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和“副省长”轨迹
2007年12月一纸调令,强势官员仇和飞赴西南,出任中共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我到昆明工作,人地两疏,和大家无亲无故;从未共事过,与大家无恨无怨;只身一人,无牵无挂;所以,工作一定能无恃无畏。”而从宿迁市委书记仇和,到“副省长”仇和的角色转换亦有诸多鲜为人知之处。
2006年1月,仇和担任江苏省副省长,负责城乡建设、交通、环保、安全生产、人防地震、民族宗教和苏北发展协调工作。当时,江苏省委党校一位教授认为,“仇和接手的显然是‘烫手山芋’。还有不到2年就要召开十七大,党委、政府都将面临换届,仇和此时此刻被推上如此重要的岗位,其前景已不言而喻。”
在就任副省长之后,仇和首先面临的是环境问题。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曾提出,到2008年底前,江苏将关闭淘汰2150家小化工企业,而截至2007年10月31日,仇和调任昆明前不到两个月,全省已关闭化工生产企业1934家。江苏一位人大代表说,“只有真正有狠劲、有魄力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而2007年5、6月间发生的太湖蓝藻危机,则给仇和提供了一次施展拳脚的机遇。在一次内部会议上,仇和提到,水污染问题虽然是个老大难问题,但是,“老大难,老大难,老大重视就不难,这次老大终于重视了”。其后,仇和在治理太湖污染方面的举措不断推出。
在担任宿迁市委书记期间,人们看到更多的是仇和展示出的执行力,在担任副省长期间,更多的人看到了决策过程中的仇和。仇和依然对数字如数家珍,有人清楚记得,在谈及全省花两到三年时间关闭小化工厂时,仇和放下讲稿,要求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四市提前完成关闭任务,他当场将各市化工企业的总数、计划关闭的企业数量及其占总数的比重等数据一一背出,并且其间毫无停顿,令听者面面相觑。在谈及为何环保指标达标水质却在变坏时,仇和说,现在的环保主要指标是COD排放,其分母是GDP,GDP永远在增长,COD当然在下降。“老百姓可不管什么COD,他们只知道污染物总量在增加、水质在变坏,水不安全了,他们当然要骂娘。”仇和说,治理污染一定要从重视COD转变为COD和排污总量并重。
早在仇和当选副省长之初,就有人提出,宿迁市委书记和副省长角色不同,后者更看重处理各方关系的能力。在太湖蓝藻危机爆发期间,仇和展示了他“求和”的一面。在6月初的太湖治污现场会上,仇和本来是最高级官员,但出席会议的省水利厅一位官员却发表不同意见:2007年的太湖水位根本不是50年最低水位,因此不能将水位低作为蓝藻爆发的原因。这和高层的观点不和。水利并不在仇和分管范围之内,但仇和在总结发言时,改变了之前的口径,他说,蓝藻爆发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水不流通,不是水位低了”。仇和的改变还体现在他对下属的态度上,无论是对省环保厅、建设厅的主官,还是对不在自己分管领域的部门官员,仇和总不忘先强调,“你们才是这方面的专家”,言必称“请教”。看到这一点,更多的人相信这样的说法:“仇和在改革上看似特立独行,但始终很好地遵守着体制内的游戏规则,‘比如,他对事很严肃,对人则极具亲和力,跟省里职能部门都保持着充分的沟通。’”
此次西南任职,尽管依然是“副省级”,但党内职务已多了一个“省委常委”,熟悉官员仕途规则者大多知道这一任命的分量。而强势的仇和将会给“温和的昆明”带来什么?人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