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云翼和谢冰莹的不解之缘
胡云翼的名字,和他那本广为流传的《宋词选》是连在一起的。三十多年前,十年“文革”带来的书荒结束了,《宋词选》是与一批西方文学名著一起,最先飞回读者手中的。它给那一时代的读者们,留下了异常美好的印象。
胡云翼(1906-1965)原籍湖南省桂东县,是我国二十世纪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成就最卓越、影响最深远的专家之一。他以新文化思想研究古典文学,所撰著的《新著中国文学史》等被东京大学教授井东宪译成日文作为高校教材;所编纂注释的《宋词选》和《唐宋词一百首》,均长版长销至二百余万册。他在小说、散文、诗歌、剧本创作上也有颇为卓越的成就。
谢冰莹与胡云翼同岁,原名谢鸣冈,字凤宝,又名谢彬,湖南新化人。其父谢玉芝为晚清光绪年间举人,诗文兼擅,著作颇丰,长期从事教育事业,曾任新化县立中学校长。谢冰莹于1921年赴省会长沙考入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时,胡云翼已于当年一月由恩师刘范猷自桂东山区携至长沙,进入其时颇有影响的岳云中学插班就读。
胡云翼与谢冰莹在各自学校都极为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因此各科考试都能名列前茅。他们在勤奋攻读一年余后,在长沙市学生联合会组织的活动中相识。因同样酷爱读书,两人都有一见如故之感。
他们都向往新文化运动,服膺新文学思潮。他们曾连续多年一起传阅新文化和新文艺书刊,诵读古典诗文,尤其是唐诗宋词。随着交往增多,相知日深,友谊也逐渐升华为恋情。但他们绝非花前月下缠绵婉转的小儿女,而是志向高远振翅待飞的有识之士。
胡云翼与谢冰莹的恋情,终因两人在家乡均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约,而未能冲破包办婚姻的网罗,未能成为眷属。但他们的文学因缘与志向抱负,却交互影响,一直维系至各自生命的终点。
谢冰莹于1926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女生队。1927年随中央独立师西征,讨伐杨森、夏斗寅叛军,其后又随叶挺独立团北伐。1928年后在上海艺术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习,曾参与发起成立北方左联。1931年和1935年两次东渡日本。1940年主编《黄河》月刊。1948年赴台湾师范大学任教。1956年皈依佛门,法名莹慈。1971年定居美国旧金山,2000年逝世,享年95岁。她的文学作品曾受到孙伏园、茅盾、林语堂等高度赞赏,散文《从军日记》发表时名噪一时,林语堂随即译成英文,至今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胡云翼于1927年毕业于武昌高等师范学堂,在校时即与刘大杰、贺扬灵被合称为“武昌三才子”。他相继任职于上海亚细亚书局、中华书局、暨南大学、上海师范学院等。抗战初期他投笔从戎,深入浙西敌后,“铙歌吹入马蹄轻,一笑军前决死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于海盐西塘桥等战役英勇作战致受重伤,其后还曾创办过《浙西导报》。
胡云翼未及弱冠时著有《宋词研究》,其后,《唐诗研究》《宋诗研究》《唐代的战争文学》《新著中国文学史》《词学概论》《中国词史略》《中国词史大纲》等相继问世。近三十年来,他的著作曾先后收入巴蜀书社的“宋代文化研究丛书”和上海书店的“民国丛书”,华东师大出版社还印行了《胡云翼集》。他对中国文学史和诗学、词学的研究,至今仍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据与胡云翼共同生活数十年的三妹胡舜英回忆,胡云翼的诗词研究和文学创作,直至他投笔从戎献身抗战,一直受到谢冰莹的深刻影响;而谢冰莹其后曲折的人生历程,以至皈依佛教,也颇有胡谢之恋的因素在。胡舜英在《不朽的人生,永远的怀念——忆胞兄云翼》(收录于桂东政协编《湖南才子胡云翼》一书)中还回忆道,1965年胡云翼因病弥留之际,犹泪珠涟涟、断断续续地说:“冰莹是我一生中唯一挚友,她具有出色的才华和高尚的品格。我一直没忘记她,此刻特别想念她,可不知她现在何处!”
在胡云翼的七绝诗集《废笔吟·秋天的诗》中也颇有胡谢因缘的影踪,如《乌桕》:“心随桃李醉东风,情到深时始觉空。痴绝独怜乌桕树,秋来犹作女儿红。”又如《无题诗》:“高台风雨损华年,曾记叮咛到九泉。未必他生能预卜,相逢应在死之前。”(其七)“无端芳讯逝如尘,细数年华苦未真。怕向麓山寻晚照,青枫犹忆峡中人。”(其八)(自注:岳麓山爱晚亭畔有青枫峡。)“几番秋水梦生凉,乌桕红时雁带霜。旧业都随年岁尽,为君魂断是潇湘。”(其九)
我在想,随着二十世纪文学史研究的深入,对于胡谢因缘,以及这因缘对这两位文学家的影响,一定还会有更多新的发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