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厉以宁:80岁的创新者

厉以宁:80岁的创新者

2015-03-20

11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

2009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暨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颁奖典礼在这里举行,厉以宁接受了2009年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乐观者

这一天的颁奖,是经济学家们的盛事,也是中国经济界的大事,参加者甚众。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 李源潮以私人身份出席了颁奖礼,他的位置被安排在首排,厉以宁的左手边。

坐上位置上的时候,李源潮发现,他的面前放着一张写有“首长”的名牌。他叮嘱工作人员将这个名牌撤去,换上了“李源潮”三字。

“在厉老师面前,我永远是学生,不是首长。”说完,李源潮向坐在身旁的老师深深一鞠躬。从1988年至1991年,李源潮曾在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科学中心(现光华管理学院)就读硕士在职专班,师从厉以宁。

在颁奖会场,李源潮说,今天是厉老师八十华诞,我作为一个学生,对我亲爱的老师,在他的八十华诞获得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感到高兴。“我要在这个场合,给我的老师敬个礼!”

厉以宁获奖的理由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理论”(以下简称“股份制”)。颁奖那天,厉伟也坐在参会者之中。看着自己已是耄耋之年的父亲上台致词,没有人比他还清楚,为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理论”,父亲厉以宁付出的有多少。

自1986年开始,中国经济学界对中国未来经济体制改革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思路。后来人们把两种不同主张分别称为“价格改革主线论”和“企业改革主线论”,厉以宁一直是后一主张的代表。1984年以来,价格改革先行、放开物价曾经成为影响国策的指导思想,但两种主张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父亲的理论在当今中国的建设中不断被验证是正确的,他的主张能对中国的进步作出贡献,这样的付出就没有白费。”厉伟告诉《中国周刊》记者,虽然时隔多年 “股份制”理论才被认可,但父亲厉以宁仍觉自己非常幸运。

在第二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09)的学术民主投票表决中,以厉以宁为主要贡献人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理论”,获得赞成票第一名。这表明了经济学界对这一理论的充分肯定。按照厉伟的说法,“股份制”是父亲坚持了一辈子的观点。

“80年代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期间,很多人对父亲的观点有不同看法,他也逐渐被边缘化。但父亲坚持‘可以不说话,但不改变自己的观点’。”谈起这段历史的时候,厉伟只用了“乐观”二字对父亲的人生观做了总结。

对“乐观”的另一个注脚,是厉以宁在“文革”期间填的一首《破阵子》--“既是三江春汛到,不信孤村独自寒,花开转瞬间。”

1980年,厉以宁第一次提出“股份制”,到1997年十五大上“股份制”才得到承认。三十年后,“股份制”获得经济理论创新奖。

2009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组委会如此评价厉以宁的理论:“股份制”是上世纪80年代末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在经营权主导改革和产权主导改革的讨论中,引领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推动了所有制改革,开启了资本市场的发轫,完善了市场经济的微观体系建设,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全面、深刻、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厉老爷子”

不仅仅是“股份制”理论的提出,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厉以宁也功不可没。

在全国政协的支持下,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成立了以厉以宁为组长的调查组,对民营经济发展进行考察,并形成一份长达17页的调查报告,即《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建议》。

这一份报告提出“解决非公经济所有制歧视问题”、“放宽非公经济市场准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拓宽融资渠道”、“改革完善税制”、“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等建议。

2004年2月13日,这一份报告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的名义,连同厉以宁教授的一封手写三页的信递交到国务院。就在当天,国务院领导批示,“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应有一个通盘考虑,着手研究一些重大的政策性问题,形成一个政策性指导文件。”

2005年1月12日,在温家宝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经讨论原则上通过。2005年2月24日,“非公36条”正式对外公布,新华社予以全文播发。

“有一天厉老师叫我去商量事情,在场的有时任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胡德平,还有两个企业家代表,大家显得非常兴奋,那一天是非公经济36条公布的第二天。也就在那一天,老爷子破例喝酒了。”单忠东教授说。

单忠东是厉以宁“文革”后的第一批弟子,北京大学经济系78级学生。目前他已经是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1年单忠东到北大任教,后来成为时任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厉以宁的助理。每次厉老出国,都会让单忠东陪同,担任翻译工作。作为厉老的学生,单忠东也经常去他家。

学生们私下里亲切地称呼厉以宁为“厉老爷子”。

说到厉以宁的走红,学生们都会提到他曾经让北大学子们的“惊鸿一瞥”。

当年,厉以宁刚刚从图书室资料员走上讲师岗位,开了西方经济学的课程,身上没有任何光环。他的出名,源于他的课。

“印象中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别古典、老式,但厉老师的课却特别吸引人,深入浅出。”单忠东说,厉以宁讲课没有废话,会在讲述理论的过程中穿插很多小故事。由于他的课非常受学生欢迎,只要开讲,当年北大一教二教最大的教室都会是人山人海,还有外校的学生过来听。

在30年后的今天,厉老的课仍是极受欢迎的。

11月1日早上,北大光华楼阶梯教室300人的课堂座无虚席。这是厉以宁教授在给07级和08级MBA的部分同学讲授《经济、管理与社会》。虽然是周六的早晨,教室门口站满了学生,连台阶上也坐着旁听的人。

厉以宁对讲课极投入的,对于学生的请教也尽心尽力。

上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单忠东翻译了《宏观经济学基本概论》和《微观经济学基本概论》两本书,厉以宁专门抽空给此书作序,对书中上百个词汇一一进行校对,并对文章进行圈改。“厉老师指出一些词不能直译,需要意译才能让读者更好理解,光是针对此书的手稿就有十几篇,这也是我第一次和他近距离接触,后来此书再版了三次。”

在颁奖晚会上,李源潮也讲述了当年师从厉以宁教授的一些点滴。忆及厉以宁教授指导论文时的一些细节,李源潮说自己当时只是一名普通干部,但厉老师当时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授,从论文的题目、结构、提纲,到论文的修改,厉老师都花上大量心血。厉以宁亲自操刀,修改李论文的最后一稿,包括修改标点符号,“今天我们很多教授可能已经做不到这一点了。”

11月22日的颁奖典礼后,当天来的几十个学生为老师祝寿。按照老规矩AA制,学生们无论官员、企业家还是教师,每人200块饭钱。

厉以宁还特别叮嘱厉伟给学生们准备点纪念品,这也是每次聚会的“老规矩”了。

“这次准备的是新疆的红枣。新疆种植枣树,用水少,农民收入高,破坏环境就少。我想多消费当地红枣,也是支持环保的一种方式吧。”厉伟笑着说。

厉伟还记得,在他读高中和大学期间,每年春节父亲总会把没有回家的学生接到家里过节。腌腊肉、做泡菜,让学生们吃得饱饱的,还打包回去。平时有学生来家里请教问题,也会留学生吃饭,给他们改善伙食。也许正因为这种关心,厉的很多学生一直都和他保持着紧密联系。

经济学家的另一面

厉以宁已经退休了,但在北大仍是一个传奇。

在新生们眼中,与其说他是一个着名的经济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个有浪漫主义情怀的学者。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的一位老师告诉《中国周刊》,厉以宁每年都会给刚入学的新生讲一堂诗词课,然后给每个学生发一本自己的诗集。

据单忠东回忆,有一次他在飞机上恰逢《亚洲周刊》对金庸采访,金庸也有提到厉老师深厚文学造诣的地方。“金庸说现在的大陆教授和以前的那种全才不一样,除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中国古典文化方面的东西都忘尽了。但他说,北大的厉以宁老师还不错。”

“喜欢诗词,擅长诗词。”是厉伟对父亲的印象。在他眼里,父亲厉以宁是一个对学问很严肃的人,但这份严肃却不影响他善于开玩笑的性格。

不喝酒、不打牌,偶尔听一听京剧,却不是票友级别,厉以宁在业余时间特别喜欢看史书,尤其是西方古代史。古罗马、文艺复兴、经济史都是他所涉猎书籍中的关键词。

退休后的厉以宁每天五六点钟起床,然后用一个小时时间写书,再给老伴做早饭。有时候会散散步,看看电视,和一个普通老人的日常生活没有区别,在有需要的时候会处理点公务。

“老爷子饭做得可好了!”这是厉以宁的学生和儿子一致的感慨。

厉以宁的一对儿女都很独立。尤其是大女儿厉放,在小学后期就开始住校。目前,厉放在香港的证券公司做研究工作,厉伟在深圳做风险投资。

在子女的教育方面,厉以宁始终在植入一种公共精神。

“有一次父亲在我家里,他在客厅叫我,当时我正在厨房,听到他喊我就立马跑过去,连水龙头都没关,他要我先去关了水龙头再来和他说话。我随口说,这也没几个钱。当时父亲很生气,说这不是钱的问题,水是公共资源,你没有权利浪费。”厉伟说,父亲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始终灌输的就是公共价值的观念。

自1991年后离开北京后,厉伟就很少回家过春节了,回家的次数也很少,整个大家庭每年团圆一次。

这个由经济学家和商界人士组成的大家庭并不谈论艰深的经济问题,只是偶尔厉老会让子女们就宏观经济发展谈点看法。

“父亲是个谦逊而坦率的人,他就明确地表示过,对于微观经营他不懂,对于股票就更不懂了。”厉伟说。

单忠东在给厉以宁院长当助理的那些年,他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厉老的人品足以成为知识分子的标杆。

单忠东至今还记得,有一年他陪同厉以宁去瑞士WTO总部考察。“酒店里都有小冰箱,我们一般都是打开冰箱就喝饮料,但厉老师总是要自己烧水喝。有时候他带师母一起去,虽然师母平时也喝饮料,但在酒店也是喝白开水的,冰箱里的东西一个不动。结账的时候,厉老师的账单上总是简洁明了,除了房费什么开销都没有。”

单忠东说,每次出国回来,厉老师总是叮嘱他,钱是学校出的,报账要清清楚楚才签字。即使是受到对方的邀请出国,从来也都是为别人节省。“我在国外因为公事需要打电话,他都要提醒我不要在酒店里打电话,不要用手机打,去外面买电话卡。”

对于厉老生活的节俭,他的在读博士生郑少武也很有同感,他告诉记者,厉老目前还是住在北大的教工宿舍,家里非常朴素,最多的东西就是书。

据单忠东回忆,厉以宁曾去日本领过一次奖,奖金为5万美金,后来全部捐了出去,为贵州毕节一个贫困乡建了所希望小学。

关键词: 厉以宁 创新者

日期选择

一周趣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