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城市史话:城市为啥总被水淹

城市史话:城市为啥总被水淹

2015-03-20

但凡是人住的聚落,无论大小,都有排水问题,除非是在极度缺水的戈壁。即使一个小小的村庄,也得有一条或数条排水沟,否则,下大雨时,房子就可能被水淹了。

古罗马的城市,有石砌的下水管道,而中国的汉唐盛世,都市里也有类似的下水道,不过管道是陶制的。到了明清,城市建设大幅度退步,整个北京城,只有皇帝住的紫禁城有排水的暗道,这暗道,据说是用铜铸而成,可以保证紫禁城无水淹之虞,而且疏浚起来也比较方便。但是,城区的排水,就只有明渠了。

明清时候,北京的沟渠遍布大街小巷,而主干道就那么几条。这些沟渠,最初大多用砖石砌成,但时间一长,居民倒脏水,堆垃圾粪便,难免淤塞。不断的清理,砖石就坏掉了。清代北京城疏浚沟渠的活计大有油水,由旗人掌管。旗人管事,油水该得必得,但疏浚的事就比较马虎了,每每得劳动皇帝,颁行诏书,下令疏浚。后来形成惯例,每三年大搞一次,挖臭沟,正好跟进士考试同期。所以北京俗谚称:闱墨出,臭沟开。

虽说旧时北京城的排水沟经常淤塞,疏浚不力,但真被水淹的情况,却也不多见。一来,尽管有淤塞,但沟渠多少还是能起点作用。二来是因为当时的北京多是土路,连石子路都很少,地面渗透性比较好,虽说雨天到处泥泞,但毕竟雨水不易积存。行人出行,一身是泥,但水淹没膝的事则少见。

北京城市的现代化,是以修马路作为起点的。先修石子路,后修水泥路和沥青路。随着马路的现代化,排水系统由明渠转为暗沟,一个地下的下水道系统。这样的系统,每个城市都差不多,差距只是管道的大小和密度。当今的城市给排水,已经成为非常专业化的技术,非专业人员不能置啄。

但奇怪的是,无论城市的现代化程度有多高,似乎都没有解决排水问题。最近南方频降大暴雨,城市一个接一个被淹,连建在珞珈山上的武汉大学,也变成水上世界。

当然,我们的城市现代化还比较短,城市的排水工程还有改进余地。但不能不说,城市的排水不畅,跟城市地面的过度硬化,也有很大关系。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几乎都是水泥和沥青的地面,连明渠的渠道也用水泥覆盖,地面的渗透性几乎是零。雨水下来,只有依靠下水道的排水口,一旦水骤然来的比较多,排水口流通不畅,势必积水。

这样不渗水的城市地面所造成的危害,还不止于积水。随着城市的扩张,这些年城市地下水一直处于下降的态势。一方面城市建设要取水,一方面雨水难以下渗,排出的水又流出城外,地下水无法得到补充。结果势必形成地面沉降,形成了巨大的漏斗,造成了难以预料的地质危害。

中国的第一轮现代化的城市扩张,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第二轮的扩张则在当下。第二轮的扩张,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第一轮无法比拟的,其扩张速度之快,势头之猛,在世界城市史上,也属罕见。这样的扩张,带给了人们一个钢筋水泥加沥青的庞大人造森林。这样的森林,所解决的问题,跟带给人们的问题一样多。

显然,这样的人造森林,本身就蕴含着危机。这样的危机,不仅有垃圾,也有给排水。如果不及早解决,也许以后就不好解决了。在得过且过中修修补补,只能把危机拖大。(张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关键词: 城市 史话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