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那些三十年前的公众人物(图)

那些三十年前的公众人物(图)

2015-03-20

在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热潮中,我们发现了一长串久违了的名字:卢新华、李燕杰、朱建华、汪国真、潘晓、迟志强、罗琦……在寻找他们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30年里形形色色理想、价值、制度、人心的变迁,看到了它们的扭曲和还原,也看到了时间的无情和冷酷。

卢新华:不想再谈伤痕文学

1978年初,24岁的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新生卢新华写出了他的第一篇小说《伤痕》。他将自己的作品交给朋友和老师阅读,反响平平。之后,在班级策划的墙报上,卢新华贴出了这篇小说。令他毫无思想准备的是,在复旦校园,这篇小说被迅速传抄。

这年8月11日,在反复酝酿和修改以后,《文汇报》冒着一定的政治风险,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这篇7000余字的学生作品。因为《伤痕》,当天的《文汇报》加印至150万份。一夜之间,“卢新华”这个名字为国人所熟知,“伤痕文学”也经由这篇小说发轫、命名。

这位务过农、当过侦察班长的老兵,刚刚从柴油机厂的油漆工转变成大学生,从此被写入当代文学史。他很快成为“文革”后第一批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伤痕》之后,他写过十几个短篇和一个名为《森林之梦》的长篇。“都被《伤痕》的光芒掩盖住了,没有引起什么反响。”

赌场里面看佛经

大学毕业后不久,卢新华辞去《文汇报》记者一职,下海经商。在1986年的“出国热”中,卢新华去了美国,用两年时间,攻下加州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在美国的卢新华经历了事业和生活的多次起落。他跟人合伙开过公司,也做过金融投资,但都不成功。学生时代,他就靠在美国小镇踩三轮车补贴家用,后来一度在拉斯维加斯的赌场以发牌为生。

“实际上,我在美国的生活并没有文字描述的那般悲情。踩三轮车对学生来讲是一项颇为划算的工作。既然做一个三轮车夫我也不以为意了,就觉得再也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东西了。”

凭着踩三轮车赚出来的生活费,卢新华拿到了硕士学位,把妻子和女儿从上海接到了美国。不久,第二个孩子和第三个孩子相继出生。

7年赌场发牌手的生活,也不像国内想象的那么凄凉。当时卢新华在金融、期货和股票生意上赔光了所有积蓄,必须以最快的方式补回损失。“我去赌场发牌主要是为赚钱,因为我需要养家。”

在每个游戏间歇的那半个小时,这位发牌员常常摸出一本书来读,现在说话满口佛语禅机的他,就是靠这些零碎时间读了大量的佛经。

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写作

2004年,卢新华带着他的新作《紫禁女》回到国内。重新回到祖国的文坛,卢新华依然绕不开《伤痕》。许多记者找他访问,还是谈《伤痕》者甚多。他一再“重申”,已经不想再谈《伤痕》,他甚至公开“自我革命”:《伤痕》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伤痕文学”必然是短命的。

为了《紫禁女》一书,他辞去了工作,在上海购买的寓所住了半年多,等小说弄完,他还得回到美国重新找职业谋生。

“这些年关于我的传言基本属实,又基本失真。我不奢望大富大贵,但还是会想办法赚点小钱来养文。目前我的生活方式是,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往返于中美之间,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后我的生活中,写作的比重比起从前会大一些。”

李燕杰:那时候比李连杰火

李燕杰是1980年代著名的青年导师、教育家、演讲家。对着成千上万的大学生,他曾高呼“不管母亲多贫穷困苦,儿女们对她的爱绝不含糊!”

与时俱进的演讲主题

李燕杰的第一次公开演讲是1977年1月25日。当时他是北京师范学院讲师,北京市运输局请他做一个批判江青的报告,他创造性地从“江青女士为什么喜欢《红与黑》、《简爱》、《飘》、《基督山恩仇记》、《红字》这五本书”出发,进行了演讲,引发一时轰动,并由此走出象牙塔外,奔向十字街头。

1980年3月25日,新华社的一篇通讯在探讨“政治性很强的大道理,怎样才能让青年学生乐于接受”时总结了李燕杰的经验:在讲解理论时,有点哲理;在传授知识时,在语言表达上有点新意,有点趣味。

李燕杰说自己的报告很受欢迎,不出大错,是抓住了三条原则:坚持原则不僵化、坚持改革与开放绝不搞自由化、宣传教育绝不简单化。

李善于把握时代特征,他每隔几年就提出一个新的演讲专题。1976至1980年“粉碎旧的枷锁”;1990至1992年“迎接新时代的挑战”;1992至1995年“投身改革大潮”……2007年10月25日,李燕杰在北大百年大讲堂完成了自己的第4078场演讲,同时度过了自己的78岁生日。

李燕杰去过全球680个城市,美国就去了83所大学。当时,一位领导曾多次鼓励他“做青年工作,不仅要靠党、团组织,还要靠一批专家学者,要有一批志士仁人关心这件大事。”

李在1982年当上了“巡回大使”,连续三年出国作报告。当时的“中央慰问留学生代表团”,他是首席团员,“每年11月集中在中南海,圣诞节前出国,在国外过新年,一直讲到农历正月十六七左右才回国。”

“中央希望我们讲爱国主义,讲改革开放,但我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他每到一地便会研究当地文化,找贴近性。1982年,慰问团到美国,美国人问他们为什么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要联合起来,“团里没人敢回答,我说,我来回答!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都变成有产阶级!”

李燕杰没有去过台湾。记者问他,若有机会,他希望在台湾讲什么?“我不说你陈水扁。我说中国的历史,南宋以后中国人给人起名字爱叫岳飞王飞刘飞,没人愿意起名叫秦桧是不是?我不说陈水扁,下面就知道我说什么呢,对不对?”

现代“李燕杰”太少了

上海一位文化学者曾说,于丹就是21世纪的李燕杰。李燕杰说他们的共同点是:走出象牙塔,奔向十字街头。李燕杰本人则觉得,现在的“李燕杰”不是太多了,反而是太少了。社会上那么多人自杀,“要是多些‘李燕杰’给他们做报告,他们至于吗?”

一般中文系教授都不买的《于丹<论语>心得》,他买来看,觉得很好;一般教授都不看的《读者》、《青年文摘》,他看得很早。

李燕杰说:“我也关爱于丹,也关爱方永刚”。他的口中偶尔会蹦出一些时下流行的词汇,比如“粉丝”。他也关心超女的命运,强调“现在的社会不是一元化,是多元化,有些小女孩就是喜欢李宇春,喜欢周笔畅,有什么不可以?”

改革开放30年,李燕杰是亲历者,他说,30年来自己的使命不曾改变,那便是“铸魂育才系统工程”。

朱建华:4厘米的遗憾

1983年,当刘翔在上海出生时,这个城市已经拥有了一位世界级的田径明星朱建华。这位曾经三破世界纪录、中国第一位奥运会田径奖牌获得者在退役之后,明星经济才开始在中国兴旺起来。

曾经的辉煌

1983年是朱建华步入辉煌的一年。6月11日,在第5届全运会田径预选赛上,他以2.37米的成绩,打破了2.36米的世界纪录;9月22日,在第5届全运会田径决赛中,再以2.38米打破世界纪录。同一年,他还获得首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跳高的铜牌。

1984年6月10日,他在联邦德国举行的国际比赛中,以2.39米的优异成绩第3次打破世界纪录,成为一年内连续3次打破男子跳高世界纪录的“跳高王”。

这一年,中国决定派队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只拿金牌对朱建华来说已经不再是任务,惟有再次打破世界纪录,才能满足国人的心理预期。

奥运会比赛前一个月,朱建华就被安排到美国适应环境。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习惯了本国体制的朱建华对美国的走训体制产生了强烈的排斥反应:

在国内,朱建华每天的食物有专人安排。到美国后,吃住条件远远不如国内。饮食档次的下降令他极为不适。更让他焦虑的是,正常的训练不能得到保障。

随着奥运会的开幕,朱建华的心理压力日益加大。“奥运会比赛前的一个月,我几乎每天晚上都无法正常入睡,老是要通过安眠药来帮助入睡。后来安眠药也失去作用了,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天亮,这对体能是一种极大的损耗。”

最后的决赛中,他只跳出了2.31米,而那年的冠军也不过跳了2.35米。朱的失利显然无法令国人满意。

回归平淡

1990年朱建华决定退役。当年4月30日,在上海体委专门为他举办的晚会上,朱建华向1万多名场内观众和成千上万的电视观众告别:“我从10岁开始从事跳高事业,17个春秋,我在体育场上赢得过掌声和欢呼声,尝到了喜悦和欢乐,但第23届奥运会上没有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使我深深地感到遗憾。虽然我不能在运动场上与大家见面,但是我相信,我们还会再见面的。”

随后,朱建华飞往美国读书。1995年回到上海,建立了一个跳高俱乐部,此后建华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成立。

现在他在上海的家位于闵行区的别墅群内。这位24年前的民族英雄,如今已取得美国绿卡,太太和孩子也已成为美国公民,一年里朱建华会有11个月在中国,花1个月时间到美国和妻儿团聚。前不久,朱建华和奥运女子游泳冠军庄泳,一同成为上海地区的奥运火炬手。

{strong}{/strong}

又见汪国真。国字脸,大眼镜。现在的他由诗人变成了书画家、作曲家。

一炮走红

1956年,汪国真在北京出生。1971年,15岁的汪国真初中毕业。当时,大多数人的命运是上山下乡,汪国真是幸运的,他在北京第三光学仪器厂,度过了7年“三班倒、开铣床”的工人生活。

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9月,汪国真考入暨南大学中文系,时年22岁。大学期间他开始写诗歌。因为那是所有文学体裁中字数最少的。他的同班同学表示,“他写得很多,但写得很差。”

1979年4月13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了汪国真的诗《学校的一天》。几天后,他收到了编辑寄来的鼓励信以及稿费2元,这极大地鼓舞了汪国真。从此,他把作品像撒网一样撒向全国各地的报刊。

《热爱生命》先后寄往北京、四川两家报刊均未采用,第三次投稿后才中,发表后被1988年第10期《读者》收为卷首作品。他开始收到读者来信。

1990年春天,某中学老师发现,学生们在课堂上传抄着一个叫汪国真的人写的诗。老师回家后,与在学苑出版社任编辑室主任的爱人孟光聊起,孟光敏锐地感觉这是一次出版商机。

辗转周折,学苑出版社找到汪国真,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稿酬、最好的装帧”为承诺,在23天内,出版了汪国真首部诗集《年轻的潮》。汪国真一炮走红。

汪国真:身份有了大转折

“汪国真年”

1990年是汪国真年。《年轻的潮》首印15万册,此后数次再版,达到60多万册。“年轻”系列印数总计超过100万。该书在北京王府井书店一个月内卖出5000本。在上海,汪国真的诗集曾有一个上午卖掉4000多本的纪录。库存卖光了,还有很多人在排队。

汪国真表示,他没赶上好时候,虽然书卖了很多,但他那时是稿费制,一般人10行诗无非40元,出版社给他80元,他已经感觉是天上掉馅饼。

选择转行

成名后,应酬众多,不仅是签名,还常被人索要题字。为此,从1993年起,汪国真开始练习书法。后来他将诗、文、书法结集在一起出版,此后一发不可收。近年来,汪国真还自学作曲,并开始给古诗词配曲。

18年后,汪国真在音乐轻柔的咖啡厅给我们讲述了他的故事。他驾着一辆别克君威,阔谈人生之隐忍和意气。他不认为自己已经淡出公众视野。十几年来,他依然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部,与同事们关系良好。他大部分时间不坐班,时常在外地游走。

链接

三十年间消失的词汇

露天电影院 很多年前,中国百姓最美好的光景,是伴随着露天电影度过的。孩子们带着自家小板凳,开演前几小时就去抢地盘,有时候人太多,一部分人不得不去看银幕的反面。

小人书 学名连环画。1980年代小人书进入鼎盛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少外国名著和中国名著小人书也在市场热销。1990年代,小人书渐渐在书店里消失。今天,小人书已成为民间逐年升温的紧俏收藏品。

红宝书 即《毛主席语录》,曾经风靡全国,从1964年5月问世到1979年2月12日中宣部发文停止发行,仅国家出版社正式出版的总印数已达10.55亿册。“文革”中,人们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但“红宝书”不可不带,不可不读。

螺丝钉螺丝钉精神 源自雷锋日记,这个最光鲜的字眼,象征着无私奉献、忠贞坚守、默默无闻等最美好的品质。这样的精神曾经是整整一代人的理想。

万元户 改革开放初期,极少数农民通过各种努力勤劳致富,家庭年收入超过万元,万元户因此得名。当时,万元户在城市也是高收入群体。

大锅饭 大锅饭是指原国有企业中,各工种、单位不按市场方式经营,待遇不与利益挂钩,大家无论盈亏,统统吃国家的。

大哥大 摩托罗拉3200,当时称“大哥大”,因其昂贵价格和不菲的使用费,一度成为身份的象征。其体型黑暗笨重,厚如砖头。

关键词: 公众人物 年前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