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鼓界女王”骆玉笙

“鼓界女王”骆玉笙

2015-03-20

核心提示:骆玉笙,京韵大鼓演员,她在京韵大鼓艺术生涯中,研习继承前辈的艺术成就,博采众家之长,创立了以字正腔圆、声音甜美、委婉抒情、韵味醇厚为特色的“骆派”京韵,开拓了京韵大鼓艺术的新生面,达到了这一艺术形式的高峰。

解说:1985年8月16日,根据老舍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因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文学性引起强烈反响,一时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话题。而用京韵大鼓的音调素材写成的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也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京韵大鼓骆派创始人骆玉笙用凄凉悲壮、铿锵有力的音调进行了完美演绎,一时间京韵大鼓被人迅速熟知起来。

公元1914年,京剧界的代表人物杨小楼会同名旦姚佩秋,在北京建成了当时京城最大的戏园名曰“第一舞台”。就在同年八月,在离上海不远的地方,一个小女孩呱呱坠地,像当时许多孩子一样,六个月后这个还在襁褓中的孩子被卖到了戏法艺人骆彩吾家中,养父给她取名“骆玉笙”。

骆巍巍(骆玉笙孙女):奶奶的养父养母,他们就是在收养奶奶之后还收养了很多孩子,就是买了很多孩子。

记者:买了很多孩子。

骆巍巍:应该觉得他就是应该是一个经纪人,他们就是一个艺术经济人,因为他买了孩子之后一方面要做,就是骆彩吾他是变戏法嘛,他要做他的道具,然后他要找老师。

记者:耍杂技。

骆巍巍:耍杂技,中国戏法。奶奶说那时候她就穿长袍的那种,老太爷就穿那种长袍式的中国大褂。

记者:把她塞里头。

骆巍巍:把她搁在就是他腰间系的一个布袋子,然后她就在那个布袋子里。实际上就是在人的两个腿中间,然后他翻跟头,带着这孩子翻跟头,变这些这个鱼,鱼盆很多水。

记者:一会儿捧出个鱼缸,捧出个什么东西。

骆巍巍:最后变出一个孩子出来。

解说:这是1918年上海大世界的海报,骆彩吾和南金子的“戏迷双簧”节目就出现在的上边。就在这年,骆玉笙跟随养父骆彩吾进入大世界游艺场,并初次登台演唱。

刘春爱(骆玉笙入室弟子):四岁就登台了。

记者:就登台了,四岁登台好像有一个。

刘春爱:小神童一样,她嗓子简直不是四岁孩子的嗓子,一张口就老成的,简直韵味什么到位了。

记者:这就是天才。

刘春爱:就是天才。

记者:生来就是这块料。

刘春爱:就是干这个来的。

解说:小时候的骆玉笙和当时的许多养女一样,饱受凌辱。骆玉笙在自述中曾说养父对我还好,他很少打我,养母就不同了。她是从自身的遭际中理所当然的指望我,她花钱买下的养女成为她的摇钱树,挨打受气是常事。

记者:一般有父母的这个孩子是不可能去学艺的,因为他吃不了那个苦,要挨打的,要挨骂的。

骆巍巍:是,但是打骂以后还真的就出了很多天才。

记者:就是,没有一个绝不是这么过来,包括中国京剧的戏班富连成,打戏打戏,可能自己的孩子反而教不出来。

记者:你下不了那个手啊。我小时候看过一个河北到我们那边去的,也是一个杂技班子,那些比我还小的孩子每天早上天还没有亮就三排凳子,最高的是三个凳子摞起来,然后上头站一溜孩子,在上头要往后下腰。那么高,我们上去都害怕,他在上头还要下腰,然后下面的老师,真的,那已经是解放以后的事情了,拿的是一根长鞭,鞭子指哪打哪。那有父母的孩子谁能学这个,不能学。

骆巍巍:是。

解说:天资聪慧的骆玉笙和养父学唱京剧,一起上园子或出堂会,依然清唱二黄。

骆巍巍:奶奶的养父呢,他喜欢京剧,他自己是变中国戏法,也说相声。奶奶五岁的时候就随着养父养母就到武汉,当时的军阀是吴佩孚在,那个时候经常给吴佩孚演出。那个时候因为骆彩吾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也会拉京剧二胡,他那二胡可以随身带着,因为当时的清唱,京剧清唱二黄也是在南北茶馆里非常盛行的。

解说:1923年,在汉口怡园,著名须生孟小东演出了一处新编的京剧《宣统招亲》,舞台场面浩大。在舞台的另一侧,临时搭了一个小城楼,骆玉笙反串京剧《空城计》中的诸葛亮,一句,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的城外乱纷纷,博得了满堂彩,连在台上的孟小东也忍不住叫好。

记者:后来什么时候开始,怎么变成唱大鼓,京韵大鼓?

骆巍巍:一开始呢,她是比较喜欢唱京戏,但是她也喜欢大鼓。包括跟曲艺界,因为本身说唱艺术嘛,她本身又会说,说相声,也喜欢大鼓,这些老太太都有涉猎,奶奶都有涉猎。但是当时奶奶养母是希望她唱戏,因为唱戏的那个戏份养家,要说养家的话那个戏份拿的要高。

记者:对对。

骆巍巍:可是奶奶就是她先天有一个不足,就是她个子比较矮,如果唱老生的话,找配戏的青衣不容易找,青衣都比她个高,那么在舞台上看不是非常好看。而且那个时候经济状况就置不起行头,行头很贵。然后还有一个原因,这也是奶奶后来说,那时候在茶楼里唱清唱,那时候你拿的戏份是根据观众点戏,那么你点了几个戏,根据那个点戏去拿这个提成跟茶楼。奶奶年轻的时候我觉得不是美人,只能说挺可爱的,而且她也不善于应酬很多客人,所以她点戏的那个戏份总是特别少,她觉得自己唱的不错,但是那种现实她又,她不愿意在那个方面改变自己,但是曲艺演出曲艺演员呢,就是大家一起唱,唱完了以后有这个总收入大家来分成,她觉得这种形式对她比较合适。

然后因为从小生长在江湖上艺人之家,也认识很多的曲艺艺人,就是在这种相互的影响和学习当中逐渐的就确立了表演京韵大鼓。

 

解说:1926年,12岁的骆玉笙和养父母离开汉口到了南京,在夫子庙各茶楼演出,继续清唱二黄。不过这时期的骆玉笙开始摸索着学拉胡琴,也接触到了当时颇为流行的北方大鼓。

凤凰卫视10月1日《文化大观园》节目播出“骆玉笙跟韩永禄学京韵大鼓精心策划入天津”,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1930年,16岁的骆玉笙仍在南京清唱二黄,就在这一年,京韵大鼓的祖师爷刘宝全先生也来到了南京演出。这一次骆玉笙见到了这位有着“鼓界大王”美称的大鼓艺人,并深深的被刘宝全的技艺所吸引。

骆玉笙在自述中说“听起来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后来骆玉笙又接触到了京韵大鼓“少白派”创始人白凤鸣,并开始学唱京韵大鼓。四年后,20岁的骆玉笙见到了一个影响她一生的人韩永禄。

骆巍巍(骆玉笙孙女):最关键的我觉得就是她碰上韩永禄。

王鲁湘:韩永禄?

骆巍巍:韩永禄就是刘宝全的弦师,三弦。奶奶总说三分唱七分随。就是这个伴奏对演员在舞台上演出非常重要的影响。韩永禄跟刘宝全年龄相差无几。韩永禄号称是三弦圣手,一个鼓界大王。两个人合作很多年,但是后来就在收入的分成上有一些矛盾。

刘宝全就说,你离了我刘宝全你没饭了。韩永禄说我没了你刘宝全我去找个好徒弟。

王鲁湘:另立门户。

骆巍巍:当时我觉得韩永禄的确是有这么一个,一直在物色人,我印象里奶奶跟我说那个时候第一次见韩永禄的时候奶奶的养父还活着,骆彩吾还活着。那个时候在南京就吃了一桌饭,也没有正式的提拜师,好,你跟我学吧,就开始学。

但是那个时候她学的也不是非常规范,那个时候叫二黄大鼓,就是把京剧的一些二黄唱段跟大鼓书搁在一起,结合一块。就是说你观众来既能听到京剧的清唱类似,然后又能听到大鼓书。

解说:骆玉笙回忆说,韩先生请了曲艺界十几位同行出席拜师仪式,他很开通没有让我磕头,只行了礼就算拜师了。从此,我成了韩先生关门的弟子,也算正式归了京韵大鼓这一行。拜师后,骆玉笙开始跟韩永禄规范地学习京韵大鼓演唱技法,规范唱腔、板式等,为闯天津做着准备。

王鲁湘:我听说不论南北的艺人,最后一定要在两个地方唱红,先在北京,北京唱红不算最后唱红。

刘春爱(骆玉笙入室弟子):不算行,还得在天津,天津的观众认了你,你才真拿到了这合格的证。

王鲁湘:这才像全国的角了。

刘春爱:对了。

解说:天津是北方曲艺的故乡,北方曲艺的形成、发展、传播都离不开天津,虽然一些曲种本不是诞生在这里,但却在这个土地上扎根、生息、繁衍,从而给这些曲种赋予了新的生命力。骆玉笙明白,去天津演出是她必须要逾越的一关。

骆巍巍:现在看很多回忆我觉得当时奶奶来的时候,韩永禄是精心的帮她策划过,首先是选择了一个刘宝全不在天津演出的一个时间,在那个时段刘宝全去上海去南京演出的时候,天津正是空档。那么她来了,来了之后包括。

王鲁湘:不至于和大王唱对台戏。

骆巍巍:对对对,其实他是带着那个心情来的,师傅是带着这个心情来的,还有就是她选择那个戏园子,那中原公司当时也是找了道上的一些人送了重礼。当时中原公司可能是能够通过广播,就是咱们的收音机去播放的那么一个。

王鲁湘:等于类似于直播。

骆巍巍:直播的那种,然后选择了这个第一次演出的地点,还有就是她演唱的几个段子。第一个是唱三天,当时允许就是你们来,先唱三天看看行不行,你能不能在天津立稳脚跟,第一段就是《击鼓骂曹》。

《击鼓骂曹》是少白派的代表作,白凤名最早也是师从刘宝全,他也跟韩永禄,也是韩永禄的徒弟。

少白派的《击鼓骂曹》,师父说这个段子呢,天津人听的少,而且很火爆,有这个夜深沉,有这个击鼓,单手击鼓,这是一个拿手的。

然后第二天唱的是《大西厢》,《大西厢》是传统的京韵大鼓的传统段子,它应该在宋武和胡石那个时代,就刘宝全之前就有了,就是最有木板大鼓很多痕迹的,腔调和那个文字特别的俚俗的那种,《大西厢》第二段。

然后第三天唱的是《七星登》就诸葛亮祭寿,三国的段子。三天以后就一炮打响,几乎就说可以说刘宝全半壁江山吧,就说已经被小彩舞占了。

解说:骆玉笙在天津一炮打响,正式使用“小彩舞”的艺名,并获得了“金嗓歌王”的称号。不久骆玉笙搬进了法租界教堂后的一个独门独院的住宅里,正式定居天津。

王鲁湘:那后来刘宝全先生回到天津以后,这突然出来一个小彩舞是吧,他怎么接受这个现实呢?

骆巍巍:是,他也想听一听到底这个小彩舞怎么样,然后他就到奶奶当时站脚长期演出的那个小梨园去了,去的时候怕别人认出来拿着扇子遮着,然后在后边看,然后观众认得出来,就跑到后台告诉奶奶,小老板那时候小彩舞,小老板,刘宝全来了。老太太也害怕。

 

王鲁湘:那这个对您奶奶是个很大的心理压力。

骆巍巍:是压力,赶紧跟师父说刘宝全来了,怎么办?师父说别管他,你就唱你的。然后呢这刘宝全回去了,她觉得来而不往非礼也,你来了我也不能不去看你,我也得学你的,然后她也偷着去。

因为那个时候奶奶学戏,几乎就是学大鼓,好多都是听来的,因为她正式学的是京剧。小偷嘛,外号小偷,学艺偷艺。然后呢她就到刘宝全的园子里头去听,刘宝全那肯定也有观众又是线人,又在这个告诉刘宝全小彩舞来了。那么刘宝全,那天的演出就唱了许多的嘎调,就是技巧非常多的。

王鲁湘:技巧高的。

骆巍巍:技巧非常高的调。老太太听完了以后,当时还觉得他这个调门怎么不一样呢平时,回来跟师父在排练的时候,就照着刘宝全那个唱法唱。韩永禄说你怎么这么唱啊?我那天去听刘宝全的。你可别听他的,他那是成心在那调你。

解说:除演出外,三弦圣手韩永禄继续倾心传授骆玉笙尚未掌握的唱段,不断增加上演的数量。而骆玉笙在演唱中也不断地改进,逐渐的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自成一派。

王鲁湘:骆派和这个刘派,包括和这个白派他们比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

骆巍巍:刘派它的演出的曲目三国段子居多。

王鲁湘:武戏多。

骆巍巍:武戏多,武打。因为刘宝全原来也是唱老生的,他好像是有一次他在舞台上演出的时候,他忘词了,唱《空城计》。然后呢这个司马懿来到城下,最后就是他唱完那一段最后还差一句“我身边缺了个知音的人”,他在弹琴嘛《空城计》,司马懿到城下说了好几句,就等他把那句唱了,他就没唱,喊了他好几遍他走神了,然后呢没唱走神,没办法这幕也得过去了。过去之后下了台司马懿问他你怎么回事?今儿那句你怎么没唱?哎呦,忘词了。这在江湖上这叫什么话,不能再干这一行了,奇耻大辱。从那以后他才改了京韵大鼓。

白派大鼓呢,唱的就是柔情的东西比较多,像这个《红楼梦》啊。

王鲁湘:文戏。

骆巍巍:文戏这些比较多。

王鲁湘:才子佳人。

骆巍巍:才子佳人比较多,然后比较就是很轻柔很柔情的东西比较多,但是他们的那种歌唱性都没有骆派要强,那么骆玉笙在唱的时候,她就把刘派和白派的特点,甚至还有少白派的一些特点,她都融合在一起,加上她以前京剧的功底,从小在这上海大世界长大,什么滩簧啊。

王鲁湘:都往一块揉。

骆巍巍:往一块揉,然后骆派的特点就是刚柔并济。既有这个非常高亢嘹亮抒情的这种高音,也有非常柔情非常很妩媚的那些颤音,京剧叫擞,就咱们就叫颤音那种很多,表现故事,表现人物情节更细腻,更感人。舞台效果就要比他们要更好一些。

解说:1936年6月,骆玉笙赴北平演出,夜场场场爆满,并惊动了北京梨园界,马连良、谭富英、言菊朋等都来观看演出,余叔岩、李少春等更是场场必到。

王鲁湘:我听说过去刘宝全先生他们说京韵大鼓的时候主要是以叙事为主,但是到了骆老师这个地方的话,抒情就很见长了。

刘春爱:她抒情性非常见长,因为骆先生她的嗓音非常独特,所以说就奠定了骆派这个韵律性非常强,不是在那干数词。刘先生是半说半唱,张昭献计,他就完了,反正你也听着他是在唱,唱里头其实在说话。骆老师不,张昭献计,她里面有很多的技巧。

王鲁湘:就更细腻一些。

刘春爱:更细腻更委婉一些,就是那个。

凤凰卫视10月1日《文化大观园》节目播出“骆玉笙受丈夫影响大新时期文艺作品获成功”,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1948年10月22日,是京剧名家梅兰芳先生54岁寿辰,这一天骆玉笙被邀请去梅兰芳上海的府邸唱堂会,当梅兰芳见到骆玉笙后说,我们这一界都爱听京韵大鼓,当年刘宝全先生在世时,每逢家里有人过生日或者办喜事总得请刘先生辛苦一趟,听大家说您唱的也很好,今天就让您辛苦了。

骆巍巍(骆玉笙孙女):1949年之前吧,在上海,她那时候已经有三十五六岁了,应该说在那个时代就女演员应该是到了那个艺术的顶峰阶段了,那个时候都得色艺双绝嘛,你老了以后就没有人听了。

王鲁湘:对。

骆巍巍:但是反正正好是在上海,因为她出生在上海,对上海特别向往,在天津应该说成名了十年之后吧,1946年1947年的时候又回到上海,想在上海实际上她是想落叶归根,想留在上海。

王鲁湘:想在上海过晚年。

骆巍巍:是,但是呢赶上那个时候金元卷贬值,经济危机,带的班子过去演出,因为北方曲艺到南方,毕竟不像北方这样火爆,然后又赶上政治上的政局的动荡,所以就是没有给她当初那个她想的那个机会。

王鲁湘:就这个梦没有实现。

骆巍巍:没有实现,那么1950年的时候她又回到天津,那个时候天津是军管会接她回到天津,知道她滞留在上海,所带的原来的那些积蓄也全花没了,那个时候她回来了,回来之后在天津遇到我爷爷赵魁英,然后他们结合了。

 

解说:1954年1月31日,由天津市剧协主席何迟介绍,骆玉笙和天津市曲艺工作团团长赵魁英结婚。

骆巍巍:我爷爷就是他非常懂艺术,而且他知道怎么样去培养一个角,包括后来就是为什么奶奶在建国以后这些年就是说在歌唱新时期的这个新形势文艺作品,每一次都能有非常好的作品出来,受我爷爷的影响很大,因为我爷爷是进城干部。

王鲁湘:是属于革命,老革命。

骆巍巍:应该是老革命,但是他不是那种青年学生进的延安,是社会青年。

王鲁湘:社会青年。

骆巍巍:进的延安,然后又随军又回到天津,那时候奶奶从上海回到天津以后跟爷爷相识。

解说:从1954年开始,骆玉笙逐渐开始演唱新编曲目,《飞夺泸定桥》、《过雪山》等。

骆巍巍:1949年这个重要的转身,作为我奶奶讲是很不容易的。

王鲁湘:对。

骆巍巍:是很艰难的,因为她从小都是唱的都是才子佳人。

王鲁湘:对。

骆巍巍:帝王将相,而且她一直觉得我只要我甭管哪朝哪代,我就是唱我自己这几段。

王鲁湘:对。

骆巍巍:她是不是能够接受新的东西,我去唱歌颂新时代歌颂新人物,像什么黄继光、邱少云。

王鲁湘:对。

骆巍巍:还有什么《珠峰红旗》,还有尤其是这个《光荣航行》是奶奶自己非常中意的一段,就是骆派在新时期的这个京韵发展一个,这个转型其实是挺痛苦。

王鲁湘:挺痛苦的,对,设想一下假如你奶奶是1949年以前结的婚,不管这个丈夫是个做什么的人,两个从旧社会过来的人要在新社会里头完成这种思想改造、脱胎换骨,而且是那么就顺着这个时代就这么转身。

骆巍巍:是。

王鲁湘:确实太难。

骆巍巍:很难。

王鲁湘:那受的伤害会更大。

骆巍巍:是,总体来看她还是比较顺风顺水的。

解说:1961年1月,来天津养病陈云观看了京韵大鼓的专场演出,并提出继续对京韵大鼓进行改革创新,发扬不同流派的风格。

王鲁湘:建国以后所有的曲艺节目,后来也都进行了一些推陈出新,一些新曲目,当时候我们京韵大鼓骆老师他们创造的这个新的曲目,主要是反映什么东西为主?

刘春爱(骆玉笙入室弟子):骆老师的新段子都是紧跟形势的,你比如说毛主席在视察咱们海军战士,在一个轮船上吧,在那过夜,咱们的海军战士就觉得自己非常的幸福,能够为我们的主席在这站岗,就是这么一段抒情性非常强,一唱完了以后可以讲非常不次于那些传统节目的魅力,观众非常的欢迎。

王鲁湘:那文革中间的话,像骆老师他们应该也是受到了冲击?

刘春爱:那是,那全国的形势不都是这样嘛,都受了很大的冲击,那么将近十年就等于是我也改行了。

王鲁湘:也改行了?

刘春爱:就唱其他的曲种了吧,骆老师那阵也不教我了,她在牛棚里头,反正我那几位老师也觉得特别茫然,然后就说咱们现在都得把过去的那段子都不能唱了,唐明皇你还唱它干吗,那属于封资修的东西了,得批判,现在咱们得紧跟形势,什么红卫兵的歌曲、什么集体的联唱就是那些了,就正式的段子都搁下了。

解说:1976年四人帮被推翻,曲艺又重新获得了新生,骆玉笙得以重返舞台,1985年根据老舍同名长篇小说改变的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即将上映,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的曲作者雷振邦,提议由骆玉笙担任独唱。

刘春爱:雷老他的女儿啊。

王鲁湘:雷蕾。

刘春爱:雷蕾,我觉得她也是挺大胆,我们经常到北京去演出啊,就文革以后,她也到后台去经常的找骆老师请教,她就知道了一段什么呢,《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主席诗词,而且把这个录音也给她录去了,她有这个素材以后,就是正好这个《四世同堂》这个词下来了,她觉得要用曲艺就更合适,这么,因为她对骆老的艺术已经很崇拜了,五体投地,就是这么一个,原来也都认识我觉得是,因为我那一阵也经常看见她,然后就请教老太太,不过他们也真大胆,骆老师那阵儿69岁,就70岁了,骆老师带个毛线帽子,个又不高,拄个拐棍,说行,您到哪哪哪录,咱是大型的交响乐给您伴奏,骆老师对新事物她是特别喜欢,因为什么呢?她能把对方挑战败了,她是属于这个,绝不是大型音乐她傻一半了,那就不是骆玉笙。

王鲁湘:她是一个愿意接受挑战的人。

刘春爱:她一看这个,好嘞,她那样子先说行吗您?至少六个问号在那放着,一看您这样,到那儿“千里刀光影”就这一句,乐队都傻了,都目瞪口呆,可能第二遍过,你想大型乐队她没有过。

王鲁湘:对,从来没有过。

刘春爱:没有过跟大型乐队来配合,哪张嘴,怎么着的,她就告诉那个张子修,你暗示我,我看着你,我哪儿该张嘴你示意我,我就唱,然后老太太乐感非常的好,如鱼得水,配完了,就先试了几句,好嘞,那咱正式的了,就一遍就过了,而且这一唱几十年,一提起来《四世同堂》来。

王鲁湘:首先就是这一句。

刘春爱:没错,“千里刀光影”真好,而且骆先生把曲艺推向了全国,甚至推向世界。

解说:2002年的春天,骆玉笙住进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5月4日骆玉笙肺部感染导致心衰,第二天凌晨1时40分与世长辞。

关键词: 女王 骆玉笙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