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张廉夫生平介绍 崂山开山始祖

张廉夫生平介绍 崂山开山始祖

品学兼优 2019-08-12
  张廉夫(公元171~?)字静如,号乐山,西汉豫章郡瑞州人(今江西高安)。是崂山开山始祖,在崂山上建立太清宫一带筑茅庵而居,开山垦田,自食其力,潜居修行。云游东海诸名胜,虽年逾百岁,仍鹤发童颜,精神不衰,后不知所终。
      西汉初年,江西瑞州有一户姓张的人家,虽算不上富贵之家,但一家四口男耕女织、父慈子孝,日子过得倒也殷实。但美中不足的是张家数代单传,细算下来儿媳田氏过门已有八年,却没能为张家生出个一男半女,愁得张老汉夫妇到处求医拜佛,希望能早点抱上孙子,延续张家的血脉。为此,田氏也总觉得愧对公婆,私下里也曾劝过丈夫再寻门亲事,别因为自己断了张家的香火。
        可这张小哥也是个重情义的人,说什么也不肯再娶,于是田氏就越发尽心尽力地操持家务,并常常周济穷苦邻里、积德行善。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讨饭的老汉,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张老汉把他带回家,交谈中得知老人无依无靠,只能沿街乞讨,十分可怜。
\
        张老汉有意留下老人,但又怕让儿媳受累,没想到田氏毫无怨言,像伺候公婆一样服侍老人。老人虽是个讨饭的,但见多识广,经常给一家人讲各地的风土人情,还有养生之道。一晃一年过去了,有一天一家人从田里回来发现老人不见了,只留下了两片竹简,上面写着:“善恶有报,祸福有主,谢赠膏丹,必做孕妇。 
      来年生子,当令攻书,不求厚官,须称廉夫。”田氏仔细一看,竹简旁有个小布包,里面有一粒药丸。张老汉这才知道老人其实是位隐世高人,想到他一走,凡人必定追赶不上,全家人只有向空中行礼以表感谢了。第二年,田氏果然生下一个儿子,依照高人的指点,张老汉给孙子取名廉夫,此后一家人更是节衣缩食供这个孩子读书。而张廉夫也不负众望,自小就天资不凡。

  他曾当过上大夫据孙守信介绍,西汉时期的教育,没有国家统一制定的教材,只是将汉代以前中国历史名人的事迹及著作作为研究学习的课程,其中最广泛的就是诸子百家及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来的不同学术流派著作或理论。
        到张廉夫上学的时候,社会上流行的主要教材大都是黄(帝)老(子)学说,因此,把黄老的哲学理论推演到政治、军事、经济、科学的各个领域,就成了当时的风气。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22岁的张廉夫因为在哲学理论上成绩卓越,被汉景帝刘启重用,成为上大夫(相当于现在的部长级官员)。
         汉景帝看中张廉夫在学术方面的才能,于是将他安排在专门负责研究教育的部门,职责就是对黄老学说进行挖掘和推广。张廉夫在这个职位上一干就是六年,对于此类学说也研究了六年,将国家图书馆里的相关书籍看了个遍,所以在理论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由于当时对玄学(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的研究相当普遍,宫廷中从皇帝到官员都以精于玄学为荣,而玄学中养生、修身的部分更是皇帝十分热衷的话题,于是官员们聚在一起也多是研究这方面的问题,以迎合皇帝的喜好。张廉夫作为一名才子,又专门负责此类工作,于是就成了皇帝经常提问的对象。
       虽说已经掌握了玄学的精义,但张廉夫对这些未经实践检验的理论的正确性仍有质疑,他又是个谨慎的人,表面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都能对答如流,内心却难免心虚。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一旦哪天在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上出现了问题,犯下欺君之罪,后果可是不堪设想,于是他暗暗下定决心,要亲身去实践这些理论。
       崂山道教的“开山始祖”张廉夫下山后,开始云游各地名山大川,以增长阅历见闻。一路上,他还利用自己学到的本领治病救人,惩恶劝善,所到之处都留下美名。许多人慕名而来拜他为师,更有一些受过救助的人自愿追随他。张廉夫将那些有家眷的人一一劝回,挑选了几个单身汉为弟子,并带着他们一路向东,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来到崂山(现太清宫风景区)。
        师徒一行站在山脚下,背山面海,被眼前美丽的自然景观所折服,见深山之阳,临海之滨,当下的太清宫处,山青水绿,天蓝云白,林木茂盛,鸟兽成群,景色幽雅,十分爱惜。便在此开荒种地,自食其力,号称“乐山居士”。并利用三年时间,率弟子们建起了“三官庵”,供奉天官、地官、水官;随后,建起了“三清殿”,供奉太清、玉清、上清神像,这便是崂山最早的一处人工道教修行场所。
        师徒们在山中修行的同时,也为周围居民治病,没过多久,这座道场便声名远播,引来不少修道者。渐渐的,初建的房舍已经不够住了,于是在张廉夫的带领下,大家又在三官庵的右侧新建了一组房舍,起名三清殿,供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三官庵和三清殿,两殿合名为太清宫。
        两殿比汉武帝建明堂早了45年,是崂山道教的最早庙宇,因此,崂山道士尊称张廉夫为“开山始祖”。开创崂山庙宇之后,张廉夫不满足于现状,委命弟子刘方清、赵冲虚、冯若修等继续庙事,自己便屡次南下北上,往来于九州大地道教庙宇之间。每次归来,都带回各道教庙宇的经典、经韵曲牌,充实崂山的道教典籍,使崂山道教在各方面成为我国历史较早、内容丰富的道场。
         从此便成立崂山派,广收门徒,发扬光大。

关键词: 张廉夫 崂山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