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延滨:慈眉善目的鹰
叶延滨,1948年生于哈尔滨,中国作家协会第六、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作品以诗为主,兼及散文、杂文、小说、评论,出版作品集40多部。作品曾获全国及省以上文学奖五十余项,并被国家出版署评为“全国优秀百佳出版工作者”。
想当年诗人叶延滨从他干了12年的《星星》诗刊退下来,北上到了北京,当上了母校的教授。有朋友向叶延滨约稿,写叶延滨印象之类。结果叶延滨就给他的学生们留了一篇作业,题目就叫《叶延滨老师的这张脸》,500字以内,并要求当堂交卷。叶延滨的学生这样描绘叶延滨:叶老师这张脸就是逗,它让我想起漫画中的鹰,一只慈眉善目、鼻架眼镜的鹰。
1948年,叶延滨出生在一个红色革命家庭,在中国上个世纪的历史大环境里,注定要遭受一些意想不到、突如其来的磨难、变故。1952年,母亲被错误开除出党,家庭破裂,后又被迫下放到西昌,他跟着母亲一同流放。这时,他的正担任成都大学党委书记的父亲也被公开点名批判,凶吉难卜。一边是至亲的亲人,一边是不容置疑的革命,当时只有十几岁的叶延滨就这样被历史甩到风口浪尖上,内心苦楚难捱。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于是,给毛主席写了一封长达7页的信。当然,这封信不会有任何结果。于是在这一年的秋天,他率领3个同样没有资格“革命”的中学生,制造了那个小城最具爆炸性的新闻:“步行串连到北京,我们也要见毛主席。”跋山涉水3个半月,他们终于在半夜进了北京,被一个老太太领到一大院子里吃饱喝足舒舒服服地睡了一觉。第二天醒来叶延滨才发现满院子的废报纸和大字报,门口的牌子上写:糖坊胡同废品收购站。他先笑,那3个同学跟着笑,感觉很荒诞。
1968年底,叶延滨高中毕业。满脑子英雄主义思想的他想去延安插队落户。他如愿来到了延安当农民,住在一户老贫农夫妇家。老两口把他当干儿子待。这段人生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10年后,他写了组诗《干妈》,轰动诗坛。
1978年,叶延滨以30岁的“高龄”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自此,他的命运开始了一个全新的转折。上大学第二年,他开始在《诗刊》上陆续发表作品。不久,《诗刊》邀请他参加1980年夏天的青春诗会。那是一次极有影响和魅力的诗会,除叶延滨外,顾城、舒婷、杨牧等共有17人参加。这些人中,不少至今还活跃在诗坛上。那次“青春诗会”,叶延滨交的作业,就是他的成名作:《干妈》。在会上,他的发言中有一段著名的话:“在我们今天的时代和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坐标点,在纷繁复杂的感情世界里找到与人民的相通点,在源远流长的艺术长河中找到自己的探索点。三点决定一个平面,我的诗就放在这个平面上。”
1982年,叶延滨毕业,回到了四川成都,被分到省文联《星星》诗刊工作。在故乡的热土上,他一干就是12年,升任《星星》诗刊主编。而后,他又调至中国作家协会《诗刊》任副主编。进京后,他先后担任了中国广播文艺政府奖评委、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评委以及鲁迅文学奖第一至四届评奖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创作丰厚的叶延滨坚持“有所为,也有所不为”,曾在国内多次获大奖的他,不再将自己的作品送评,除了工作上的需要外,更是不再在《诗刊》上发表自己的作品。在《诗刊》工作了13年后,他被任命为主编。
在《诗刊》,他首先将每月一期的刊物,变成上下半月刊,这些都靠自筹资金。这一变革,让各种风格的诗人都有机会在刊物发表作品,特别是下半月刊主要面对青年诗人,团结了广大诗人,也为诗歌读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内容。“青春诗会”是《诗刊》在改革开放之初创办的培养和向诗坛推出优秀青年诗人的平台。叶延滨到《诗刊》后,改两年一届的青春诗会为每年举办。此外,进入新世纪后,《诗刊》每年在全国范围内举办“春天送您一首诗”大型公益活动。每年还专门为关注青年诗人举办“华人青年诗歌奖”。同时,又创办了“驻校诗人”活动。这些活动让诗歌走进更多群众的生活。
而叶延滨说,作为一个诗人能够选择并实现在“为诗歌服务的岗位上尽一份力,是我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