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昌
王淦昌参与了我国原子弹、氢弹、核武器研制等的研究,曾获得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荣誉,其实他也是两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最终放下诺贝尔奖的人!
王淦昌说了4个字:“以身许国!”字字千金,字字无悔。从事“两弹一星”研究事业,需要他放弃自己熟悉的领域,从头再来;为国锻造重器,需要他隐姓埋名,不再发表科研成果。
更难的是坚守。离家28年,家人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因为保密,王淦昌改名为王京。一年除夕夜,他与邓稼先在帐篷里相互敬酒,邓稼先对他说:“叫了王京同志几十年,叫一次王淦昌同志吧!”言毕,两个人抱头痛哭……
在德国的学习,极大地激发了王淦昌生命中的创造力。一次,王淦昌在参加物理研讨会时,对一个实验产生了疑问。有人通过实验证明,用钋释放出的α粒子轰击铍核会产生很强的贯穿辐射,并将其解释为γ辐射。但王淦昌认为,这个结论有问题。通过改进计算方式,重复试验,可能会找到真相。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老师却摇摇头说:“你别胡思乱想了,先去完成我布置的实验吧。”不久,他再次提出请求,老师依然拒绝说:“你是我的学生,怎么能重复别人的实验呢?”王淦昌只好放弃。
直到两年后,英国人查德威克用王淦昌所设想的方法找到了中子,并获得当年的诺
贝尔物理学奖。迈特纳听说后,主动来向
王淦昌道歉。王淦昌说:“这不能怪您,是因为我没坚持自己的想法。”
身处战火中的王淦昌还预言,谁发现中
微子,谁就将获得诺贝尔奖。这个预言在1995年被美国科学家莱茵斯实现,而莱茵斯探测中微子的测试方法,用的正是王淦昌—阿伦实验方法。当88岁高龄的王淦昌听说美国人用自己50年前文章中设计的方法探测出中微子并获得了诺贝尔奖时,表现得十分平静。
王淦昌道:“这本来就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只是当年中国正被日本侵略,我的生活颠沛流离,不具备实验和研究的条件。”
从他的话语中,我们不禁感到一丝忧伤,这已经是王淦昌第二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