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铜像
戴震作为清代著名哲学家,他批判程朱理学,反对“去人欲,存天理”的说法,主张人的正常欲望是合理的,且对后世学术思想产生了影响。
戴震反对程朱学派
戴震对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之说有所抨击。
戴震和宋明以来所有进步思想家一样,认为人欲的正确处理,就是天理,他驳斥宋儒说:“性之欲不可无节也。节而不过,则为依乎天理,非以天理为正,以人欲为邪也。”他对天理下的定义是: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是故欲不可穷,非不可有。有而节之,使无过情,无不及情,可谓之非天理乎?
这是在天理人欲问题上非常明确透彻的进步理论,反对了宋儒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人的正常欲望的合理性,肯定了“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是道德的基础”。
戴震的哲学思想
宇宙观
在宇宙观上,戴震提出了“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的命题,和先秦到明清之际的所有古代唯物主义者一样,把“天”看成是自然的“天”,又继承了张载以来的传统,认为天是物质性的气所形成。
戴震同样具有旧唯物主义者的缺点,用自然观来解释社会现象,把有阶级区分的人类社会和纷纷纭纭的自然界等量齐观。他认为自然界的“理”与社会上的“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可以互相比附。在《原善》的前言中,他认为这种比附是“比类合义,灿然端委着矣,天人之道,经之大训萃焉”。
性善学说
在戴震理论中,仁义礼智都是人性,也都是人的道德,是和自然界的条理、秩序相对应的。这就是戴震的性善说。戴震的性善说与
孟子的性善说,在表象上相同,而本质上有所不同。
戴震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或善性,是从实际生活(人伦日用)中产生的,而孟子的“仁义礼智根于心”是认为人的道德与生俱生,是在出生的同时人心中就具有的。这区别是中国哲学史上朴素唯物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仁智学说
在戴震的仁、智学说中,宇宙间物质(阴、阳二气)有规律的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状态叫做仁。人类生活(人伦日用)正常进行和不断进行的状态也叫做仁。仁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动和发展的总规律。他说:一阴一阳,盖天地之化不已也,道也。一阴一阳,其生生乎!其生生而条理乎!以是见天地之顺,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仁也,未有生生而不条理者。
天理学说
戴震的结论是:凡以为“理宅于心”,“不出于欲则出于理”者,未有不以意见为理而祸天下者也。这一封建社会的弊病,自明清以来,为害愈烈,历来有人在文字上摘发披露,而戴震系统全面地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成为他哲学思想的中心,无疑是他在思想史上所作出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