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贞观名臣的“愤青”之路

贞观名臣的“愤青”之路

2015-03-20

贞观时期的名臣马周是苦孩子出身,史载他“少孤,家窭狭”,就是说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家中穷得一塌糊涂。不过从他“嗜学,善《诗》、《春秋》”来看,他父母健在时的家境大约还是不错的,否则的话他父母拿什么去供他“嗜学”?

马周是博州茌平(今山东茌平县马庄)人,生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父母双亡时,马周还是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其孤苦和凄惨无助就不用说了,但这却没有影响他的好学向上,他的学问和见识也在一天天增长。不过由于缺少亲人照顾,他经常是浑身脏兮兮的,偶尔饿极了,还会去邻居家蹭吃蹭喝。这种形象和行为,当然不受众人欢迎,所以“乡人以无细谨,薄之”。

因为父母早死,自己动不动就要挨饿,马周的心中免不了充满怨恨,对他所处的环境抱着一种仇视的心态。但马周读过很多书,怎么说也是个知识青年,自然不屑于去干偷鸡摸狗、坑蒙拐骗这种勾当。不过他心中的怨气还是要发泄的,做不成混混可以做“愤青”,于是马周便行为散漫,肆意酗酒,常常是喝得酩酊大醉。所以在勤劳朴实的乡人眼里,马周无疑就是一个败家的玩意儿,大伙背地里都叫他“酒鬼”、“穷马周”。

但锥在囊中,早晚会有出头的一天,马周的博学和才华还是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唐高祖武德年间,博州刺史达奚恕听说马周精通经史,学识渊博,才思过人,就聘请他出任本州助教之职。自此马周也算是步入仕途,穿上了官衣。但这个家伙的职业道德显然有问题,“日饮醇酎,不以讲授为事”,拿了工资却不好好干活,只知道喝酒,整天一副醉醺醺的样子。

贞观元年(627年)的一天,马周又喝多了,醉卧博州街头,拦住了一顶官轿讨要酒钱。坐在轿中的县令怒火中烧,掀开轿帘,正待发作,一看原来是满腹才华的博州助教马周,县令也算是敬重知识分子,一改怒容,掏出一把碎银子塞到马周手上,走了。

但博州刺史达奚恕当然理解不了马周的这种行为,他把马周提携上来,是指望他好好做事。贞观初年的唐朝还很贫穷,博州的财政当然也不会宽裕,他不能拿国家的钱去养活一个酒鬼,何况这马周身为助教却不好好教书,简直是误人子弟嘛,是可忍孰不可忍。有一天,马周又一次喝酒误事,达奚恕怒不可遏,再次斥责了他。

这一次的责骂应该是很重的,马周的面子当场就挂不住,于是一怒之下,脱下官服,交给门生,托他代还刺史,然后仰天大笑,离开博州。

离开博州,马周先到曹州(今山东菏泽)晃了一圈,跟着又到了汴州(今河南开封)。在汴州浚仪县,担任浚仪县令的崔贤狠狠地侮辱了马周。

在汴州受了一肚子气后,马周又跑到了密州(今山东诸城),在这里,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赵仁本。赵仁本是个有钱的主儿,他见马周才华出众,不知是出自慈善的考虑,还是出于投资的意图,总之他资助了马周一大笔钱财,帮助马周西入关中,到京城长安谋取仕途。

这当然是个好选择,货虽好还要找对买家,马周通读经、史、子、集,酿的是安邦定国策,自然要货卖帝王家。多年来,他一直没有找对“销售渠道”,只在州县间转悠,哪里能卖到什么好价钱。

马周携资西行。“愤青”就此变成了“奋青”。他千里迢迢来到了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投宿于一家旅店,旅店生意比较好,旅店掌柜王老汉忙着招呼一群商贩,不免怠慢了马周。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像程咬金那样的粗人,大概就要一掀桌子,大叫“店家怎么还不拿酒?”马周是个文化人,掀桌子有失体面,但他此时不过二十六七岁,正处于年轻气盛的年龄。怎么着也要做出一些举动表示一下心中的不满。顺便也吸引吸引眼球。于是,马周便要了一斗八升酒,就着几碟菜,自斟自饮,旁若无人,引得旁人惊异不已。这一段故事,后来被小说家发扬光大,在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中,马周所要的酒已涨至五斗,三斗用来洗胃,二斗用来洗脚。据说岑文本还曾就此画过一幅《马周濯足图》,写过“西塞山前白鹭飞”的唐代诗人张志和又在画上题诗称赞。

到长安后。马周做了中郎将常何的门客。常何本是玄武门的守将,因为在“玄武门事变”中,帮助李世民夺位有功。所以官升到中郎将,虽只是四品,但以他的才能来看,已算是重用了。

贞观三年,关中大旱。六月,李世民诏令京中五品以上官员都要上书,畅言为政得失。而马周也在这一年开始正式登上初唐的政治舞台。

常何是一介武夫,大字也许识得几个,但文章却写不来,于是接到皇帝的诏令后,就找来马周,让他代写一篇。马周胸有成竹,洋洋洒洒地替常何写了一篇包含20多条建议的奏章。

李世民处理奏章时,正为那一大堆观点平庸、歌功颂德的官样文章皱眉不已。忽然,一篇文辞优美、建议有根有据、观点切中时弊的奏章映入眼帘。李世民不由得惊喜万分。又一看落款人是常何,他知道常何的老底。断不会有此等神来之笔和此等政治眼光,于是立即召常何入朝。问奏章是何人所写。

那常何倒也诚实,立即据实回答:“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为臣具革耳。”

李世民立即命常何回府,请马周入宫见驾。李世民前后派了四批使者,方才把马周寻着,于是领入宫中。“及谒见,与语甚悦。令值门下省”。

这一趟长安之行,马周果然没有白跑。

因官有定额,门下省编制已满,马周初到时无官职可任,李世民就专门为他设置了一个“监察御史里行”的官职。

“销售渠道”终于打开,马周从此不再愤怒,开始踏踏实实地经营起来。在此后的时间里,马周宦途平坦,步步高升,令人称羡不已。所谓“平步青云”的成语,就是给他这种人准备的。

这样的境遇当然需要出众的政绩做支撑。马周是个卓越的政治家,他不但明于大势,而且亦擅实务,既明白应该如何做,又知道怎么做才能收到效果。《新唐书》里记载:“先是,京师晨暮传呼以警众,后置鼓代之,俗日‘冬冬鼓’;品官旧服止黄紫,于是三品服紫,四品五品朱,六品七品绿,八品九品青;城门入由左,出由右;飞驿以达警急;纳居人地租;宿卫大小番直;……皆周建白。”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城门入由左,出由右”,这应该是交通史上的一大创举,与现在交通法中的行人车辆靠右走有异曲同工之妙。

贞观一朝。人才济济,马周官能升得这么快,除了确有才能外,在为人处世上也有他的过人之处。

马周是个聪明人,他在进谏时比较讲究艺术,不像魏征那样直来直去。贞观六年,他上疏反对李世民去九成宫避暑,但他不直接说你就知道跑去图凉快,政事交给皇太子,分内工作不好好干。太不像话了。他以“孝”的名义劝阻李世民:“太上皇春秋已高,陛下宣朝夕视膳。今九成宫去京师三百余里,太上皇或时思念陛下,陛下何以赴之?”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请李世民立即颁布回朝之期,“以解众感”。马周要求李世民尽孝,李世民总不能因为这个而处罚他吧,所以只能是一点脾气没有,“深纳之”。

马周的聪明还表现在他对李世民心思的揣摩上。李世民征辽东时,下旨命马周等人辅佐皇太子李治,留在定州(今河北定州)监察国事。等到李世民征辽东归来,李治安排留在定州的平日里很受父皇恩宠的嫔妃前去迎接。李世民自然非常高兴,问李治怎么想起来这么做,李治说:“这都是马周教导儿臣这么做的。”李世民道:“这个山东人总能窥知我的心意。”

如果说马周那些治国的策略属于大智慧,那么这些琐碎的细节也许只能算是小聪明,但正是这种小聪明润滑了他与李世民之间的君臣关系,所以李世民对他始终很好。贞观十二年,马周迁为中书合人,要调到中书省去办公,李世民对左右的侍臣说:“我一会儿见不到马周就想他。”贞观十八年。李世民曾品评朝中重臣,他这样评价马周:“马周见事敏速,性甚贞正,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多能称意。”为了表彰马周勤劳国事,李世民还用飞白书题写了16个大字“鸾凤冲霄,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赐予马周,足见其对马周的倚重之深。

贞观二十二年年正月,“中书令兼右庶子马周病,上亲为调药,使太子临问”。但终因病情严重,医治无效,几天后马周就离开了这个他曾愤懑的世界。

马周病重前,曾命家人把他这十几年来给皇帝上的奏章取来,亲手烧掉,并说:“管、晏彰君之过求身后名,吾不为也!”

他这样为李世民考虑,李世民自然不忘他的情。马周死后,李世民非常悲痛,亲自为马周举哀,追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唐高宗即位后,又恩赐马周之位配享高宗庙庭。

关键词: 贞观 名臣 之路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