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贺延光:从被人歌颂到辨认时代(组图)

贺延光:从被人歌颂到辨认时代(组图)

2015-03-20

评估贺延光,首先当举他为中国新闻纪实摄影的贡献———在告别从前假大空的做法、确立中国新闻纪实摄影的基本原则和做出第一批作品方面,贺延光是旗帜般的人物。

如今年轻的摄影同行很少知道,贺延光的名字当年家喻户晓,并不是他拿着照相机四处寻找拍摄对象,而是他首先成为被拍摄的人。他本人是位赫赫有名的时代英雄。那是在1976年春寒料峭期间,他与工友们一道,亲手扎了一个大花圈送往天安门,悼念周恩来总理。不久后遭到整肃被关入狱,年底出狱时已经换了人间。两年后,贺延光的事迹上了《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的整版,并配有大幅照片,一夜之间他成了全国著名的新闻人物。这样一个人或许可以继续坐主席台,继续充当被拍摄的主人公,但他在北京市团委工作一年之后,给自己找到一份差事,成了正在组建中的《北京青年报》的摄影记者,两年后移师《中国青年报》。

做摄影,贺延光有着独特的优势———这就是作为一个摄影人对于历史的自觉,对于社会进步的敏感,能够辨认社会变动的层次及精通其“语法”,从而将那些富有意义的最小单位寻找出来,积累起整个社会变动的清晰脚步。贺延光拍摄于八十年代的作品便是如此。

《翻身的日子》《个体户上街》《重过复活节》《牲口市场》《防范与诱惑》等,其中每一个单元,都是中国社会改革的一面窗口,而且它们都是一些“天窗”,透露着社会变动的大动作,真可谓“窗含西岭千秋雪”。从前有个说法叫做“第一只燕子”,从这个角度看过去,贺延光的这批作品不仅纪录了那个时代,而且以其敏感靠前的报道,启迪了那个时代。

贺延光在拍摄国家政治生活尤其是重大政治题材时,采取了一种“异类”的眼光:他以日常生括的心态去捕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将他们从神坛上请下来,恢复成普通人的大小比例,拥有普通人一样的神情和目光,令他们看起来只是坐着小轿车的隔壁邻居,他将“大人物”拍成了“小人物”!最著名的要算那幅1984年《小平您好》了。一群松松散散的大学生,在建国35周年的游行队伍里突然打出标语,以一种平易得近乎戏谑的口吻称呼国家领导人,既不符合规范更冒犯了纪律,怎么办?也许别人仍在犹犹豫豫,贺延光及时抓住了这个镜头!

面对生命

在大人物面前显得淡定从容的贺延光,在普通人面前却有一种拘谨,他离他们不够近,这可以看成这位摄影师骨子里的羞涩,也可以看做他处理“个人事务”,不如他处理“公共事务”那样得心应手。但是在另外一些特殊情况下,他又永远冲在最前头———那是在危急的时刻,在呼唤英雄的时刻。2003年“非典”肆虐北京,他不顾生命危险抵达地坛医院,那张著名的《面对生命》,纪录了一位医生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时,长久地无奈、注视和叹息。

关键词: 延光 组图 时代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