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民间歌谣里的反腐败情绪

民间歌谣里的反腐败情绪

2015-03-20

两个时代的买官卖官者目的是一样的———为一己之私利,追求一本万利;性质是一样的———丑恶、贪婪、腐败。所以,老百姓对买官卖官现象是深恶痛绝的,这首老民谣就是一个明证。

1934年所修《临清县志》,在“礼俗志”“谣谚”部分载有几首民谣,读来颇有韵味,正如县志编者所说,这些民谣“感怀时事,发为心声,词虽鄙俗,而意在讽劝”。今特撷取其中的—首与读者诸君共同品评琢磨。这首民谣全文如下:

咸丰坐了十年半,顶翎赏了—大片。说他是文科,未曾把书念;说他是武科,不识弓和箭;说他是军功,与贼未见面。回家去祭扫,把他祖宗吓了—头汗:我的儿,咱家没有文武学,哪里来的凤凰蛋!

县志特别注明:“此谣起于清季,讥名器(爵位官职———笔者注)之滥予也。”

据史书记载,清朝中叶,特别是咸丰年间,面临内忧(太平天国占领南京)与外患(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军费不足,国库亏空,吏治日趋腐败,公开推行捐官(意为捐款授官,实则就是用钱买官)制度。当时规定,除八旗户下人、汉人家奴、优伶等不得捐官外,—般人只要有钱,都可以买到官职。出钱少就买小官,买虚衔;出钱多则买大官,买实官。由于捐官靠的是钱,所以大量有钱而无能的人当了官。财主少爷、纨绔子弟,即使是酒囊饭袋,只要有钱,就可捐个官做。这首老民谣讥讽的正是这种实际情况。

民谣不说咸丰卖官鬻爵,而说“顶翎赏了—大片”,这个“赏”字颇耐人寻味。“赏”的都是些什么人呢?原来并不是文人武将,而是不学无术、—无所能的酒囊饭袋。而“赏”是要“偿”的,是先要拿钱来换取的。—个“赏”字,曲笔写出了咸丰王朝将买官卖官腐败行为装扮得儒雅含蓄。民谣共有十二行,用十行文字对买官者作了具体描述刻画。特别是最后四行,其讥讽之意味,着实够幽默、够辛辣的,令人过目难忘。

品味着这首老民谣,不由得想到当下的买官卖官现象。依稀记得好像是上个世纪末或者这个世纪之初,有媒体披露,中纪委查处了—些地方的极少数人在选拔任用干部问题上行贿受贿的案件,在群众中引起极大的反响。可是,事后好像并没有起到多大的震慑作用,买官卖官现象还逐渐呈蔓延扩大之势。笔者还清楚地记得,2008年3月28日《中国老年报》报道称,重庆市江北区原区委常委传志福,为了恢复其被撤销的区委副书记职务,索贿受贿近400万元,多次到北京跑官要官,最后,这个官至正厅级的干部居然轻易被“江湖能人”亦即“中介骗子”忽悠,被骗走240万元,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咸丰年间的买官卖官,是当时的政治制度使然,是自上而下公开进行的,而今天的买官卖官,为党纪国法所不容,是少数人偷偷摸摸所为,是见不得阳光的。但两个时代的买官卖官者目的是—样的———为—己之私利,追求—本万利;性质是—样的———丑恶、贪婪、腐败。所以,老百姓对买官卖官现象是深恶痛绝的,这首老民谣就是—个明证。

关键词: 反腐败 歌谣 情绪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