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故事
辛弃疾,自幼安,号稼轩。生于1140年的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他出生时,离“靖康耻”北宋灭亡已十年有馀,也是南宋朝庭仓皇建都临安的第十四个年头,因此,辛弃疾出生之时,中原沦陷已成定局。为了养家糊口,辛弃疾的爷爷辛赞不得已,也在金国的伪政府谋了一个小小的职位,但是,尽管如此,与南方那群不思进取的南宋阔佬遗少们不一样的是,这些沦落于金人统治区的宋朝遗民,正是因为亲眼目睹了汉人在金人统治之下的所饱受的屈辱与辛酸,所以,反而激起了他们对故国王朝强烈的思念,念念不忘报仇雪耻,恢复中原。
在辛弃疾很小的时候,生活在敌占区,长期受祖父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饱受外族欺凌的情况下,自幼就立志长大了誓要为民族复仇雪恨的辛弃疾,少小便养成了一种任侠之气,他也识文,但同时更能习武,酷爱兵书,素好研习古人的兵法存亡之道。据史书记载,他原本就天生异禀,又奇人异相,红颊青眼,目光有棱,身体力行壮健如牛,生就活脱脱一个智勇双全的英雄模样。
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在金王朝的暴虐统治之下,女真人长期肆虐的期负占领区的汉人,不仅霸占他们的土地房产,他们自己不事农耕,逼迫汉人耕田种地他们则坐享其成,更有甚者,烧杀强掠,糟蹋妇女。。。种种恶行,几成常态,一些长期受奴役和压迫的汉人再也忍无可忍,终于扛起了反金大旗,辽阔的沦陷区,一时之间,烽火如荼,英雄四起,其中声势最浩大的一支队伍是山东境内揭竿起义的一支队伍,领头的耿京是一位农民出身的济南人,为了响应义军的反金义举,时年22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拉起了两千人的队伍投奔耿京。
很可惜的是,在这一时期,年轻的辛弃疾并没有机会在军事舞台上展现他的过人才华,当时,义军首领耿京对这个前来投军的秀才并没有过多的青睐,只命他做了一名无足轻重的文官,掌管文书和帅印。在军队里任文官这一年,出了一件事,也恰恰是因为这样一件事,终于令耿京对辛弃疾这么一个文武双全的秀才,从此刮目相看,再也不敢小觑。
事情是这样的,当初和辛弃疾一块儿来投奔义军的还有一个和尚,他的名字叫义端,是辛弃疾的拜把子兄弟,这个叫义端的和尚本身就是个守不了清规戒律的花和尚,因为受不了在义军里当差的苦头,竟偷偷的盗走了经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里邀功。义端和尚本身曾经也是一小股义军的头头,是被辛弃疾说服一起投奔耿京帐下的,耿京盛怒之下也找不到别人,只得拿辛弃疾问罪。出现这样的事情,辛弃疾自己也是理屈词穷,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难当,当场向耿京立下了军令状,追回帅印。
当晚,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埋伏在了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的时候,那义端和尚真的骑马来到,辛弃疾不由分说,一个箭步窜了出来,一刀将那义端和尚砍下马来,那和尚一见是杀气腾腾的辛弃疾,吓得魂飞魄散,当即跪地求饶说:“老兄啊,您饶了我吧,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头青兕,您力大能拔山,将来定有大造化。。。您饶了我的小命吧!” ,面对这样贪生怕死的变节份子,疾恶如仇的辛弃疾哪里肯听,不由分说,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青兕是一种凶猛的神兽,由此推断,辛弃疾年轻的时候,长著怎样一幅勇猛无匹的外貌,拥有怎样威风凛凛的英雄气概。这也就不难理解,后来回归南宋之后,那些唯唯诺诺之乎者也的家夥,为什么会污蔑他“杀人如草芥,心如铁石”了。
随著各地义军在敌占区的抗金战火轰轰烈烈如火如荼之际,金营里却发生了一件令许多人都意想不到的惊天巨变,1161年挥师南下的金主完颜亮被他的部属杀死了,死在扬州。
继位的金世宗完颜雍为金太祖的孙子,与完颜亮一样,对于南宋朝庭来说,同样是个有勇有猛的狠角色,但比起穷兵黩武的完颜亮,世宗更多了一些文韬武略,世宗是金国最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他勤于政事,性格节俭。他执政时期和章宗时期是金国最强盛时期,作为一代明君,连他的敌对国,南宋的朱熹都称赞他是小尧舜。世宗完颜雍一上台就吸取了完颜亮之教训,南侵受阻,干脆撤兵退北,一面与女真贵族搞好关系巩固政权,一面与南宋斡旋迫使南宋政府签下和议。
这样一来,原本趁后防空虚揭竿起义的中原以及华北沦陷区的各路义军,不可避免的受到威胁,金人同时还针对这些义军施出最阴毒的一计狠招,那就是典型的胡萝卜加大棒,对占据大小山头的义军大搞绥靖政策:“在山者为盗贼,下山者为良民。”以此瓦解聚集起来的汉族农民军。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在义军效力的诸葛军师辛弃疾连忙向耿京献上一计:派人联络宋廷,让义军归宋军节制,义军在山东能立足就立足,不能立时,则南下渡淮水归宋。
二年,1162年,也就是在辛弃疾代表义军联络上南宋朝庭的时候,义军内部却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内讧,起义军头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出卖并且杀害了。这时,刚刚领到南宋朝庭颁奖令与委任状的辛弃疾正好启程回到北方,听到耿京被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一时之间,怒不可遏,为了报仇雪恨,这一年,年仅二十三岁的辛弃疾,凭著个人一身智勇无匹的卓越胆识,传奇般的完成了一件轰动整个南宋朝野,连圣天子都得一见三叹息的英雄壮举,也正因为这一英雄壮举,使他在南宋朝野名声大震,同时更为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浓墨重彩的书下了最富有英雄浪漫主义色彩的光辉一笔。
这一年,辛弃疾和同缭刚刚从南宋回归,才到山东境内,便听到了义军事变的消息,临危不乱的辛弃疾没有惊慌,他火速联系到五十骑原先自己领导过的信得过的人马,赶到叛徒张安国的济州府,也活该这个张安国倒霉,这一天晚上,正巧碰上,张安国在他的府里宴请贵兵,宴会已经进入到高潮,宾主都喝得醉醺醺的时候,士兵来报,外面有一个人来见他,醉醺醺的张安国忙带著几个人出来,结果,一出来,就被几个高大威猛的大汉挟持上马,眨眼的功夫,那些马匹已匆匆消失在夜色之中,待到金兵张皇失措的跑出来时候,哪里还见得著人呢,所有的人马早已如天兵天将,跟随辛弃疾押解叛徒,“渴不暇饮,饥不暇食。”渡准水,直奔南宋边境而去了。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首《鹧鸪天》据说就是辛弃疾在回归南宋多年以后,再忆起当年在沦陷区计擒叛徒张安国的那一幕传奇经历,一时万千感慨,惆怅于心,于时愤笔写下的这烩炙人口的经典名篇。这首词是作者最出色、最有分量的一首小令,全词共五十几个字,整首词的上阙气势恢宏,慷慨激昂,似是对当年那一幕传奇经历仍激情澎湃的无限神往,下阙却写得出奇的悲凉如水,心伤透骨,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遭遇。
他在南宋虽然官职低微,但关心祖国安危,写成《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主张北伐用兵。他的意见没有为南宋王朝所采纳,不过他一直坚持爱国保民的立场,在任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地安抚使时,采取了许多强国利民的措施。晚年任镇江知府时,仍积极备战。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
晚年一度被韩侂胄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后赠少师,諡号忠敏。卒于公元1207年。年六十七。
后人评价辛弃疾,认为他『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忠愤,无处发洩,观其与陈同父抵掌谈论,是何等人物!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词。』词是辛弃疾最主要的抒情方式,辛词现存六百二十多首。
由于辛弃疾曾亲身参加过抗金运动,和一般的文弱书生完全不同,他在词里独独羨慕那些凛然有生气的人物,称赞刘裕的出师北伐是『气吞万里如虎』,写到自己年轻时则是『横槊气凭陵』、『横空直把曹吞刘攫』。在词里还经常出现描写战斗生活的词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燕兵夜足银胡录,汉箭朝飞金仆姑』。他晚年写的词更羨慕夏禹的『悠悠万世功,兀兀当年苦』。
在镇江任上,辛弃疾虽年过半百,但收复北方故土的雄心常在,他写过『壮心不已』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他对南宋苟安的局面一直深感不满,用『剩水残山无态度』暗讽南宋小朝廷,用『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表达他的忧虑。那些小朝廷里的人物是『江左沉酣求名者』,像一线阳光里飞舞的灰尘:『细看斜日隙中尘,始觉人间何处不纷纷。』另一篇登临怀古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表达了他于国势风雨飘摇中的悲愤心情: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他词里所表现的常是阔大的场景、战斗的雄姿,笔下的事物也常被赋以坚强的性格,如『倚天万里』的长剑,『千丈晴虹』的长桥, 『汤沐烟波万顷』的水仙花盆景。词在他这里可以抒情、状物、记事、议论,他融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形式的优长,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从而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使词『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
辛弃疾常常在自己的词中使用大量的典故,经、史、诸子、楚辞以至李杜诗、韩柳文,往往拈来便是,赞之者认为辛弃疾用典是为了托古喻今,且在词中用典到达刘勰所谓『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文心雕龙·事类》)的程度;讥之者则谓之『掉书袋』。在语言上,辛弃疾不仅像苏轼那样运用古近体诗的句法,还吸收了散文、骈文、民间口语入词,使词的表达空间更为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