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宦官李辅国 李辅国如何由太监爬上宰相的位子
彼岸花开 2017-02-06
李辅国
从太监到“元勋”
李辅国本名叫李静忠,出生于武则天长安三年(703)。他的家庭并不显贵,属于比较贫苦的一般市民家庭。迫于生计,他被人阉割,送入宫中当了太监。
李静忠的出头与一匹马有关,这匹马就是太子李亨的宝马。最初,李静忠在皇家的马厩里干活,又脏又累,被人呼来唤去,连皇家的那些牲口也不如。因为他念过几天私塾,有一点文化,脑子又机灵,不久就让他做了马厩的记账员。李静忠在经营账目的同时,把皇家的那些马养得又肥又壮。他的上司认为他是个人才,便推荐给太子李亨,让他喂养李亨的那匹宝马。李静忠为了赢得太子的欢心,对那匹马倾注了很大的心血,每天把那匹马梳洗得干干净净,喂养得膘肥体壮,打扮得漂漂亮亮。太子李亨非常高兴,就把李静忠调到了东宫,跟随自己左右,负责自己的外出安排。天长日久,李静忠越来越得到太子和太子妃张良娣的赞赏了。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于第二年六月逃出长安,到巴蜀避乱去了。太子李亨在大儿子广平王李俶(后改名为李豫,即唐代宗)、三儿子建宁王李倓,以及李静忠等人的拥戴下,北上朔方,最后到达灵武(今甘肃灵武县)。李静忠根据当时战争的形势,决定力谏太子即位,挽救危局。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太子妃张良娣,太子妃举双手同意。这时,跟随的大臣们也一次次上书,希望太子即皇帝位,带领军民消灭叛军,收复失地。但是,太子李亨却死活不同意。他觉得,父皇现在远在巴蜀,自己岂能自立为皇帝?站在一旁的李静忠不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对李亨说:“殿下,人心所向是成败关键。皇上自出京城,大事皆委于你;马嵬坡以来殿下战功显赫,已是众望所归,天下皆唯殿下马首是瞻,请太子殿下以国事为重,为社稷着想。等收复失地,平定反贼,再迎皇上回京。”
太子李亨是个聪明人,虽然仁孝,但也是建功立业之人。他在推让一番之后,于这年八月正式登基,顺理成章地当了皇帝,把远在巴蜀的玄宗尊为太上皇。李静忠一下子成了肃宗皇帝的“开国元勋”,从幕后堂而皇之地走到了台前,与大臣们享受一样的礼遇,甚至超过了他们。
九月,肃宗听从李泌的建议,任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统兵东征,李静忠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事,军政大事都委任于他。为了感激李静忠的拥戴之功,李亨特地赐李静忠名“护国”,凡是四方表奏,御前符印发布军令,统统交给李静忠办理。
李静忠虽然从幸灵武,拥戴肃宗有功,被授予太子家令、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事、太子詹事,终日伴随肃宗左右,掌握了内草诏书、外宣军令的特权,但他自知势力不济,党羽不多,后台不硬,所以做事比较谨慎,不敢轻举妄动。为了找到坚硬的靠山,他对张良娣极力巴结,低声下气,阿谀奉承,终于赢得了她的信任。他们一个在朝中,一个在后宫,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排斥李泌 毒死肃宗的儿子李倓
李泌是肃宗小时候的朋友和老师,深得玄宗的赏识和太子李亨的尊敬。后来,李泌遭到杨国忠的迫害,被贬出京城,隐居颖阳。李亨当上皇帝后,派人千里迢迢去请李泌,李泌碍于情面,只得来到了灵武。
肃宗坚持和李泌同吃同行,对榻而眠,彻夜长谈,情谊不减当年。所有军国大事,包括战争决策,将相的任免,都一一与李泌商量。肃宗打算封李泌为右丞相,但李泌坚辞不受。肃宗知道他的脾气,也就不再勉强。
李泌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肃宗和李静忠原先的良好关系。也就是说,李静忠的位置完全被李泌取代了。为此,李静忠在感到失落的同时,对李泌产生了极大的嫉恨心理。
肃宗在灵武继位的消息传到西蜀,玄宗便遣使到灵武,并赐给张良娣一副七宝马鞍以示奖励。马鞍上镶嵌着很多奇珍异宝,张良娣十分喜欢。这件事正好被李泌看到了,李泌不愿意让肃宗步玄宗的后尘而使国家继续衰落下去,于是建议肃宗将七宝马鞍纳入国库,以备战事,肃宗同意了。
李静忠把这件事告诉了张良娣,张良娣对李泌非常不满,她与李静忠商量,一定要把李泌从肃宗身边赶走。李静忠又怂恿张良娣向肃宗哭诉,要求立她为皇后,肃宗有所动心,便与李泌商议。李泌从国家大计出发,建议肃宗暂时不要册立皇后,要集中精力收复长安,稳定大局。肃宗权衡利弊,痛快地答应了。张良娣知道了这件事,就更加痛恨李泌了。她和李静忠勾结起来,处处为难李泌,想方设法地给李泌穿小鞋,弄得李泌走也不是,在也不是,十分为难。
李静忠和张良娣的行为,引起了建宁王李倓的极大不满。李倓性格直爽,爱打抱不平。他把李静忠和张良娣狼狈为奸、处处排斥李泌的行为告诉了父皇,要求父皇处置二人。但是,肃宗没有马上表态,让李倓下去了。
张良娣和李静忠知道了李倓在肃宗面前打小报告的事,就决定对李倓进行报复。
有一天,前线传来的捷报让李俶欣喜万分,他一高兴,竟喝了个酩酊大醉。半夜,他从睡梦中惊醒,发现床前有个身影正举剑向自己刺来,他急忙用臂一挡,剑刃刺进了他的肩膀,刺客仓皇逃走了,李俶由于失血过多而昏迷了过去。
肃宗得到这一消息后大惊,连夜赶去看望儿子,并命令李静忠务必要捉拿刺客。很快,李静忠把一个蒙面人带到了肃宗面前。肃宗也不问话,举起宝剑就要杀那刺客,吓得刺客连连求饶:“皇上,不是小人的罪过,是建宁王派小人干的。建宁王还说,不刺死广平王,小人也难活命啊!”
肃宗听了,心如刀绞,他没想到自己的儿子竟会对其兄长下此毒手,所以半天没有说话。一旁的李静忠故意为难地说:“皇上,这可怎么办呢?”
肃宗眼里终于冒出了一道凶光,说:“杀!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远在军中的建宁王李倓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忽然接到了父皇派人送来的圣旨和一杯毒酒。他还来不及赶回去向父皇申诉,就被李静忠的心腹强行按住喝下了那杯毒酒。
广平王李俶清醒过来之后,见到了闻讯从军中赶回来的李泌。李泌知道这件事肯定是李静忠和张良娣干的,心里很悲愤。连皇子他们都敢杀,何况是自己呢?因此,李泌决定在适当的时机离开这是非之地。李俶知道内幕后,决心要为弟弟报仇,除掉这两个恶人。
假传圣旨逼宫 架空肃宗皇帝
757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后,为了躲避随时都可能发生的灾祸,也由于平叛大局已定,李泌便执意离开权力斗争的漩涡,进衡山修道去了。李泌一走,李静忠终于去了一块心病。
这时候,肃宗没有大规模东讨,而是深居皇宫,大封功臣。十一月,改封李俶为楚王,立张良娣为淑妃,授李静忠为殿中监,总掌宫中大政。十二月,肃宗从成都迎回了玄宗,安置在长安城南的兴庆宫居住。
乾元元年(758)二月,肃宗又封李静忠为太仆卿,三月改封李俶为成王,立张淑妃为皇后。李静忠上奏肃宗,请求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李辅国,肃宗同意了。从此以后,李静忠就叫李辅国了。
自从回到长安后,李辅国不仅成为皇宫总管,而且掌握了禁军。他深居皇宫,每日侍奉在肃宗左右,凡是肃宗发布的军政诏令,都必须经过他签字才能施行。除非正式朝会,平时宰相百官上朝奏事,肃宗一般不出朝,均由李辅国代替接奏,发布号令。李辅国大权在握,不是皇帝,胜似皇帝,就是深居皇宫的宦官也不敢直呼其名,而是尊称他为“五郎”。
张皇后有个儿子叫李佋,才几岁,被封为兴王。她为了将来能当上皇太后,就勾结李辅国,威逼肃宗要立自己的儿子李佋为太子。肃宗征求大臣李揆的意见,说:“成王李俶跟随朕出生入死,功劳极大,朕欲立为太子,卿意如何?”
李揆马上跪下,双手作揖:“陛下此次决定,实在是社稷的福气,恭喜陛下。”
肃宗又想起李泌临走时的嘱咐,就高兴地说:“我意已决,任何人不能改变。”
于是,肃宗没有答应张皇后和李辅国的要求,而是很快将成王李俶立为太子,并改名为李豫。
张皇后对李豫更加痛恨,一心想陷害他,但却抓不到太子的任何把柄。
唐玄宗被肃宗迎回长安后,住在兴庆宫,整天花天酒地,寻欢作乐。为了显示太上皇的威风,他还经常在长庆楼设宴,款待一些将军和大臣。玄宗曾劝肃宗不要重用李辅国,李辅国知道后,对玄宗怀恨在心,就在肃宗面前造谣说:“太上皇居住在外面,与外人多有联系往来,他们恐怕要对陛下动手,不如把太上皇迁入皇宫来。”肃宗听了,虽然感到吃惊,但没有同意。
李辅国并不甘心,他假传圣旨,请太上皇到太极宫赴宴,实际上是强迫唐玄宗移居到太极宫去。唐玄宗移居到太极宫的第二天,肃宗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他龙颜大怒,立即召见李辅国,想给他点颜色看看。没想到,李辅国到来,还带着六军统帅和各位大将,威风不可一世。
肃宗说:“你们可知罪?”
李辅国却不慌不忙地说:“禀皇上,臣是迫不得已才出此下策,不如此,皇上您地位不保,六军不安啊。”
肃宗害怕马嵬坡兵变的闹剧重演,只得忍着气说:“好了,你们都回去歇息吧。”
李辅国完全把肃宗皇帝架空了,完全取代了皇帝决定朝政大事的权力。从此,肃宗对李辅国已经由原来的信任而变成仇恨了。
残杀皇后 拥立代宗
上元二年(761)八月,李辅国被封为兵部尚书,依然掌握兵权。但这些官位仍然满足不了他那颗贪得无厌的野心,他向肃宗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要担任宰相职务。
肃宗对李辅国的无理要求非常生气,但又不敢横加拒绝,只是微微一笑,婉转地说:“以您的功劳,做什么官都可以,只是怕文武百官不同意。”
李辅国碰了软钉子,并不死心。他暗中活动,拉拢朝臣,让百官上表推荐自己。肃宗对李辅国的阴谋了如指掌,他暗中召见宰相萧华,对萧华说:“李辅国想当宰相,如果百官大臣的推荐奏章递上来,那么就不得不让他当宰相了。”萧华知道肃宗的苦衷,就联络仆射裴冕,坚决不能推荐李辅国。裴冕是肃宗的旧臣,非常正直,他说:“李辅国找过我了,让我推荐他当宰相,我没有答应他。现在即便砍断我的双臂,我也不会推荐他当宰相。”
由于肃宗有萧华和裴冕等大臣的支持,李辅国的宰相梦彻底破灭了。因此,李辅国对萧华和裴冕恨之入骨,准备伺机报复。
肃宗宝应元年(762)三月,求相不得的李辅国首先对宰相萧华开始了报复。他多次在肃宗面前诬陷萧华专权,请求罢免他的宰相职务。肃宗知道李辅国是在报复萧华,就没有答应。李辅国坚持要罢免萧华,软弱的肃宗没有办法,只好下诏罢免了萧华,降为礼部尚书,让李辅国的亲信元载接替了萧华的相位。四月,李辅国又串通元载,诬陷萧华不轨,再贬萧华为峡州司空,逐出了京师。接着,李辅国利用同样的手段,把裴冕贬为冕州刺史,逐出了京师。这样一来,李辅国更加目空一切了。
宝应元年四月,肃宗皇帝病重不能上朝,便把军国大政交给了皇太子李豫,令其监国。张皇后原先威逼肃宗立自己的儿子李佋为太子,肃宗没有答应,而是把李豫立为太子。后来,她的小儿子不幸夭折了,但她并不死心,便打算立肃宗的二儿子越王李系为太子,以换掉李豫。肃宗病重后,张皇后就加快了要废掉李豫的步伐。
李辅国的发迹,与张皇后的暗中支持有很大关系。张皇后和李辅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互相利用,互相勾结,表面上相处得很好。但现在不同了,肃宗皇帝久病不愈,李辅国专权跋扈,对张皇后就不那么恭敬了。张皇后想垂帘听政,李辅国想独霸天下,二人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最后发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要废掉李豫,必须先除掉李辅国。张皇后使出了借刀杀人的手段,想利用李豫杀掉李辅国。她找到李豫,历数李辅国罪状,要李豫当机立断。没想到,李豫听后却吓得哭了。张皇后知道李豫不能成事,就又找到肃宗的二儿子越王李系,一心想当皇太子的越王李系一口答应下来。他选拔了宦官二百多人,埋伏在长生殿后,准备在李豫进宫看望肃宗时发动兵变,杀死李豫。
张皇后的阴谋不想被李辅国的亲信程元振觉察了,他立即将此事报告给李辅国。李辅国果断采取行动,封锁了宫中的各个大门,阻止李豫进宫。张皇后见事情败露,一筹莫展,只好站在已经不能说话的肃宗面前等待死亡的到来。
晚上,李辅国和程元振带着羽林军包围了皇帝的寝宫,他们见人就杀,见好东西就顺手牵羊拿走,并直接冲进了肃宗的卧室,当场抓住了张皇后。肃宗经受不了如此的打击,惊吓而死,年52岁。
肃宗一死,李辅国的胆子更大了,他下令将张皇后、越王李系等人一同斩首。受牵连的一百多人也全部被杀,并株连九族。
第二天,李辅国让李豫穿上孝服,与大臣们相见。在李辅国的拥戴下,李豫在肃宗的灵前即位,这就是唐代宗。
李辅国被杀之谜
李豫即位后,虽然对李辅国专权不满,但因为他有拥戴之功,也不敢对他怎么样。宝应元年五月,代宗加封李辅国为司空兼中书令,李辅国就成为唐代第一个以宦官身份入主宰相的人,实现了他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
不仅如此,代宗还尊李辅国为“尚父”,食邑八百户。然而,李辅国仍不满足,他比以前更加骄横跋扈,甚至公然对代宗说:“大家(唐时宦官称皇上为大家)只管坐在宫中,外边的事情尽听老奴处置好了。”气焰嚣张到了极点。代宗虽然不高兴,但惧于李辅国的权势,再加上自己刚刚继位,政局不稳,只得忍气吞声,任其摆布。
李辅国的专权,终于引起了一个人的不满,这个人就是李辅国的心腹程元振。程元振自认为对李辅国有功,不满于现有的地位,他的野心是取代李辅国,成为政治的核心人物。于是,程元振就在代宗面前历数李辅国的罪状,恳请代宗加以制裁。代宗本来就对李辅国不满,现在有程元振的支持,他就将计就计,利用程元振这个宦官来除掉李辅国这个宦官,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这一年六月,代宗和颜悦色地对李辅国说:“李公公,你是三朝老臣,为我大唐王朝立下了很大功劳。朕念你劳苦功高,年龄大了,该好生休息,军务太繁重,就交给程公公吧。你也应该回家享福了。这么多年来,真是辛苦你了。”
这样,李辅国稀里糊涂地被解除了元帅行军司马和兵部尚书的职务,由程元振担任,并且命令他搬出皇宫,居住到自己的府第去。
李辅国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看着程元振,程元振赶忙把目光移开了。百姓闻听罢免了李辅国,人们奔走相告,长安城一片欢腾。李辅国这才感到了事态的严重,在举国上下的一片唾骂声中,他不得不上书请求辞职。代宗求之不得,趁机罢免了他的中书令之职,封他为博陆王,允许他进京朝拜。李辅国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李辅国被罢免了中书令,想最后一次到中书省写一封谢表。他刚步入中书省的门槛,值班的官员大声喝道:“您已被罢免宰相,不能再进入此门。”李辅国没办法,就气呼呼地跑到代宗面前,说:“我这个老奴侍候不了您这个小皇帝,我只好去侍候九泉之下的老皇帝了。”代宗知道他心中有怨言,只好下了一道诏书,对他进行安慰并准备送他出京。
正当李辅国准备动身出京的时候,宝应元年十月十八日晚上,一个刺客翻墙进入李辅国的府第,把睡意朦胧的李辅国杀死,并割走了他的脑袋和右臂。多行不义的李辅国终于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时年5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