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林则徐伟人地位受质疑 林则徐为何被骂民族的罪人

林则徐伟人地位受质疑 林则徐为何被骂民族的罪人

彼岸花开 2017-03-14
林则徐影视形象

林则徐饮食形象
  林则徐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但是却有人骂林则徐是民族的罪人,称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其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林则徐是公认的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东邻的渡边华山也被日本人赞誉为“我开国史上的第一人”。他们处于同一个激烈变荡的转型时代,并分别担当“驭夷”要职,分属本国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人物,比别人更早更深刻地认识到西洋诸国的先进性和自我危机的严重性。他们独具慧眼,挺身而出,试图从西方寻求救国之道,为民族振兴尽了最大努力,却又都蒙受极不公正的待遇:林则徐因虎门销烟被革职贬官,壮怀难酬,以衰龄病骨的老迈之身,被蒙冤流放到风雪荒程的万里之外,“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渡边华山以“妄评政治、动摇民心”等罪名被封建幕府逮捕入狱,后被遣送回籍继续软禁。渡边不甘受辱舍身成仁,切腹自杀,毅然横刀向颈率先做了日本的谭嗣同。然而,这两位首开先河从西方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近年来在各自国家却毁誉不一。
  相较于渡边华山在日本的声誉鹊起,林则徐定格在中国历史上的伟人地位则受到质疑。有人根据档案资料证明林则徐其实对西方并不真正了解,对中西关系的许多判断是错误狭隘的,甚至有人在网上谩骂林则徐是“民族的罪人”——是后生轻狂厚诬前人,还是我们真的过高地评价了近代史上的林则徐?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如果结合生活经历、知识结构、历史机遇等诸多方面,将同一时代的林则徐与渡边华山的西学之路逐一探查比较,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深刻的启示。
  然而,面对一场让国家付出如此惨重代价的战争,作为当事人的林则徐毕竟不可能置身事外。他究竟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答案很简单:对敌情的严重误判。
  事实上,当虎门上空鸦片销焚的浓烟刚刚散去,大清上下正弹冠相庆时,战争的恶魔早已虎视眈眈,悄然潜至了!
  1839年10月1日,在虎门销烟发生刚刚四个月后,英国内阁会议决定,派遣一支舰队前往中国,并训令印度总督予以合作。醉心强权主义并历来主张在对外事务中采取炮舰政策的英国外相巴麦尊,早就按捺不住了,他接连发号施令,迫不及待地催促英国海军踏上征程。甚至当英国下院的议员们还在唇枪舌剑地为是否出兵磨嘴皮子时,英军的舰船和部队正从英国本土、南非和印度源源不断地驶往中国。
  然而,对这一切,林则徐不但丝毫没有觉察,反而一如既往地以天朝自信对“英夷”充满了轻蔑不屑。
  难怪林则徐能有这份信心。在当时的大清,他无疑算是最了解英国情况的朝廷命官了,他配有四个翻译,终日为他翻译英文书报,整理成册,加以参考。从这些翻译的资料中,他对英国的地理环境、人口、军队实力耳熟能详。从简单的数字来看,英国显然不如天朝。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的GDP仍旧是世界首位,甚至超过西欧的总数。面对一个庞大的天朝,英国人怎么敢拿鸡蛋跟石头碰呢?林则徐一直认为鸦片走私是远离本土的英国商人,私自违反国令而进行的罪恶勾当,其国王等人“未必周知情状”,他们的行动肯定得不到英国国王的支持。
  在真正和英国人翻脸以前,林则徐对形势的发展也不是没有自己评估判断。1839年5月1日,正在虎门收缴鸦片的林则徐是这样向道光皇帝汇报形势的:自从我到广东以后观察到的情况来看,洋人外表看似嚣张,内心其实怯懦。正因我大清总是担心轻启边衅,才导致养痈遗患,日积月深。接着他为皇帝分析道,英国人从六万里外远涉重洋而来,主客众寡之势不言而喻,岂敢劳师袭远,轻举妄动?其二,即使其船坚炮利,亦只能取胜于外洋,而不能得逞于我内河。第三,除却鸦片一项,英国人即使老老实实做正经买卖,也可以获利三倍,何苦非要和我们过不去呢?据此,林则徐得出了结论:“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至多不过是“私约夷埠一二兵船”,“未奉国主调遣,擅自粤洋游奕,虚张声势”。
  至此,林则徐再也没有对英国人可能发动战争作进一步关注分析。他虽然还不时向皇帝报告英方行动的传闻,但总是认定为“恫喝”,并坚信“谅亦无所施其伎俩”。直到1840年6月中旬,英军抵达广东沿海的战舰已经达到四艘,全副装备,气势汹汹,林则徐仍在奏折上说:“伏查英夷近日来船,所配兵械较多,实仍载运鸦片。”——竟然把一次即将到来的战争,当作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走私。他平静地安慰道光皇帝,正如圣上英明的预见,谅英国人也不敢轻举妄动。林则徐哪里意识到,今非昔比,这是一个西方人跑步飞奔的时代,他那闭关锁国的大清王朝早已被扫出了历史舞台,沉沉的大黑暗如潮涌来,神州危亡已在旦夕。
  就在他这份向道光报告平安的奏折离开广州不到十天,6月21日,英国远征军海军司令伯麦率领第一批部队到达虎门口外; 而这份报平安的奏折到达北京的那天,7月17日,英军已占领舟山十二天了!战争来到了,而前线的主帅不但未能及时发出战争的警报,反而在一片风平浪静中提供了麻痹大意的相反信息,这是林则徐一生中所犯的最大一个错误。对敌人的战略上先输一筹了,那么在战术上又如何呢?
  面对从未交手的西方列强,林则徐显然又对英军的陆战能力作出了错误判断。他甚至天真地认为,洋人士兵因为脚上有绑腿而无法弯曲膝盖。1839年9月,他给皇上的奏折中说:“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这实际也是当时通行的一种荒谬见解,认为洋人腿不能弯曲,故只长于海战,一登岸就无可作为。1840年8月,林则徐听到定海沦陷后,曾献策悬赏激励军民杀敌,林则徐鼓动说,英国人膝盖不能弯,“一仆不能复起”,可任人宰割。对洋人的坚船利炮,林则徐也有着奇怪的幻想:“英国要攻中国,无非乘船而来,它要是敢入内河,一则潮退水浅,船胶膨裂,再则伙食不足,三则军火不继,犹如鱼躺在干河上,白来送死。”
  基于这些偏见,林则徐相当小看英军的陆战能力,他在官涌主持修建的两座炮台,根本没有防御敌方从侧后发起地面攻击的措施。结果,战事一起,英军很快就在港口战舰和登陆部队的夹击下,攻陷炮台。事后,英军一位官员还很纳闷地在一封信里告诉友人:“真奇怪,这些炮台完全没有防御地面攻击的设施,就像是欢迎我们回家的摆设。”
  更奇特的是,林则徐认为洋人嗜吃牛羊肉,若无从我国进口的大黄、茶叶以辅食,将会消化不良而死。在给道光的一份奏稿中他写道:“况茶叶大黄,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而在一份拟交英女王的文书中,他又再次强调:“大黄、茶叶、湖丝等类,皆中国宝贵之产。外国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意思是你们英国人如果不乖乖听话,遵纪守法,我们断了你的茶叶供应,让你小命也活不成!
  凡此种种荒谬模棱的见解,如果放在其他蒙昧的大清官员身上尚可理解,可林则徐毕竟是中国近代史上公认的“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啊——他在当时的政界声望甚高,士大夫阶层尤其对他寄予重望。他自信心也十足,先前虽然没有办过夷务,但由于从小在福州生长,又在厦门做过事,所以他对外国人说:“本大臣家居闽海,于外夷一切伎俩,早皆深悉其详。”而赴任广州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压力,他更是夜以继日地研究探求西方世界,“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凡以海洋事进者,无不纳之;所得夷书,就地翻译”;甚至已经位居钦差大臣、已经五十五岁的林则徐在极其紧张的禁烟斗争中,还亲自学习英语。当时不可能用音标的方式牢记单词的发音,林则徐就用汉字在英文单词旁写上近似的发音,如把China记为“柴诺”……可难道一代孜孜不倦、独具慧眼的时代先行者,竟然只是上述这般见识水准?蒋廷黻早年断言:“林则徐被罢黜,是林的终身大幸事而中国国运的大不幸,林不去,则必战,战则必败,败则他的声名或与叶名琛相等。但林败中国会速和,速和则损失可减少,是中国的维新或可提早二十年。”此论如巨石击水,掀起涟漪千圈。是非褒贬,一时众说纷纭。入井观天,不过圆盖;登峰眺目,极于烟际。如果我们对比同一时代东邻日本渡边华山的西洋研究之路,自然就可能探寻到林则徐成败得失的源头。

日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