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
著名的历史学家傅斯年,是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傅斯年其人,以及他的家庭情况。
傅斯年简介
傅斯年出生在1896年,那是初春的三月万物复苏的季节。从小受书香门第的熏陶,傅斯年少年时期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在1916年刚满20岁的傅斯年升入了当时中国最高的学府北大,在这里他怀着一腔热血。
傅斯年在追求自由与民主的年代里参加了“五四”运动,之后不断的磨砺自己,曾先后入爱丁堡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学习结束后回国任教,大量优秀学生出自他门下,同时在历史语言的研究上有很深的刻苦钻研,发表了诸多的文献著作,一时之间传为佳话。
在抗战胜利后,傅斯年继续教书育人,他与北大的缘分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傅斯年曾经担任北大的临时校长。
1942年1月,战争原因历史语言研究所要迁到台北,傅斯年也迁至台北,随后继续育人出任当时台湾大学的校长。在做台大校长期间,整治学风,提倡注重科学研究,为台大注入了一股新的学术之风,台大优秀的人才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
晚年的傅斯年身体每况愈下,先后患有高血压胆结石等疾病。在1950年12月20日的早上,他去参加议会,一位议员当时对教育行政提出质疑,傅老先生因太过于激动气愤的回答突发脑溢血逝世。
一代学者就这样突然离开,年仅55周岁,一位学者曾因感佩写下“天下英雄独使君”的诗句。这是对傅斯年先生最好的评价!
傅斯年夫人
傅斯年早年间远洋留学,当他留学欧洲回来的时候,他已经不太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各种礼数和教条了,于是他开始下定决定,与封建教条思想划清界限,首先做的就是在他付出了一大笔‘青春损失费’给了自己所谓的儿时媳妇并在济南协议离婚。同年,傅斯年夫人,也就是俞大维之小妹俞大綵,跟傅斯年共结百年之好。
俞大綵说起来是有些来历的,她是著名军阀
曾国藩的外曾孙女,自小接受的也是西洋最新式的教育,所以这样看来的话,他们两个人的相遇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俞大綵和
傅斯年在欧洲留学期间就认识,一起共事,两人也有很多共同的语言,遇到便是一种幸运,从此俞大綵成了傅斯年的蓝颜知己,从知己到爱人之间,傅斯年还要跨过一条很大的阻碍,那就是他的母亲。
傅斯年国外留学回来,想要解除婚约,但是他母亲深受封建主义的影响,实在无法接受傅斯年从欧洲带来的新潮的思想。她认为两个人结婚了就不能再有其他的想法。傅斯年还是毅然决然的离开了她母亲眼里的儿媳妇,解除了婚约,并且跟俞大綵这个有共同语言和思维方式的爱人在一起了。
傅斯年夫人俞大綵是一个很孝顺的儿媳妇,但是家庭矛盾在处于一个无解的状态。傅斯年的母亲患有高血压,禁食大肉。恰巧的是傅斯年的母亲特别喜欢吃肉,这就是成了家庭矛盾不可调和的一面,一个站在理性的至高点,一个站在个人喜好的最高处,矛盾是可以想象的。不过总体而言,俞大綵与傅斯年是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傅斯年需要这样的一个贤妻良母,理解自己的人。俞大綵也需要一个人在他身前挡风遮雨,让自己焕发光彩。
傅斯年儿子
时光流转,岁月如梭,国学大师傅斯年先生已经离开我们六十六年了。傅斯年作为一个学贯中西,凛然正气的一代学者离开时仅55周岁,让人惋惜。人们一直在猜测傅斯年离开时他年仅15岁的儿子傅仁轨的情况,很多年后人们仍然好奇傅仁轨的情况甚至一时之间有负面新闻在报道:傅斯年儿子在美国染上恶习,学业荒废。因为父亲的关系,人们对于傅仁轨的这种情况从质疑到惊讶再到惋惜,至于真实情况被人们忽略了。
一位名叫岱峻的作者发布了篇文章大致说傅斯年儿子写给他一封交流信,全篇是英文,只有在信的后面歪歪扭扭写着傅仁轨这三个汉字,文章作者最后感慨为什么傅斯年的儿子竟然不会中文?当傅仁轨看到这篇文章很伤心,认为作为一个学者仅凭一封信就断章取义,道听途说这不是一个学者的作为。
那么傅斯年的儿子到底是不是如传说中真的那么颓废呢?在大家印象中傅斯年先生一代学者形象,傅斯年先生的内人也是位才女,家庭的氛围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人们真正的去了解傅斯年的儿子时才发现,他的儿子傅仁轨是如此的优秀,不曾有颓废堕落这一说。他在父亲去世后,在海外潜心学习,学成后成了一名优秀的科技精英。不管是父亲傅斯年儒雅的学者气质还是母亲果敢坚定大性格他都继承了,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孝顺母亲,人们看到的傅仁轨是一位正直、善良、仁慈、孝顺、极富有教养的学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