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戏剧化的清帝南巡

戏剧化的清帝南巡

2015-03-20

被史学家认为能够展示清代“盛世”风采的康熙、乾隆二帝各自六次的南巡,都是戏剧味十足的演出,无论是从排场仪式还是从皇帝本人,乃至亲身参与的官员和民众都能尽职尽责,把演出进行到底,这场大戏的主题就是昭示清帝的圣武神文,天下一统。

康熙皇帝玄烨第一次南巡是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此时刚刚平定“三藩之乱”,康熙南巡是带有“统战”性质的,目的是收拾烂摊子、安抚江南。玄烨的六度南巡,终于康熙四十六年。其花销虽然也像《红楼梦》中所说“独他家(指江南甄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积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但玄烨毕竟还是有些亲民举措,不能一笔抹杀。如钱泳《履园丛话》记载:玄烨初次南巡到苏州,当时的江苏巡抚是理学家汤斌,汤斌为政理念是“务俭约,戒纷华”,因此苏州的房屋还是破破烂烂,也没有用彩帛覆盖,许多官员照常办公,虽然其中也有演出的成分,但也不失几分真实。

总的说来,康熙为政俭约平实,在南巡时起码还承认老百姓有权向皇帝诉说自己的苦境。百姓就这点微末的“权利”,在乾隆时期却是很难想象的。

清高宗乾隆皇帝(名弘历)二十二年(1757)南巡,行至徐州,河南百姓张钦、刘元德告发其家乡知县孙默隐瞒灾情不上报,赈灾不力,惹得皇帝很不高兴,本来皇帝兴致勃勃地出来游玩,偏有人说些不吉利的话。于是,严厉追查幕后指使,乃至兴起文字狱大案。挖出了同情吴三桂(只是从家中抄出吴三桂反清檄文)士人段昌绪和退休在家的江苏布政使彭家屏。而原本河南巡抚及知县孙默隐瞒灾情、赈济不力的罪过却被忽略不计了,因为他们在段昌绪和彭家屏事件上立了大功。与虐民相比,政治是第一位的。

在许多民间记载中,记录了别有意味的乾隆南巡花絮,这是高文典册所不载的。例如其行舟,有活动舞台随行(仿佛今日公交车上的电视),不仅让古人瞠目结舌,就是今人看来也颇觉新鲜:“当御舟开行时,二舟前导,戏台即架于二舟之上,向御舟演唱,高宗辄顾而乐之。”不知道在这样的活动场景下艺人如何表演?

南方的官员和富商也挖空心思地迎合乾隆,制造出许多“假大空”的东西来满足皇帝好大喜功的心理(如一夜造出与北京北海一样的白塔),其中最使我惊讶的是制造了许多假和尚,以满足弘历“喜谈禅理”的特殊需求。当时江南寺院中没有什么懂得佛理的高僧,于是官员与两淮富商合谋,搜罗懂得禅理的文人,令其剃度,冒充和尚迎驾。如果被皇帝看中,视为可以谈禅的对象,那么,他就要“永为僧人,当酬以万余金;否则任听还俗,可得数千金”。对佛门都敢弄虚作假,真有点“大无畏精神”。

不仅官商迎合,许多文人士大夫也加入这个行列,其中尤为可悲、可耻的无过于南汇吴省兰、省钦兄弟。他们都是小有名气的诗人,王昶的《湖海诗传》曾选其作品。吴省钦在乾隆二十二年南巡时献诗赋,参加考试,名列一等,授内阁中书。皇帝过松江时,兄弟二人献砂仁肉丸子,弘历尝之,突感舌根发麻,疑有异,出而哇之。吴氏弟兄大惊,急俯伏于地,把弘历嚼过、吐在地上的肉丸子,吞食净尽,他们害怕皇帝怀疑放毒,故以此证明。这真是自取其辱。

乾隆南巡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皇后自剪其发(旗人忌讳),半路被送回京城,后来被废,个中原因一直是个谜。这给许多小说家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不过乾隆也不总是道貌岸然。他南巡到清江,曾召当地女名伶昭容、雪如,赏赐极丰。雪如还很张扬,弘历曾扶其肩,她就在自己衣服的肩上绣一条小龙,表示这里皇帝曾经扶过。雪如真是个好演员,处处都在做戏。

有些戏是下面精心准备的:

高宗循卫河南巡,舟行倚窗,见道旁农夫耕种,未向所未见,辄顾而乐之。至山左某邑,欲悉民间疾苦,因召一农夫至御舟,问岁获之半歉,农业之大略,地方长官之贤否。农夫奏对,颇惬圣意。寻又令遍视随扈诸臣,兼询姓氏。群臣以农夫奉旨询问于上前,不敢不以名对。中多有恐农夫采舆论上闻致触圣怒者,皆股栗失常。农夫阅竞,奏日:“满朝皆忠臣。”上问:“何以知之?”农夫奏日:“吾见演剧时,净脚所扮之奸臣,如曹操秦桧,皆面涂白粉如雪,今诸大臣无作此状者,故知其皆忠臣也。”上大噱。

有趣的是前半场是排演过的,不会出错,不知经过多少次演习,老农回应自然很合皇帝心意;而后半场是导演没想到的,突然弘历让老农品评随行大臣,这未经过设计预演,大臣们怕老农把民间对自己的评价说给乾隆,自然颤抖失常。然而,“农夫”却会装痴卖傻,轻松应付过去,像刘姥姥逗贾母一样把皇帝逗得大笑开怀。

花絮都是远离宏大叙事的,如果追求历史真实,叙述清帝南巡便不能不注意这些花絮。

关键词: 清帝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