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乡 回首北大荒(图)
梁晓声(志平摄)
「文革那段时间,知青被迫到天寒地冻的北大荒垦荒,那是一场无奈的劫数!」梁晓声是大陆第一批以知青下乡为题材的作家;他十九岁到北大荒开垦,一待就是六个年头。回顾那个年代,梁晓声还是满腹的慨叹。
梁晓声曾被英、美、澳列入「世界名人录」,他所写的《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伊人伊人》、《父亲》、《红晕》等小说大多与知青下乡有关,甚至是自己的故事。他的书除了在两岸三地出版之外,甚至被翻译成英、法、日、俄文出版。
梁晓声说,当时的背景是文化大革命,红卫兵乱了几年,社会需要稳定;但是,几千万的红卫兵还在城市里,武斗停不下来,社会生产秩序就无法恢复,也没有办法帮红卫兵安排就业。于是,周恩来就做了知青下乡的决定。到北大荒还不只是开垦,当时中苏关系恶化,知青到北大荒后全都进了战斗组织,准备随时跟苏联开战。
「当时到北大荒的知青,绝大多数不是出于自愿的,只有少数是为理想而去。」回忆当时,梁晓声说,有的是因为家里生活苦,想到北大荒赚钱;有的是家里成分不好,父母被打成黑五类。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迫使知青走向了北大荒。
「我知道的,到北大荒最小的知青才十四岁。这些小孩如果收到家里寄来的信,会异常的惦家,常常暗夜里听到哭声!」但是,要从偏远的北大荒回家谈何容易,更何况身在部队的组织里头。既然必须待在北大荒,「就像得癌症一样,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不承认,但是还是得接受治疗、化疗。」
当时,来自南京的知青自己编了一首《南京之歌》,描述可怜的老父亲无人照料,知青唱这首歌当作抒发;岂料,这首歌被认定为「反动歌曲」,作者被抓了起来。
梁晓声在北大荒还当过这些小知青的班长,十一名知青住在一间宿舍。「一天夜里,我们全被一声凄厉的喊叫给惊醒了!」身为班长,梁晓声循声而去,看到一位老职工被一群知青毒打得奄奄一息。原来,这位老职工被认定是特务,是阶级敌人;而当时打一个阶级敌人是不犯法的。「但是,他们打死人了,我要求追查。」这是梁晓声第一次和连队里发生冲突,也映照出当时北大荒的无序。
对梁晓声来说,北大荒就是知青一场无奈的劫数,也让他看清楚了文革的本质。身为知青作家,他当然想反思那个年代,「但是,那是没有办法反思的,反思了文革,能不反思大跃进吗?能不反思反右吗?这还反思得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