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阿Q正传》中阿Q名字的由来 阿Q的精神内涵是什么

《阿Q正传》中阿Q名字的由来 阿Q的精神内涵是什么

彼岸花开 2017-04-27
\

阿Q
  鲁迅笔下塑造了许多令人难以忘记的人物,他们都具有特殊的代表性,也是特定时代和特殊环境下产物,这些人物有喜有悲,有鲜明的个人特征,其中出自《阿Q正传》的阿Q就是以精神胜利法获得读者关注的人。
  阿Q是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
  阿Q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形象。他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受尽压迫和屈辱,但他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地位,反而自我安慰,即使是在受污辱甚至要被杀头的情况下,他也以为自己是精神上的“胜利者”。后来人们就常把阿Q作为这种用假想的胜利来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的代称。
  名字由来
  1922年,叶永矱把《小小少年》小说稿送请鲁迅修改。一天,他问鲁迅:“阿Q是中国人,为什么要取外国名字?”鲁迅说:“阿Q是光头,脑后留着一条小辫子,这Q字不就是他的形象吗?”鲁迅自己所说的阿Q取名原由是的确如此,还是一时的笑谈,多年来都一直是文学史家们研究的一个问题。
  在分析阿Q这一形象时应突出两点:一是要把他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突出来;二是应抓住他革命的全程。
  阿Quie原名是桂或贵,QUEI是民国时的罗马拼音,应拼为GUI,但由于此人具体的名字姓氏,鲁迅并不是十分清楚,只好为其缩写,改名为阿Q。
  周作人提供了阿Q名称的另一个来源,他在《鲁迅与英文》一文说:“他是反对英文的。在光绪戊戌(1897)年他最初考进水师学堂,也曾学过英文,Question这字他当然是认识的,不久改进陆师附属的矿路学堂,便不学了,到了日本进了仙台医校之后改学德文,这才一直学习,利用了来译出好些的书。他深恶那高尔基说过的黄粪的美国,对于英文也没好感,自然他也很佩服拜伦雪莱等诗人,觉得从英文译书也可以,但是使用整句整个英文字的作风是为他所最反对的。他不用阿K而偏要用Q字,这似乎是一个问题。不过据鲁迅自己说,便只为那Q字有个小辫子,觉得好玩罢了。如有人不相信这个说明,那自然也是可以的。”
  精神内涵
  即“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主要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产物,烙上了民族耻辱的极深印记。在帝国主义扩张浪潮不断冲击下,封建统治阶级日趋没落,现实环境使他产生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理。“精神胜利法”正是这种病态心理的表现。《阿Q正传》中所映射出的中国民族的丑态主要有下列数种:
  一、自私卑怯、偷鸡摸狗
  阿Q是喜与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与王胡打架输了时,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洋鬼子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伸出头颅以待了。对更瘦小更穷的小D,则揎拳掳臂摆出挑战的态度,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脚,或者偷老尼姑的萝卜,要求和寡妇吴妈睡觉,轻薄孤单老弱和贫穷,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现。徐旭生与鲁迅讨论中国人的民族性,结果说中国人的大毛病是听天任命与中庸,这毛病大约是由惰性而来的。鲁迅回答他道;这不是由于惰性,是由于卑怯性。“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以自慰,倘他有了权力别人奈何他不得时,则凶残横恣,宛然如一暴君,做事并不中庸。”阿Q并没有像杨白劳那么穷。庄里的穷人并不只他一个。但是, 趋炎赴势、欺负穷人老弱孤寡,又偏爱偷鸡摸狗,这是阿Q在未庄特别受歧视的原因。
  二、自欺欺人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他长期受封建阶级的剥削、压迫,被剥夺了作为一个人的正常权力的结果,他生活在被侮辱被损害的环境中,心犹未甘又无力反抗,只好以妥协求生存,以自欺欺人的思想方法达到精神上的自我满足
  三、愚昧投机
  阿Q本来痛恨革命。等到辛亥革命大潮流震荡到未庄,赵太爷父子都盘起辫子赞成革命,阿Q看得眼热,也想做起革命党来了。但阿Q革命的目的,不过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于革命意义,实丝毫没有了解。所以一为假洋鬼子所拒斥,就想到衙门里去告他谋反的罪名,好让他满门抄斩。《华盖集·忽然想到》那一条道:“中国人都是伶俐人,也都明白中国虽完,自己决不会吃苦的;因为都变出合式的态度来……这流人是永远胜利的,大约也将永远存在。在中国唯有他们最适于生存,而他们生存的时候,中国便永远免不了反复着先前的命运。”善于投机似乎成为中国民族劣根性之一。
  阿Q给人们留深刻的印象,具体如下
  一、阿Q这个形象令人笑中带泪。对于失败、屈辱、窘境等人生中难免遇到的事,一般的、正常的人会悲伤之后继续奋斗;愤怒之后难以忘怀;不满之后努力改变困境。但阿Q却不然。他自有他一套独特的、但同时又是病态心理表现的对付方法,那便是“精神胜利法”。而阿Q的“精神胜利法”便是阿Q令人笑中带泪的原因所在。
  二、阿Q这个形象令人既同情又痛恨。令人同情的是阿Q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在未庄人的眼里根本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而已。阿Q地位低下,想巴结赵秀才的父亲赵太爷,可赵太爷家不愿意与他同姓赵,阿Q不懂爱情,也没有任何精神追求,他追求寡妇吴妈只是因为捏小尼姑触动了他本能的需要,却遭到惩罚。这就使阿Q愈发人不像人。他从没有想过习得一技之长或者出外投奔革命,也没有一个社会上公民的责任感和道德感,想要改变命运只能寄希望于他所误解了的、令举人老爷们惧怕的革命。而到最后,阿Q还是被赵家告状而枉杀,结束了他短暂而不幸的一生。所有这些,无疑是令人深感同情的。但同时,阿Q又是可恨的:他沾染了许多的陋习:赌博、喝酒、偷了东西还耍赖,更甚至明里、暗里地耍流氓,调戏妇女。
  三、阿Q这个形象又是辛亥革命前后被压迫、落后、不觉悟农民的缩影。
  总之,阿Q是个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过目难忘的辛亥革命前后不觉悟、被压迫的农民形象。
关键词: 阿Q正传 阿Q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