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廖晓义:环保要中式

廖晓义:环保要中式

2015-03-20

“西式环保不足以动员中国的大众,我必须找到另外一条路,将环保和中国百姓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让每个人都能参与”。

廖晓义的办公室格外雅致。竹帘低垂,木雕葫苔灯台伫立一旁,古琴静默地躺在古香古色的轱辘书桌上,墙上裱有的书法手卷大有长江之水东流去之势,这些是她中式环保理念的外化。以往,环保的概念是节约、简朴,现今,环保理念进行了升级,有爱心也是环保,养生更是环保。摆放木桌、抚古琴、学吹箫、点灯台、看古书手卷都是她修生养性的公式,更是她升级的环保。

她就是唯一获得过号称“诺贝尔环境奖”苏菲奖的中国人,与克林顿等若干国家的总统、首相以及国际商界大亨有过正面交锋的民间环保人士。1998年,在北京美国驻华使馆里,廖晓义在《志愿放弃美国绿卡登记表》上签了字,理由是:留在中国搞环保。1993至1995年间,她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渐对环保感兴趣。1995年5月,她带着尚未杀青的环保电视片《地球的女儿》回国,在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上播放,反响很大,得到了一些资助。次年,民间环保组织“地球村”问世。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在介绍、学习国外经验时,她始终被西方的环保文化所困扰,特别是一些生活环保细节上的差异,经常让她难以释怀。西方人扫院子里的树叶,都用鼓风机,“嘈杂的鼓风机呜呜地把叶子吹到一边去”,她看不惯。深受中国哲学影响的她,脑子里出现的是另一种画面,秋天踩在落叶上,拿把扫把在院子里扫扫落叶,看看夕阳,“这是多么美的一个意境,美国人不懂,他们只会用鼓风机吹跑落叶,浪费电能”。她更无法接受西方“冬天像夏天,夏天像冬天”的生活,她害怕进商场,因为冬天商场把空调开得很高,进去的时候她要脱棉袍、着夏装;夏天进商场,则要带上毛衣。在她看来,这是一种很荒唐的生活方式。

廖晓义开始想走自己的中式环保之路。为此,她提出了“绿色生活”与“绿色社区”的理念。1996年,“地球村”的“绿色社区”工作从垃圾分类开始做起,然后延伸至水,能源等等。这期间,她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NGO是不盈利的组织,为省钱,她曾连着100天吃煎饼,1年时间里,都是蜷缩着腿睡在一间没有窗户的陋室里。她的艰辛与不知疲惫,也为她带来了收获。2000年,“绿色社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经验与模式。

2000年6月14日,挪威首都奥斯陆著名的皇家学院,廖晓义获得了拥有“诺贝尔环境奖”之誉的“苏菲环境大奖”,奖励她不知疲惫地推动中国公众参与环保运动,并卓有成效地提高了中国公众的环保意识,鼓励他们改变生活方式。由风行世界的《苏菲的世界》的作者和他的妻子设立的苏菲奖基金会引用印度甘地的名言“绝不能低估个人改造世界的力量”,作为对廖晓义守望理想主义的最大褒奖。

2007年初,在“绿色生活”的基础上,廖晓义又提出了“节物能、蓄心能、增体能”的中式环保理念,强调“身、心、境”整体思维和跨行业的共同行动,被西方著名生态学家柯布誉为世界环保领域的一次革命,一次后现代转折。2007年11月28日,是中国环保组织提出的“减塑日”,她又走上街头,向大家倡议使用绿色包装,减少使用塑料方便袋,也频频接受电视、广播采访,向大家宣传减少白色垃圾,“事实证明只要收了点费,塑料袋的使用量确实会减轻很多。”廖晓义和40多家民间组织一起,发动了“绿色包装我承诺”的活动,她的中国环保之路远未停歇。

关键词: 廖晓义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