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沈约的人物思想 沈约的文学成就

沈约的人物思想 沈约的文学成就

山前有路 2019-09-02
  沈约(441~513年),南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字休文,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湖州德清县)人,南朝文坛领袖,学问渊博,精通音律,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著作有《宋书》、《沈隐侯集》辑本二卷。曾著《四声谱》、《齐纪》等,已佚。
\

  人物思想

  沈约是"神不灭"论的积极维护者。南朝时期,佛教盛行,但也出现了反佛的斗士。刘宋时期的史学家范晔是一位无神论者;萧齐时,竟陵王萧子良"精信释教",而他的属官、无神论思想者范缜则"盛称无佛"。

  梁武帝天监六年(507年),范缜的《神灭论》公诸于世,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梁武帝是一个佞佛的皇帝,他动员王公朝贵六十余人著文围攻范缜,范缜在理论上终不后退,显示了他的无神论思想的坚定性。在这次激烈的思想辩难中,沈约先后写了《答释法云书难范缜神灭论》、《形神论》、《神不灭论》、《难范缜神灭论》、《六道相生作佛义》、《因缘义》等文。

  沈约用寿、夭来说明形神之别是一种诡辩;宣扬"养形可至不朽"。他的"神不灭论"还带着浓厚的世俗等级色彩,即"圣人"之"神"可以"长存",而"凡人"之"神"还是要堙灭的。这显然是为了用"神不灭论"来"证明"现实等级社会的"合理"。宗教观念和等级观念在这里是结合在一起了。

  沈约所撰的《内典序》、《佛记序》等文,也都是在反复宣扬这些观点。这种观点在《宋书》中,有的是直接以佛教灵验的故事出现的,有的是以"天命"所归的说教出现的。

  文学成就

  沈约诗文兼备。当时的许多重要诏诰都是出自于他的手笔,在齐梁间的文坛上负有重望。《南史》称:"谢玄晖(谢朓)善为诗,任彦升(任昉)工于笔,(沈)约兼而有之,然不能过也。"钟嵘《诗品》将沈约的诗作定为中品,评道:"梁左光禄沈约。观休文众制,五言最优。详其文体,察其馀论,固知宪章鲍明远也。所以不闲于经纶,而长于清怨。永明相王爱文,王元长等皆宗附之。约于时谢朓未遒,江淹才尽,范云名级故微,故约称独步。虽文不至其工丽,亦一时之选也。见重闾里,诵咏成音。嵘谓约所著既多,今翦除淫杂,收其精要,允为中品之第矣。故当词密於范,意浅於江也。"

  在"永明体"诗人中,沈约占有重要地位。钟嵘以"长于清怨"概括沈约诗歌的风格。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他的山水诗和离别哀伤诗之中。

  与同时代的"二谢"等人相比,沈约的山水诗并不算多,但也同样具有清新之气,[19] 不过其中又往往透露出一种哀怨感伤的情调。如《登玄畅楼》,写景清新而又自然流畅,尤其是对于景物变化的捕捉与描摹,使得诗歌境界具有一种动态之势。其《秋晨羁怨望海思归》,境界阔大高远,给读者展示出天水一色、烟波浩淼的海天景色。结合诗题来看,海天的空旷辽远,正反衬出"羁怨"之情与"思归"之念。此类诗歌在齐梁山水诗中,亦不失为上乘之作。此外,像"日映青丘岛,尘起邯郸陆。江移林岸微,岩深烟岫复"(《循役朱方道路》);"山嶂远重叠,竹树近蒙笼。开襟濯寒水,解带临清风"(《游沈道士馆》);"长枝萌紫叶,清源泛绿苔。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泛永康江》)等描写山水的诗句,皆令人耳目一新。

  沈约的离别诗也同样有"清怨"的特点,如最为后人所称道的《别范安成》,将少年时的分别同如今暮年时的分别相对比,已经蕴含了深沉浓郁的感伤之情;末二句又用战国时张敏和高惠的典故,更加重了黯然离别的色彩。全诗语言浅显平易,但情感表达得真挚、深沉而又委婉,在艺术技巧上具有独创性。沈德潜评此诗:"一片真气流出,句句转,字字厚,去'十九首'不远。"

  沈约的悼亡怀旧之诗,"清怨"的色彩更加突出,如《悼亡诗》,前半以大自然的永恒来反衬人生易逝、一去不返的悲哀;后半将悲伤的情感同凄凉的环境融为一处,情状交现,悲怆靡加。

  除离别哀伤之作外,沈约的抒怀之作如《登高望春》、《古意》、《伤春》、《秋夜》以及乐府诗《临高台》、《有所思》、《夜夜曲》等,在沈约集中皆为上乘之作,而且也都具有"清怨"的风格特征。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