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盛上疏之冤的故事
明嘉靖年间,严嵩父子网罗仇鸾等人,把持朝政,对外勾结敌寇丧权辱国,对内残害忠良,欺压百姓,侵吞库银,朝野上下对其恨之入骨,是 的马和妻子的衣服变卖了帮助他们。当地百姓都爱戴杨继盛,称呼他“杨父”。
杨继盛被贬谪后,明朝和鞑靼讲和,互相通商。但是不久俺答汗就破坏和议,多次进攻边境。仇鸾的密谋暴露,吓得发病死了。这时候,明世宗才想到杨继盛的意见是对的,把他调回京城。于是在一年之中,杨继盛四次升迁,从一个小小的典吏直升到刑部员外郎的职位。
严嵩这时也正在得宠,他深知皇帝想要重用杨继盛的意图,就想拉拢杨继盛,使他为己所用,为此还特意委以杨继盛军权,以示亲近信任。他却不知道,杨继盛是一个性情耿直、忠君为国的人,他一向认为严嵩倒行逆施、欺上罔下、祸国伤民,对严嵩的痛恨超过了对仇鸾的痛恨。
所以他根本不理严嵩那一套,升到兵部还不到一个月,就不顾妻子家人的反对,向皇帝上疏,弹劾严嵩破坏祖制、纵容恶子、冒领军功等十项大罪,还指出严嵩控制拉拢了皇帝身边的一切耳目,用各种手段蒙蔽皇帝。他把严嵩作为内贼与外贼的俺答汗相并列,认为内贼之害尤胜于外贼,只有先除去内部奸贼,才能最终除掉外寇。
这篇奏折一上,就像在平静无波的湖水中投入了一颗巨石,一时间在朝廷上激起了千层波。严嵩这时正处在权力的顶峰,是炙手可热,口含天宪的人物,朝臣们都不禁为杨继盛的胆大而吃了一惊。严嵩的恼怒就更不用提了,原想提拔他作自己的亲信,不料却反而被重重咬了一口。他马上到皇帝面前数说杨继盛的“罪恶”,使得接到奏折有些不快的嘉靖皇帝更加暴怒,下令将杨继盛逮捕到锦衣卫大牢中,严刑拷问他谁是主使。
杨继盛大怒道:“为皇上尽忠全是我自己的主意,哪还有什么主使之人?”并坚称自己所言句句属实,审问人员也知道这个案子根本就不必详审,只是狠狠打了他一百杖,就送交刑部定罪。刑部尚书何鳌不敢违背严嵩的意思,就按照严嵩的嘱托,把杨继盛定罪关入诏狱。
杨继盛在锦衣卫的大狱中一关就是三年。这是个暗无天日的地狱,全部建在地下,墙厚数尺、防守严密,即使里面呼号连天,外面也什么都听不到。而且这里死几个犯人就像死掉几只老鼠一样普通,根本就不会有人查问。因为按照明朝的规定,凡是关在诏狱中的人犯,都是皇帝的钦犯,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等正式的司法机关是不能过问的。杨继盛一进诏狱,就知道自己再无生还可能,心中早就做好了准备,神情自若,面不改色。
他在狱中受尽了种种酷刑,浑身肌肉都腐烂了,鲜血淋漓,深可见骨。狱中没有医药,他就自己动手刮下腐肉,挑断伤筋,就连替他掌灯的狱卒都觉得惨不忍睹。就这样,每一次用刑,杨继盛都被折磨得死去活来,却又一次次挺过来了。他坚持不向严嵩屈服,也不肯承认自己那些莫须有的罪名。
杨继盛的案子在当时流传很广,影响极大,人们都知道他是冤枉的,都称他为“天下义士”,也都因此更加痛恨严嵩。几年过去了,严嵩见仍不能迫使他屈服,也不由得从心里感到恐惧,他决心使用诡计杀掉杨继盛。杨继盛在大牢里一直被关了三年,严嵩没找到杀害杨的丝毫证据。
此时,社会上声讨严贼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一些大臣和名流、侠士也在积极筹划营救杨继盛的良策。严嵩深知杨出狱后对自己的利害,于是想用借刀杀人计,除掉杨继盛。
一天,要斩处一批囚犯,严嵩便把杨继盛的名字混在其中,昏庸的明世宗,哪知其中有鬼,只看了前面的几页,便批斩。人们听说杨继盛要处斩,四城百姓蜂拥赶到西市,为杨继盛送行。沿街人山人海,哭声震天,晴朗的天空突然天昏地暗。杨继盛昂首挺胸,视死如归,当众高唱: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这天是嘉靖三十四年十月初一。一代忠良杨继盛年仅四十岁。
杨继盛死后七年,严嵩父子被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徐阶等人斗倒。明穆宗登基后,为前朝冤案大臣平反,杨继盛是第一人。追赠为太常少卿。赐谥号为“忠愍”,并建立祠堂来纪念他,他的沉冤终于得以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