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鸡公车川人川味的千年记忆

鸡公车川人川味的千年记忆

2015-03-20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时任四川省主席刘湘率30万川军出川抗战,作为重要运输工具的鸡公车发挥了重要作用

鸡公车,简易而可爱的“木牛流马”,在它的“嘎吱”声里,收藏了川人千年的川味记忆。

距成都崇州街子镇4公里的会元村,毗邻风景灵秀的青城后山。几棵水杉旁一户门洞外挂了许多青艾的农舍,便是赵海山大爷的家。赵大爷已78岁了,11岁起便跟着父亲学做鸡公车,13岁能独立制作,此后农闲之余,一直以做鸡公车谋生,迄今长达65年。

鸡公车是川西农耕时代的标志性运输器具。叶圣陶对川西的鸡公车印象极深,1940年,他供职于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住在陕西街,他去视察成都郊县各中学的国学教育状况,几乎坐了半个月的鸡公车。我们就是循着叶圣陶先生的旧迹,寻到了崇州乡间这处鸡公车世家。

照四川作家李劼人的说法,鸡公车应叫“叽咕车”才对。行走在崎岖狭窄的山路、垄道,鸡公车独特的声音和它亲切的形貌早已融合在一起。自汉以来,鸡公车在四川民间就已经广为应用,后来更推广到全国,演化出形制纷呈的“独轮车”大家族,比如江南就叫它“羊角车”。

一排排鸡公车汇成的长龙,曾是旧成都的一道人文景观,那刺耳的“嘎吱”声,与茶馆、川剧、蜀锦、翠竹、芙蓉花一道,构成了哺育一代又一代成都人的文化磁场。不过,在旧时代,鸡公车对成都街道造成的损坏是令人头疼的问题,人们曾尝试过用加宽轮子和在轮边上钉麻绳来解决这道难题,但效果不太理想。晚清时,成都的鸡公车一般由城外的乡民推入城中,因经常损坏街道,住户便让推鸡公车的人出过街钱。后来,市中心区域的街道上修凿了石槽,专供鸡公车行走,这才解决了长期积攒下来的矛盾。

赵大爷讲,赵家是做鸡公车的世家,已历四代人。最初赵大爷的祖父赵文超是在灌县从有名的易子云师傅处得到真传。他介绍说,自己做鸡公车的“花样年华”是在修造成昆铁路的那几年。由于需要量大,往往一个工地就有好几百辆在奔忙,所以他被招去做了很多鸡公车,也修理了很多鸡公车,身边还带着了七八个徒弟。

赵大爷的女婿卓长寿是不远处怀远镇人,现年54岁,1992年起跟着赵大爷做鸡公车,这一干就是15年。卓师傅告诉我们,1992年前后,川西农村使用鸡公车是很普遍的,那时好的鸡公车要卖100元钱,一般的要卖80元左右,他记得到1998年,小样式玩具鸡公车和专门为游乐场所提供的鸡公车开始出现。如今,每年的春交会,赵大爷和卓师傅都会把农用鸡公车运到周围的街子、怀远、元通、石羊等场镇去卖,他俩的岁月,一直与鸡公车为伍,早已和这种传统独轮车发出的“嘎吱”声,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关键词: 川味 鸡公车 千年

日期选择

一周趣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