器。没多久,这条让刘家提心吊胆的恶犬终于被人毒死了。刘半农是又喜又忧,喜的是恶犬终于死了,忧的是恶犬死在了自家门前,担心日本人会报复自己和家人。在好心人提醒下,刘半农几天后悄悄地搬到了大阮府胡同30号。
刘半农对日本人素无好感,甚至对和日本人走得近的人也很是看不惯。好友周作人娶了个日本老婆,当时日本驻华机构为了保护日本侨民,在其住处常挂日本膏药旗,周作人家门口也不例外。一次,刘半农到周家拜访,刚到门口便拂袖而去。回家后对人说:“周作人再挂日本旗,我就和他划地绝交。”
之所以记住刘半农,还是上学时读过他那首著名的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在此诗中,他将刚发明的“她”字引入诗句,指代女性第三人称。他曾在《她字问题》一文中主张创造“她”和“它”字:“中国文字中,要不要有一个第三位阴性代词?如真要的,我们能不能就用‘她’字?”他还觉得第三位代词除“他”字外,应当再取一个“它”字,以代无生物。1920年他留学伦敦大学,学习实验语言学。同年9月4日,刚到伦敦不久的刘半农创作了一首题为《教我如何不想她》的诗:“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诗被同在伦敦留学的赵元任谱成歌曲,传唱至国内,轰动全国。几年后,刘半农奉命接掌北京女子文理学院。那天,他正好穿了一件中式棉袍到学校,很多女生便暗地议论:“原先听说刘半农是一个很风雅的文人,怎么会是一个土老头?”在该校任教的赵元任夫人杨步伟碰巧也听见了,就说:“你们一天到晚都在唱他写的《教我如何不想她》,这就是那个他呀。”女生们说:“这个人不像嘛。”刘半农知道此事后,还专门写了一首著名的打油诗:“教我如何不想他,请来共饮一杯茶。原来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他?”
1934年6月,刘半农在内蒙古调查方言时不幸染上致命的回归热,7月14日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葬在香山碧云寺东侧风景秀丽的玉皇顶,年仅43岁。令人唏嘘不已的是,他的弟弟刘天华同样英年早逝,1932年5月31日在天桥采集锣鼓经时染上猩红热,8天后医治无效不幸去世,享年37岁。
1929年秋冬时节,京剧大师梅兰芳为赴西欧旅行演出做准备,“自审国剧有歌词音吐,非西人所能聆悉,拟用近代音符,制为五线谱,使世界人士按谱寻声,以得悦耳之音”,便请刘天华为其记谱。那段时间,梅兰芳几乎每天都要去大阮府胡同30号刘家清唱,由刘天华一一记谱,反复推敲,不厌烦琐,经百余天的努力才告竣,一共记录了梅兰芳《天女散花》、《霸王别姬》、《洛神》、《贵妃醉酒》等18支曲子。
严复(1853—1921)
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州)人。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后,发表《论世态之亟》、《救亡决论》等文,反对顽固保守,主张维新变法。翻译《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论点,号召人们“与天争胜”救亡图存,在当时思想界有很大影响。
刘半农(1891-1934)
现代文学家、语言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原名寿彭,改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江苏江阴人。曾留学法国,专攻语音学,著有《半农杂文》、《半农杂文二集》、《瓦釜集》、《扬鞭集》、《中国文法通论》等。
刘天华(1895-1932)
作曲家、民族乐器演奏家,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所创二胡曲《良宵》、《光明行》、《空山鸟语》和琵琶曲《歌舞引》等,发展了二胡、琵琶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