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简介 史可法抗清的故事
浅草 2017-03-03
史可法
史可法简介
史可法(1601年2月4日—1645年5月20日),字宪之,又字道邻,河南开封祥符县人,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崇祯元年(1628年),史可法因进士身份任西安府推官,后转平各地叛乱。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拥立明福王(弘光帝),继续与清军作战。官至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史可法拒降遇害,尸体不知下落。史可法死后,扬州梅花岭一带有许多号称是史可法的军队,所以当时有史可法未死的说法。南明朝廷谥之为“忠靖”。清高宗追谥为“忠正”。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正因为有史可法,才有后来的李自成,才有反清复明。虽然在之后,李自成的军队自身四分五裂,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维护民族最后一点荣誉上,史可法做了表率作用,明朝许多残余势力就是因为史可法的坚持不投降,才唤醒的名族自豪感,和清军斗争到底。
也有对史可法的军事和政治贡献持否定态度的,顾城就认为史可法在整个明崇祯年间,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贡献,反而作为政治家的他在决策新君王上犯了致命性错误,在军事上虽然耗费了大量财力物力却并没有什么作为,在抗击清军的时候,史可法手下的军队大多都投降,变成清军的战斗力。没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就不是有血有肉的存在。
史可法非常孝顺,乡里人都知道这个大孝子,崇祯元年的时候,史可法考中了进士,崇祯八年史可法被提升到右参议的位置,并且有了自己的领地,池州、太平作为史可法把守的两座城池对史可法在军事上的造诣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进攻北京明崇祯帝自缢,朱由崧成为明朝皇帝,并由史可法辅佐,但是受到马士英的陷害史可法被迫离开。弘光元年,清军南下,史可法驻守扬州,无奈又被马士英陷害,手下大臣左良玉也战死沙场。
清顺治二年,清兵围聚扬州城,曾想要劝降史可法,采取不流血的战争,但是史可法固守城池,以少对多。只好采取大炮强行攻破城门,史可法想要自杀,被手下拦住,说只要将军不死就有希望东山再起。
史可法出逃的时候清军下令屠城,史可法站出来投降希望能保存百姓的安危。史可法死后,被赠予谥号“忠靖”,在现在的江苏扬州,史可法纪念馆被修建起来,作为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也算是对这位明末爱国将领的一份缅怀。
史可法抗清
史可法抗清的历程可以说是持久而又艰辛,作为明朝的政治家,一心为国家操劳,想要把自己献给国家的人,国土被侵犯是不能容忍,试想自己呕心沥血为国,到头来被外人抢占,这么多年来的付出打了水漂,有哪位政治家受得了这样的屈辱。
崇祯十七年,吴三桂叛逃明朝,和清军合伙,崇祯帝朱由检在避难途中自缢结束了自己作为明朝最窝囊皇帝的一生。抗清大业拉开帷幕,明朝群龙无首,朝上朝下乱作一锅粥,史可法首先立朱由崧为明朝皇帝,防止军心涣散,且不论这一举措给之后带来什么,在当时万分危急的情况下,的确起到了稳定军心和民心的作用,老百姓一看到皇帝还没有放弃我们,我们也应该有所回报。
史可法也率领军队对抗清军,清顺治年间,史可法的部队驻军在扬州城,扬州以易守难攻著称,没想到请军下定决心一定要夺取扬州,史可法意识到明朝大势已去,下定决心死守扬州城,这是抗清史上的我高潮,也是终章,起初清军没有大炮,仅依靠人力,史可法的军队占据了上风,清军想史可法投降也被回绝,这让清军将领大怒,随着部下投降,清军炮轰等噩耗传来,史可法最终投降清军,但愿意以死来换取城中百姓性命。
没有料到,在自己壮烈牺牲的二日后,清军下令对扬州屠城,数十万生灵在瞬间灰飞烟灭,城内更是一片狼藉,城中百姓无一幸免。残忍的清军被后世人所诟病,史可法的大义凛然和爱民为民的品质被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