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自:芳华留不住
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川沙(今属于上海市)人。音乐家,曾任教国立上海音专。
淞沪战役后,黄自回到了上海的校园。园中盛开的玫瑰,因为战火枯萎。他把这一切,写进了歌里,歌名《玫瑰三愿》。“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歌词随着他的音乐传唱不衰,然而不久之后,年轻的作曲家却“红颜凋谢”了。
几十年过去了,仍有人不时在音乐会上听到这首歌曲,只是作者黄自的面孔,十分模糊。大学图书馆里很难找到他的只言片语。提到他的文章,多半反复强调他的“爱国”,以及他“与萧友梅志同道合”。好友赵元任评价,黄自的和声大半是朴实的,一如其为人。
他写歌,重视古典诗歌式的铿锵音节,反对“以曲害意”的创作。据称,黄自作曲前,总是要反复吟诵歌词,直到把歌词的全部声韵弄清。为了严守歌词节律,他对乐曲中轻重音的搭配,十分严格。歌如其人。后人回忆里,黄自是个“勤谨好学”的谦谦君子,从不夸夸其谈。因为作曲,他声名赫赫,但为学生讲授作曲时,每次上课前,都要花大量时间准备,因此在课堂上,“深入浅出、举例生动”,语言简练透彻,深受欢迎。
他创作了很多“中国第一”:第一部交响乐,第一首救亡歌曲,第一部清唱剧,甚至第一部电影音乐等。只是,他终于未能像《玫瑰三愿》里所写,“好叫我,留住芳华”。夫人回忆他临终的上午,最后一句话是:“你请医生快点来吧。我不能就此死去,我还有半部音乐史没有写完。”
然而他的种种努力,后来却作为“买办资产阶级”的教育方针被批判。黄自将西方音乐系统介绍回国,则被认为是“走着一切唯西洋音乐最崇高的错误道路”。曾经,黄自的救亡曲,每一演出,总是引得人群激动。但他却在去世20年后,成了“罪人”和国民党的“反共吹鼓手”,遭到批判。他生前亲手仔细装订的各种手稿,也逐渐损坏和流散。
如今,黄自的作品集已经发行,他的塑像早已立起。人们怀念起,当年黄自每作成一首歌曲,“总是那么周详、自然、流畅、完美”。那时候,演唱人不但在演唱技巧上感到自然,感情也容易引起共鸣,而欣赏的人,也容易领会而为之深深感动。而在今天,当黄自的音乐被署上“佚名”放在KTV包房里供人点唱,有人发现,这种感动却逐渐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