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货币方案最终缘何“流产”
深圳一开始搞对外开放,金融状况就极为混乱。1979年11月14日,在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主持召开的省委常委会议上,正式提出“特区内使用什么货币也要考虑”。1980年4月1日,外汇券开始在国内发行之后,人民币、港币、外汇券三种货币在深圳同时流通,港币优势,外汇券次之,人民币最劣,特区金融市场更加混乱。
1979年至1983年,深圳引资工作由于人民币汇率偏低且不能自由兑换而受到极大影响。深圳与外商签订的协议投资达15亿美元,但实际投入使用的只有4亿美元。深圳特区名义上一开始就强调要以引进外资为主,而实际资金来源却不得不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和内联融资。要创办外向型特区,实现以引进外资为主,对特区领导人而言,紧迫感可想而知。
1984年1月24日,邓小平亲临深圳视察。市委书记梁湘在汇报工作时,提出需要中央帮助解决的头一个问题就是发行特区货币。
邓小平说:要发行一种新货币,关键问题是要考虑对人民币的打击怎么样!你们要研究一下。
同年2月,邓小平回到北京后发表谈话,全面肯定经济特区的建设成就和经验,并提出对外开放“不是收,而是放”的指导思想。谈话中,他还提出了要在深圳、厦门发行特区货币。邓小平拍了板,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迅速将发行特区货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袁庚在蛇口感慨地说:“在讨论发行特区货币时,有些专家问:你们的财政收益怎样,收支是否平衡,外汇是否平衡,有多大漏洞,要补贴多少,这些问题弄不清楚,怎么能发行特区货币。我说这些问题我不能回答,深圳市同样回答不了……好在邓大人来了一趟,回去说要发行特区货币,这下行了,没有争论了。”
1984年8月10日,国务院北戴河会议同意深圳发行特区货币。
随着1984年第四季度开始的对外盲目引进等情况愈演愈烈,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下降,从1984年第四季度到1985年第一季度,国家外汇储备下降了大约1/3。与此同时,全国范围的基建膨胀和信贷失控,使国务院在1985年2月决定实施包括深圳特区在内的全面紧缩银根的举措。深圳想依靠国家外汇储备支持特区货币发行的设想渐渐落空了。
1985年上半年,国务院对发行特区货币反复组织了多次调研。之前支持发行的人没有放弃主张,但是主张缓行。反方除原来的人外,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友好人士也大都反对发行特区货币。日本小林实向时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秘书长的张劲夫反映意见,认为一个国家不宜搞两种货币,张劲夫把意见传达给国务院领导同志,他们认为这意见很重要。新加坡吴庆瑞是1985年初中央配给谷牧作沿海开放工作的顾问,吴庆瑞态度坚决,认为发行特区货币冒险性太大。谷牧还请特区货币“主发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千家驹到香港调研。调研结果是,各方面均认为客观条件不成熟或不赞同发行。千家驹向国务院及谷牧如实汇报了这些情况后认为,暂时不宜发行特区货币。梁湘从千家驹处得知最新情况后,极为失望。
特区货币发行条件不成熟,而深圳金融混乱状况依旧。经实际测算,1984年货币流通结构实际上是人民币仅占30.59%,外汇兑换券占10.11%,港币则高达59.3%。
特区货币既不能诞生,问题又需要解决。于是,1985年11月,深圳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外汇调剂中心。1985—1986两年外汇调剂成交额不高,只有0.58亿美元。从1986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国内对外开放新政纷纷出台,深圳外汇调剂市场充分发挥作用,1988—1989两年的成交额超过22亿美元。1988年国家体改委等部门组成的深圳调研组认为:“深圳的调剂市场汇率接近于真实汇率,基本上能根据外汇的供给与需求和国际市场的物价变动而浮动。”值得注意的是,调研报告没有提及特区货币问题。这间接表明,特区货币问题已不再是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了。
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持续调整也值得关注。1985年1月,调整为3.2元兑1美元;1986年7月调整为3.7036元兑1美元;1989年12月,调整为4.7221元兑1美元;1990年11月,调整为5.221元兑1美元。通过这几次调整,人民币长期被高估的状况有所改变,对全国以及深圳引进外资、开展对外出口贸易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到1991年,港币在深圳流通量约4.8亿港元,占货币流通总量比例下降到12%,外汇券已极少流通,人民币流通量约25亿元,占货币流通总量88%。人民币在特区货币市场的主导地位日渐恢复。
993年8月2日,朱基在国家外汇管理局全国分局长会议上发言说:人民币汇率目前基本稳定在1美元兑换8.8元人民币左右,这个价位基本上是市场供求关系平稳的结果,既有利于促进进出口贸易,也有利于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保证重点项目用汇。千家驹同意朱基的这一意见,评论指出:只要人民币汇率长期稳定在1美元兑8元人民币左右,人民币将来就可以水到渠成进入国际货币市场,特区货币也就根本没有考虑的必要了。
海内外一度热议十余年的特区货币就这样淡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