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崖门海战历史之谜
发生在新会的宋元崖门海战,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影响极其深远,是新会,也是江门的一笔宝贵历史遗产。梁启超说过,新会是“自沉崖山,留悲愤之记念于历史上之一县”。生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应该深入认识它、研究它、开发利用它。我曾阅读了大量有关资料,对这场海战作过一些研究,但也曾在考证过程中遇到过一些问题,举两例如下:
崖山之谜
宋行朝于1278年7月14日(农历六月廿三日)到达崖山,在这里驻跸最久,时间跨度达9个月。
宋行朝为什么最后设驻崖山?有人认为仅是一种偶然性;有人认为这里地近广州翔龙府,易于号令天下,在大海边又利于舟船退却;有人认为这里似赵宋皇族发家的风水地“犀牛望月”形制,期望在此东山再起,赵氏族谱就绘有此图;有人认为是地理形势重要;也有人说,当年宋太祖曾问能卜未来事的陈希夷(道家),陈希夷回答谶语:“一汴二杭三闽四广”,又答:“逢崖则止。”明显说赵宋朝廷从汴京,败迁到杭州,再退到福建,后到广东,崖山是最后归宿,但海南岛也是“崖”,为什么不去?海南因崖边出珍珠故称珠崖郡,当时珠崖郡局势相对稳定,也是可以守的。
我个人认为,一是宋行朝形势所逼,二是崖山地理重要。
先看宋行朝的处境:德祐二年(1276年)农历正月,宋朝皇帝向元军投降,益王赵由昰和母亲杨淑妃、异母弟广王赵由昺逃出京城,后转至福州,8岁的赵昰被陈宜中、陆秀夫、张世杰等拥戴。同年十一月,受元军追逼,宋末行朝流亡海上,经福建的泉州、厦门,广东的潮阳、甲子门、宝安大鹏湾、香港大屿山梅窝、九龙官富场(今宋皇台一带)、浅湾(今荃湾)、东莞虎门、今珠海市横琴岛、南水等,流亡一年多后,才在湛江市南面海中的硇洲岛驻扎。硇洲只是小岛,进不足攻,退不足守,在帝昰病逝、7岁的赵昺继位后,行朝迁去占城(今越南中南部)不成,海南岛日后亦很快被攻破,往回走,立足点也就以崖山一带为好,这是形势所逼。
崖山当时在新会南部海中,由于700多年来珠江三角洲沙田形成速度很快,现在已与陆地相连,看不出其险要,但当年却是海中一大岛屿,形制险要,又近广州翔龙府。明代《崖山志》记载:“崖山在新会大海中,非舟楫莫能至。”它与古兜山的汤瓶咀相对峙,就如两边门一样,故称崖门,进可攻,退可守。崖门内是天然良港,可以藏大舟船,驻扎在这里,还可控制崖山海而至乌猪洋一带,地理形势十分重要。宋《太平寰宇记》说到新会县:“水路二百三十里,无陆路。”《经世大典》说崖山“舍舟莫能往也”,因此宋行朝只需海战防御,少了陆路防御。
舰阵之谜
当时的舰阵是怎样的呢?《宋史》描述:“世杰以舟师碇海中,棋结巨舰千余艘,中舻外舳,贯以大索,四周起楼棚如城堞,居昺其中。”宋军用大铁锁链把“黄鹄”、“白鹞”等大小千艘战船连结起来,像棋盘一样,作“一字阵”,东西向横跨崖海,舰阵四边筑起木栅楼棚,形成了一座庞大的水中城堡。现代有人说张世杰政治上坚贞,军事上庸才,这并不正确,他的舰阵设置严密,《宋史》说:“大军攻之,舰坚不动。又以舟载茅,沃以膏脂,乘风纵火焚之。舰皆涂泥,缚长木以拒火舟,火不能爇。”没有三国火烧连环船的危险。
为什么张世杰不守海口而设舰阵水寨呢?宋军水师较强,善于海战,本应派战船扼住海口,趁元军船队刚到,打他个措手不及,但张世杰认为“恐久在海中,士卒离心,动则必散”,于是孤注一掷。可见他设舰阵不单纯是军事上的原因,他应知道宋朝时穷势尽,就算打赢了一场海战也无法挽回整个形势。有人怀疑,他之所以这样选择,并没有打算胜利,而是为了为给南宋行朝找到一个轰轰烈烈的结局。
宋舰有没有“千艘”这么多战船?对此宋元双方的记载都无异词。《文信国集杜诗》:“行朝有船千余艘,内大船极多。”《二王本末》:“崖山有船千余艘,内大船极多。”《宋史》、《经世大典》:“棋结巨舰千余艘……”《元史》:“世杰集海舰千余艘。”崖门水道容得下这么多战船吗?今天的银洲湖河面最宽处2250米,最窄850米,平均宽度1550米,而当时崖海更阔,不像现在变成狭长形的河道,完全容纳得下这么多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