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 刘长春单刀赴会
1932年7月31日下午3时,美国洛杉矶,第10届奥运会开赛第二天,男子100米短跑预赛鸣枪发令。一个身材矮小、肤色黝黑的中国选手吸引了众人好奇的目光。
发令枪响,第二跑道的刘长春在前60米一路领先,但在第70米处,他被人追平,80米处,又被反超,到达终点时,他是6名参赛选手中的第5名。预赛取前3名,刘长春在100米预赛中被淘汰。
8月2日下午3点,他又站到200米预赛的起跑线前,从起跑到前170米,刘长春始终紧跟一位美国选手,名列第二。但在后30米,他又被人反超,最终位列小组第4,再度被淘汰。
尽管没有取得名次,连决赛都没有进入,但他的名字还是写进了中国奥运史,因为自现代奥运会举办以来,他是第一个走进奥运赛场的中国人。从时运多舛的祖国到奥运会赛场,他单刀赴会的经历已经构成一段传奇。
刘长春1909年11月出生于辽宁大连河口(今甘井子区凌水镇河口村),9岁丧母,10岁时全家迁往沙河口小刘家屯。他从小爱好运动,曾以100米11秒8和400米59秒的成绩,创造了大连小学生中、短跑纪录。
1927年12月,东北大学体育部部长孙庆博让他入东北大学体育系学习,时任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对这个运动天才青睐有加,每月特批他30块银元生活补助,还以月薪800块银元为他聘请了一名德国教练。
1929年5月31日至6月2日,刘长春在沈阳举行的第14届华北运动会上,一举打破100米、200米和400米3个短跑项目的全国纪录,成绩分别是10秒8、22秒4和52秒4。当时这样的成绩是非常令人鼓舞的,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百米冠军的成绩也是10秒8。
在1930年杭州举行的旧中国第4届全国运动会上,刘长春又连夺100米、200米、400米3项冠军。杭州市为纪念他的卓越表现,特意将通往田径场的大马路改名为“长春路”。
“九·一八”事变后,刘长春随东北大学入关到北平(今北京)继续学业。1932年5月至6月期间,沦陷区的《泰东日报》先后5次发表关于刘长春的报道,称他将代表伪“满洲国”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其中5月21日的标题是《世界运动会,新国家派选手参加,刘长春、于希渭赴美》。
为了洗刷不白之冤,借接受关内《大公报》记者采访之机,刘长春在1932年5月末的《大公报》上声明:“我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绝不代表伪‘满洲国’出席第1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此举得到张学良将军的嘉许。1932年7月1日,东北大学举行学生毕业典礼,张学良身着戎装到场,他庄严训示:“决定捐赠8000银元特派应届毕业生刘长春和于希渭为运动员,宋君复教授为教练,代表中国参加第10届奥运会。刘长春同学此次参赛为有史以来第一次,意义无穷。”
随后,东北大学以张学良的名义,致电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主席王正廷,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董事、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并由他们急电奥委会,为刘长春和于希渭报名。奥委会很快复电同意。
然而正在大连的于希渭始终受日寇严密监视,甚至公开阻拦,最终未能成行。7月8日,刘长春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惟一一名选手,自上海新关码头乘船赴美。
邮轮经过日本神户时,有日本记者上船采访,询问刘长春是否代表满州国参加奥运会,刘长春立即回答说:“我是中国人,当然代表大中华民国。”不久邮轮邮报员送来一封电报,是日本体协祝满州国参加奥运代表选手一路顺风大获胜利的电文。刘长春愤怒地回答,“船上只有中华民国的代表,没有满州国的代表!”并将电报退还。
7月29日下午4点,邮轮终于抵达第10届奥运会举办地——洛杉矶。刘长春一走出码头,就被请进插有中、美两国国旗的大轿车,由美国警察驾摩托车护送至奥运村,车队足有两三百米长。
7月30日下午两点的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代表团排在第8位出场。刘长春高举国旗,走在最前面。他的身后是一支“临时拼凑”的中国奥运代表团:总代表沈嗣良、教练宋君复、中国著名体育教授申国权、留美学生代表刘雪松、托平(美籍)。
第一次出国比赛,加上二十多天长途跋涉,刘长春未能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抱恨回国。1936年他第二次代表中国参加第11届奥运会,同样受困于28天的海上颠簸,未能取得好成绩。
然而他于1933年在旧中国第5届全国运动会上创造的百米10秒7的全国记录,保持长达25年之久,直到1958年才被解放军运动员梁建勋打破。
1938年3月,刘长春在长沙失业,离开了体坛。1942年2月至1945年5月,任北京师范大学讲师。期间,他被日本殖民当局以“反满抗日”罪关进监狱,囚禁月余。
出狱后,他从事体育教育40余年,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5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第4届政协委员、中华体育总会常委、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和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辽宁省体育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并著有《短跑运动》一书。
1983年3月21日,刘长春逝世,终年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