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三谏宋仁宗的故事
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北宋政治家。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初授大理评事,景祐四年(1037年),任天长知县,颇有政绩。康定元年(1040年),迁官大理寺丞,知端州。
嘉祐二年(1057年),任开封知府。由于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替民伸冤除害,深得人心。不久,又以御史中丞兼领京畿转运使,因成绩卓绝,被宋 曲意奉迎。包拯这一举如天惊石破,激起了一片称赞。
大臣们也纷纷上书反对仁宗任命张尧佐。面对强大的舆论,宋仁宗只好收回成命。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宋仁宗经不住张贵妃的一再请求,再次下旨擢升张尧佐。包拯冒着再次触犯宋仁宗和张贵妃的危险,又一次挺身直谏。张尧佐见包拯等人言辞激烈,感到众怒难犯,当即表示不接受委任。于是,宋仁宗也就顺势下台了。
可是,这件事却让张贵妃很不高兴,她一再在仁宗耳边吹风。这年八月,宋仁宗在金殿上又一次降旨提拔张尧佐。可是御旨一下,包拯马上上奏。这一回,宋仁宗打定主意,坚持己见,说:“张尧佐并无大过,可以擢升。”
包拯谏驳道:“各地官吏违法征收赋税,闹得民怨纷纷。张尧佐身为主管,怎么能说是无大过呢?”
宋仁宗叹了口气,婉转说道:“这已是朕第三次下旨任命了。朕既贵为天子,难道擢任一个人就这么不容易吗?”
包拯闻言,直趋御座,高声说道:“难道陛下愿意不顾民心向背么?臣既为谏官,岂能自顾安危而不据理力争!”张尧佐站在一旁,直听得心惊肉跳。
宋仁宗见包拯这么执著,众大臣又纷纷襄赞,而自己又没有合适的理由反驳,心里非常生气,一甩手就回了宫里。
张贵妃早已派人在打探消息,知道又是包拯犯颜直谏,惹得仁宗下不了台,所以等仁宗一回来,她就马上迎上前去谢罪。
宋仁宗余怒未消,举袖擦脸,说:“包拯说话,唾沫直溅到朕的脸上!你只知道宣徽使、宣徽使,就不知道包拯他还在当御史!”
在包拯的努力下,张尧佐最终没有得到升迁,使国家避免了不小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