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元朝?黄道婆】活在现实中的“织女”

【元朝?黄道婆】活在现实中的“织女”

2015-03-20

黄道婆(1245—1330年)元代棉纺织家。又名黄婆,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6)重返故乡,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捍(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她所织的被褥巾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由于乌泥泾和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当时的太仓、上海等县都加以仿效。棉纺织品五光十色,呈现了空前盛况。

黄道婆出生前后,她的家乡便从闽广地区传来了棉花种植。乌泥泾首先在一个名叫“八千亩”的地方,播下了棉种。到了黄道婆记事的时候,棉花种植已经普及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等地,不少妇女学会了棉花纺织技术。黄道婆由于世道多难、家境贫寒,而且很小就失去了全部骨肉亲人,孤苦无依,不能不自幼就跟劳动紧密地连在一起。

她心灵手巧,好学好问,肯动脑筋,善于琢磨。大人干的活计,她看了便能举一反三,迅速通路入门。本地有人经常穿着棉布衣裤锄草犁田,邻居会纺线的妇女,早就告诉黄道婆,那种棉线布厚实柔软、经久耐用,干活的人穿用极为合适。黄道婆听着总是十分注意,沉思不语,而后,便抓紧向纺棉的成年人学习。起初,她不会干,弹棉絮,弹得不透不净;卷棉条,卷得松紧不匀;纺棉纱,纺得粗一段、细一段,好像蛇吃了蛋似的。可是,她毫不气馁,坚持练习,争取学会操作。

宋理宗景定四年(公元1263年)的一个清晨,黄浦江边一条商船准备起锚出海,忽然,舱底上来一个蓬头垢面的青年女子,跪到船主面前,苦求把她带到闽广海南。黄道婆上了帆船,随船漂泊,一路竟然远航万里,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州。

当时的海南岛,已经开始大面积地种植棉花。《诸蕃志》里说黎族“妇人不事蚕桑,惟织吉贝花被、缦布、黎幕。”

海南岛生产的棉织物,种类繁多,织工技艺居全国之首,作为“贡品”的各类棉布就有20余种。

相比中原地区的蚕丝和麻布纺织业,棉布有许多长处。王祯《农书》里说它“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免绩缉之工,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黎族人民还能织出坚厚的兜罗棉、番布、吉贝等纺织品,染成五颜六色的黎单、黎棉、鞍搭等,畅销全国各地。

黄道婆到了崖州,立刻被绚丽多彩的木棉和纺织技术吸引。她很快融入了黎族乡亲的生活中,同黎族同胞一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与交往中,和黎族同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一个孤身女子,离乡万里,夜深人静之际,如何不相思垂泪?但黄道婆是坚强的。她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孤寂,把泪水埋在心里,而积极于自个的事业——黎家的纺织技术。

为了早日掌握黎家技术,她虚心地拜黎族人民为师。忠厚热情的黎族人民,也毫不见外,把技术无保留地传授给这位聪慧的汉族女子。

黄道婆虚心好学,废寝忘食地研究黎族的纺棉工具。三十年如一日,黄道婆不但了解并熟悉了各道棉织布工序,而且通过长期的实践,成为一名技艺精湛的纺织能手。在崖州的黎族民众中,也称得上一流的高手。

1295年,黄道婆带着黎族人民的祝福,告别她深情厚意的“第二故乡”, 踏上了北归的路途。

回到家乡,似曾熟悉的风光扑面而来,让飘零万里的游子泪流满脸。然而数十年间,故乡早已物是人非。黄道婆遂把自己的满腔怀乡之情,投入到事业之中。

这时,长江流域的植棉业已经普及,但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黄道婆便把自己在海南所学的织造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故乡人民。

虽然她回乡几年后就离开了人世,但她的辛勤劳动对推动当地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在纺纱工艺上黄道婆更创造了新式纺车。当时淞江一带用报答都是旧式单锭手摇纺车,功效很低,要三四个人纺纱才能供上一架织布机的需要。黄道婆就跟木工师博一起,经过反复试验,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改成三锭棉纺车,使纺纱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而且操作也很省力。因此这种新式纺车很容易被大家接受,在淞江一带很快地推广开来。

黄道婆除了在改革棉纺工具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以外,她还把从黎族人民那里学来的织造技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成一套比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絜花”等织造技术、热心向人们传授。因此,当时乌泥泾出产的被、褥、带、帨等棉织物,上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各种美丽的图案,鲜艳如画。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附近上海、太仓等地竞相仿效。这些纺织品远销各地,很受欢迎,很快淞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织业中心,历几百年久而不衰。16世纪初,当地农民织出的布,一天就有上万匹。18世纪乃至19世纪,淞江布更远销欧美,获得了很高声誉。当时称淞江布匹“衣被天下”,这伟大的成就其中当然凝聚了黄道婆的大量心血。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这是上海一带劳动人民世代相传的一首歌谣。这首歌谣歌颂的就是表达了人们对黄道婆为我国棉纺织技术作出卓越贡献的感激。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的巨大贡献,赢得了当地劳动人民深情的热爱和永久的纪念。黄道婆死后,大家举行了隆重的公葬,并且在乌泥泾镇替她修建祠堂,叫先棉祠。以后其他许多地方也先后为她修建祠堂,(上海县港口镇建有黄母祠)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对这位棉纺织业的先驱者的感激和怀念。解放后,上海人民为纪念这位杰出的劳动妇女,在1957年4月,重新修整了黄道婆的墓,并且树立了新的墓碑,在碑上铭刻着她的光辉业绩。黄道婆是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勤奋、聪明、慈爱、无私的杰出典型,她的名字和功绩将永远留在广大人民的记忆中。

关键词: 黄道 织女 现实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