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举家食粥救国宝 《国际歌》首个译者郑振铎(图)

举家食粥救国宝 《国际歌》首个译者郑振铎(图)

2015-03-20

郑振铎

郑振铎之子执笔的《郑振铎》昨首发——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猫》,让更多人知晓了“郑振铎”这三个字。今年正值郑振铎诞辰110周年、辞世50周年。由郑振铎之子郑尔康执笔的《郑振铎》,昨天下午由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首发。

郑振铎曾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文学史、文学翻译、考古等多领域都颇有建树,建国后为第一批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该书以近70万字、数十幅珍贵照片,呈现了郑振铎的一生,也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

■《国际歌》和泰戈尔诗集第一个译者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郑振铎好友、中共早期领导瞿秋白,就是唱着这首“为真理而斗争”的歌就义的。据该书披露,这首《国际歌》,正是郑振铎和耿济之在1920年译介到中国的。

郑振铎上世纪20年代翻译出版的泰戈尔《飞鸟集》,是第一部被译介至中国的泰戈尔诗集,对中国诗坛影响甚远。据传记《郑振铎》披露,郑振铎最初接触并翻译的是泰戈尔的《新月集》而并非《飞鸟集》,而最初把泰戈尔和《新月集》介绍给郑振铎的,是他的好友许地山。

此外,雅号“大孩子”的郑振铎,1922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儿童文学刊物《儿童世界》。1923年,他接替茅盾主编《小说月报》,把《小说月报》办成了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战斗阵地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郑振铎参与发起“上海文学界救亡协会”和创办《救亡日报》等。

■倡议捐款出版《鲁迅全集》

据该书披露,《鲁迅全集》的编辑,名义上是以宋庆龄、蔡元培等为首的“鲁迅纪念委员会”负责,但具体的出版计划制定乃至编选事宜,实际上由许广平、郑振铎与王任叔来做,郑振铎还负责撰写了“总说明”和《发刊缘起》等。许广平在《〈鲁迅全集〉编校后记》中说到编辑工作,称“此一工作,以郑振铎、王任叔两先生用力为多。”另据透露,《鲁迅全集》当年的出版资金,便是郑振铎发起捐款,最后由20多人每人50元拼凑而成的。

■不遗余力抢救古书,曾遭巴金误解

新中国成立的前几年,面对文物陆续不断走私出去的状况,郑振铎站出来强烈呼吁保护文物不要外流,还编写出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甲午以后流入日本文物之目录》等系列文物专著。

昨天,据儿子郑尔康透露,父亲在世时,举家食粥,都不忘保留珍本。郑振铎为国家收购《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等多种孤本,并选编影印了《中国版画史图录》、《玄览堂丛书》、《明季史料丛书》等,使大批珍贵图书免于沦落异域外邦。他还曾抢救了600多件汉、魏、隋、唐的古明器陶俑,无偿捐赠国家,“其中有些是他借钱买来的”。

不遗余力抢救古书,在当年颇为他人不解,甚至曾遭郑振铎挚友巴金的误会,巴金还曾撰文批评过他。但晚年的巴金,在病榻上写下的此生最后一篇文章就是《怀念振铎》。这篇未完稿中说:“我批评他‘抢救’古书,批评他保存国宝,我当时并不理解他……但是我把他花费苦心收集起来,翻印出来的一套一套的线装书送给欧洲国家文化机构时,我又带着自豪的感情想起了振铎。”

据该书披露,1949年10月,茅盾郑振铎出任文物局局长时,郑振铎曾以自己“不适合‘做官’”推辞,并表示愿意“当我的‘教书匠’或是写写稿子”。直至周总理找郑振铎谈心,要他“为国分忧”,他才心悦诚服地“做官”了。就任之初,老友道贺时问及他打算如何“做官”,郑振铎称“做事不做‘官’”。1958年10月17日,在乘飞机赴阿富汗和阿联酋途中,郑振铎遭遇空难逝世,享年60岁。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