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大腕黄光裕的辩证法
“胡润百富榜”十年中,尚不到“不惑之年”的黄光裕当了三届首富,有人问他“腻了没”,他不回答,仍是习惯性地狡黠一笑。
黄光裕第一次登上百富榜是在2001年。这一年,黄光裕一边开始在资本市场寻找壳资源,一边加大马力跑马圈地、扩张门店,2001年底国美共32家门店,黄光裕第一次坐上中国首富宝座的2004年底,门店数量已达144家。
中国首富从2003年的丁磊到2004年的黄光裕,犹如从比尔·盖茨到山姆·沃尔顿,在一定程度上暗合了中国经济财富增长趋势的日趋国际化。
2004年国美成功借壳上市后,黄光裕的财富猛增,就在榜单出炉前不久,我们见到了他,告诉他在马上要发布的新一届百富榜上的排名可能非常靠前,需要核对一些数据和资料。黄光裕听后,比我们想象的要轻松许多,显得很平静。
他在他北京的办公室接待了我们,并不无谦逊地对我们说:“我们的公司还很小,尤其是和世界级的大公司相比。”这无疑显示出远超他年龄的城府。彼时,在黄光裕北京的办公桌上,一头雄鹰(模型)俯视着前方,墙上挂着一幅有24枚中国古代玉玺的图画。
然而当榜单出来,他成为百富榜历史上第一位资产破百亿元(105亿)的富豪后,媒体聚光灯咔嚓咔嚓一下子投过来,使得他也有些不自然了,他说:“我肯定不是最有钱的,胡润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国情!”
十年百富榜,批评我们不了解中国国情的富豪,一个是横店集团的老掌门徐文荣,一个就是黄光裕。如果说徐文荣父子执掌的“横店系”股权结构比较“另类”,令我们对“国情”有了更深的了解的话,黄光裕的话则更是一种粤式或说是潮汕式低调。
2005年,黄光裕以140亿元蝉联中国首富,他再度被聚焦和热炒。此时的黄光裕正好剃了个光头,显得十分可爱。民间的一些声音很有趣,比如有人说:“首富黄光裕光了头,是要说明他的每一分钱都赚得亮堂吗?”
黄光裕说话不多,但他的眼神流露出一种强势的东西。他在实业界是位大佬,在资本市场是位腾挪高手,在处理政商关系上和传媒关系上,也是位不折不扣的“高人”。
黄光裕属于家电零售市场的“江湖派”,不过,经历过一些危机后,他开始学习“辩证法”——特别是国美后来完成对永乐和大中的并购后,黄光裕意识到了从“速度为王”转向“安全第一”的必要性。他一开始对国美绝对控股,但从2006年末开始不断减持,后来持股量仅略高于港联交所规定的上市公司控制人股份的最低临界点(35%)。在2007年胡润套现榜上,他高居榜首,历年套现金额达93亿元,可谓疯狂套现。
有趣的是,黄光裕、黄俊钦兄弟两个,与张近东、张桂平兄弟二人,创业伊始走的路线非常相似。都是弟弟(黄光裕和张近东)做家电零售,哥哥(黄俊钦和张桂平)做房地产,两对兄弟一开始都是先一起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分出来。家电零售与房地产是可以优势互补的两个行业,前一个行业充裕的现金流可为后一个行业输血,而后一个行业的暴利又能助推前一个行业的迅速扩张。两对兄弟殊途同归,是偶然还是必然呢?
在2007年“胡润百富榜”上,四人都是上榜富豪,黄光裕、黄俊钦分别居第4位、第25位,财富分别为450亿元和200亿元,张近东、张桂平分别居第9位、第21位,财富分别为380亿元和230亿元。如果要把两对兄弟的财富分别合到一起,黄氏兄弟财富650亿元,张氏兄弟财富610亿元,可谓不相上下。不过,张近东专注于零售,在2007年“胡润零售富豪榜”上,他首次超过曾连续三年蝉联零售榜冠军的黄光裕,以380亿元的零售财富位居榜首,黄光裕以280亿元的零售财富位居第二。
相比较而言,黄氏兄弟在产业和资本市场上的手法要凌厉、诡异一些。这也与他们的出生地广东潮汕(潮州)的商业文化有关。
潮汕人商业意识非常强,俗语“饿死不打工”就是专门说潮汕人的。许多潮汕人十多岁就开始帮家里看店、做生意,或是几个同乡或兄弟一起到外面打拼,他们重义气、家庭观念较强,这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表现得最为明显。
如果要溯源的话,汕头于1861年正式开埠,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商贸文化历来比较发达。恩格斯曾在《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文中指出,汕头是中国唯一具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
让人惊叹的是,黄光裕兄弟是潮汕人,香港首富李嘉诚是潮汕人,泰国首富苏旭明也是潮汕人,“胡润百富榜”上潮汕人随处可见,如合生创展的朱孟依、侨鑫集团的周泽荣、腾讯的马化腾等。“潮商”这一群体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作者胡润(Rupert Hoogewerf)系“胡润百富榜”创立者,东方愚系《南方周末》记者。胡润与东方愚合著有《胡润百富榜:中国富豪这十年》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