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有桃园结义吗?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连年灾荒,使得民不聊生。刘备想拯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张飞、关羽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情投意合的三人,焚香礼拜,祭告天地,按年岁结成异姓手足。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在此后的三十多年之中,三人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终于开创了蜀汉基业。这就是“宴桃园豪众三结义”。
历史上真的有桃园结义吗?在《三国演义》中说关羽去找刘备是去“找哥哥”,就是从“桃园三结义”中来的,为小说家之言,不可作为历史依据。何况七十万言的《三国演义》号称“七实三虚”,“桃园结义”又有着怎样的虚实呢?
有人首先对关羽的生年作了考证,认为如果真有桃园结义的话,关羽应为大哥,刘备第二。史料记载关羽死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生年不详。元代有一位学者叫胡琦,曾对关羽的生年做过考证,认为关羽大概生于汉延熹二年(公元159),应比刘备还大两岁。
清朝康熙年间,有人在关羽的故乡解州(山西运城市)掘井时,掘到了关羽祖墓的墓碑,镌刻有关羽的家世。当时有个叫朱旦的官员据此写了一篇《关侯祖墓碑记》,在文中说关羽生于汉延熹三年(公元160)。按照这两种说法,关羽应比刘备大。与《三国演义》中的“桃园结义”有不吻合之处。
另有《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在刘备乡里聚合徒众时,关羽、张飞就已投其门下。刘备后为平原相,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在人多集会的场合)“侍立终日。”“恩若兄弟”形容的是三人关系密切,并不一定是真正的兄弟,关羽、张飞对刘备大多时间还是“稠人广坐,侍立终日”的君臣关系。
《张飞传》也记载:“少与关羽共事先主(刘备),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共事先主”说的自然是共同为刘备的部下,事奉刘备;“飞兄事之”倒可以看作张飞把关羽当作兄长来事奉。把比自己年长的人当作哥哥来看待,称呼某人为“哥哥”,并不一定得是拜把子兄弟才如此称呼,一般我们会把某些年长自己的人尊称为“哥哥”,古今皆是。
徐州失守,关羽被擒,曹操派人劝降,关羽也说:“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后关羽被东吴人杀害,魏文帝曹丕诏问群臣:“刘备是否会出兵伐吴,为关羽报仇?”侍中刘晔回答说:“刘备和关羽’义为君臣,恩犹父子’,关羽被杀害,如果刘备不能为他报仇,对关羽的恩义就不算全始全终了。”(《三国志·刘晔传》)
由此可见,“桃园结义”并无太多的历史依据,不可全信。民间之所以有了桃园结义的传说,可能是根据史料中三人“恩若兄弟”这一点,又吸收农民起义的事迹,加以想象和发挥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