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让永远的爱活在作品中

让永远的爱活在作品中

2015-03-20

《青春之歌》是新中国成立后轰动一时的长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卢嘉川、江华、林红、林道静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形象。鲜为人知的是,小说塑造的男主人公之一的卢嘉川是有原型为基础的。

卢嘉川的主要原型是路扬。杨沫的儿子老鬼在《母亲杨沫》中写道:“用母亲的话来说,她和路扬之间有过一段罗曼蒂克的友情,当时母亲27岁,路扬24岁,以致于这段友情曾经让母亲痛苦。”“到了1951年9月,母亲忽然收到了远在朝鲜战场的路扬7月份的一封信,这使母亲又高兴又惊奇……10月,当母亲开始写作《烧不尽的野火》时,收到了路扬的回信……”“这其中的波波折折所积蓄的感情风暴,现在终于借着写书,有个机会发泄了:小说中的卢嘉川,就是母亲怀着对一个前线战友的深情,对一个永远不能在一起的人的爱,用最真挚的感情塑造出来的。尽管卢嘉川是虚构的,好多人都觉这个人物写得好,母亲把他写得栩栩如生:其中的隐情就是这段与路扬的友谊与恋情。”

1937年七七事变前,当杨沫还未认识马建民(后来成为她的丈夫)时,就曾与路扬相识,并有过一段比较亲密的友谊。路扬曾经送给杨沫一本《鲁迅选集》,杨沫一直将这本书视为珍贵之物带在身边。1943年春天,在爬封锁沟、涉大清河的时候,杨沫宁肯舍掉其他物件,也要带着这本书。1945年春天,遭遇敌人铁壁合围的紧急时刻,杨沫把它隐藏在东照村一位杨姓的村长家中。可惜由于村子发大水,这本书就再也没能找到。

1942年春,杨沫听说路扬私自脱离了部队,到敌占区了,便对这位朋友很鄙夷,并驱逐了过去对他的好感。可是,事情的发展往往会有戏剧性的场面。1949年2月,杨沫在石家庄一家医院看病时,无意中巧遇六年不见的路扬。当晚,路扬就急切地找到杨沫,解释了他们之间过去的误会。原来他并不是私自去敌占区,而是因为患病,刘秉彦司令员批准他去治病的。病好些后,组织上就让他和刘民英一起在保定地区工作了。

原本经过整风运动后,杨沫已经消除了对路扬的感情。而始料不及的是,二人这次意外的重逢不可避免地再次提及这个事情。路扬告诉杨沫,他目前一个人在石家庄看病,遇见了她非常高兴,并表示想和她重修旧好。

杨沫内心矛盾极了。她虽然为路扬这些年来一直怀恋与她的感情所感动,也为现任丈夫马建民对她冷漠、夫妻感情淡化所不满,但是,她考虑眼下自己已经是一位有四个孩子的母亲了,她最终还是坚决地拒绝了路扬的要求。

路扬最后失望地走了。

新中国成立后,路扬先后任十九兵团六十三军政治部主任、十九兵团兼陕西省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等职。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因成绩突出,荣获志愿军总部的嘉奖。

195l年9月,在杨沫开始构思、动笔写作《青春之歌》的日子里,意外地收到了久已中断了联系的路扬的信。

路扬在信中说,他现在随十九兵团到了朝鲜战场,利用战余时间写信,对祖国人民很是怀念。杨沫慎重考虑了一番是否给他回信。后来觉得他是多年的老战友,又远在朝鲜战场,随时有可能牺牲,就给他回了一封信。10月,当她开始正式写作《烧不尽的野火》(即《青春之歌》)时,收到了路扬的回信。这封信,又引起了杨沫深深的思索。路扬对她的感情让她惴惴不安。自己已经有丈夫和孩子了,虽然夫妻感情不很融洽,但路扬的这种感情没有多少希望,只会让自己陷入无穷的痛苦之中。阴差阳错,他们不可能在一起。

然而,她忽然掠过一个念头,虽然和他的关系不能恢复如旧,但可以把他写进自己的书中,让他永远活着。她激动地对自己说:对,在小说中写出这个人物,把他高尚的革命品质、出生入死的感人事迹表现出来。顺便也写出他对自己经受了长期考验的感情。爱幻想的杨沫认为,在朝鲜前线的路扬这么惦念她,与丈夫马建民对她漠不关心的态度恰巧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眼下可以借助这部小说,将她与路扬以往曲折迷离所积蓄的感情风暴宣泄于其中了,这多少给了她一些欣慰与满足。

鉴于现实生活中绝对感情上的不可能性,也为了免除双方不必要的感情纠缠及造成不良影响,杨沫本想与路扬一刀两断,不再联系。可是,又考虑到他在前线出生入死,很希望能看到杨沫的信,为此,出于对前线志愿军的关心和支持,杨沫与路扬通信,给予他朋友般的关怀与鼓励。

于是,在小说中,怀着对一个前线战友的深情,对一个永远不能在一起的人的爱,用最真挚的感情虚构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卢嘉川的人物形象。其实,这正是杨沫与路扬的这段情谊的美化与完善。因真情实感隐于其中,所以会那么打动人心。

关键词: 作品

日期选择

一周趣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