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能接受粟裕指挥 为何林彪指挥他时却三次报告毛泽东?
彼岸花开 2016-12-31
粟裕陈赓
陈赓大将是我军难得的全才,不仅有着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还是中共情报组织的重要人物,建国后又成为了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四、六等4个纵队]南下与陈谢会合,并归粟统一指挥,沿平汉向南直迫武汉”。20天后的1948年1月10日,毛泽东再次电示粟裕:“陈谢及十纵、十二纵受你们指挥,你们应当放胆指挥。”
陈赓在粟裕指挥下,与华东野战军协同作战,取得了歼灭蒋介石4.5万余人,攻克许昌等50余座城镇的大胜利。
陈赓归属林彪指挥后,强调红一方面军主力发展而来的四野是老大哥,红四方面军31军发展而来的第四兵团应当尊重他们。
尊重归尊重,但遇到关乎战役大局的分歧时,陈赓也毫不避嫌一味迁就,三次予以据理力争,最后“官司”都打到了毛泽东那里。
第一次是1949年7月。
其时,林彪将指挥部设在郑州,指挥四野主力攻打湖北的宋希濂集团,陈赓则率军进到江西樟树镇。林彪电令陈赓于7月中旬渡赣江经宜春,进入湖南醴陵、衡阳、株洲一线,准备与白崇禧的主力决战。
陈赓认为,这一部署形同撵鸭子,抓不住白崇禧的主力。他复电林彪,建议第四兵团迂回广东,搞大包抄。林彪不同意,坚持按原计划行动。
陈赓随即直接致电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一边陈述自己的意见,一边表示准备随时执行林彪的作战计划。
不久,毛泽东回电明确支持陈赓,否决了林彪的部署。他致电林彪,指出应采取远距离包围迂回方法,以掌握主动。与此同时,他明令陈赓:四兵与15兵团(兵团司令员邓华)两个军由陈赓指挥,经赣州进军广东。
陈赓不同意林彪方案与叶剑英联名复电林彪并报毛泽东
第二次争论是1949年10月。
此时,林彪正在指挥衡宝战役,陈赓则率军进至广东韶关、清远地区,离广州已经不远。林彪于10月10日致电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建议陈赓兵团即由现地沿公路直向桂林、柳州前进,借以增大消灭桂敌的力量。目前似应以集中兵力歼灭白兵力为主。否则,今后兵力分散各省,而敌兵力反形成集中,致使战局甚为拖延。”
也就是说,林彪准备暂缓攻打广州。
毛泽东权衡之后,最后又同意了陈赓的建议。他于10月12日两次致电林彪,先是命令“目前数日内陈赓兵团以就地停止,待命为宜”,随后又明确指令,陈赓兵团与邓华兵团“仍继续向广州前进”。
不久,林彪放弃了西调陈赓第四兵团的意见,同意“在对粤敌企图未判明和我军能否抓住敌人未得证实以前,陈、邓两兵团目前仍继续照原计划向广州前进。”陈赓随后率部迅速攻克了广州。
林彪复电陈赓“我之战役决心已下,不能更改”
第三次争论发生于1949年11月。
此时,白崇禧正集结主力准备从雷州半岛打开一条通向海南岛的出路。林彪考虑到白崇禧集团兵力雄厚,陈赓的第四兵团一时吃不下,而非白崇禧嫡系的鲁道源兵团正孤军于运动途中,因此决定先解决鲁道源。
他作了详细的作战部署,将陈赓的第四兵团各军都分配了具体的任务,随后于11月22日电告陈赓,最后说:“盼我各部坚决执行此移动命令,不得停止于南面地区。”
陈赓认为,鲁道源兵团离第4兵团较远,往来奔袭费时费力,有可能贻误战机。不如集中兵团主力守住廉江,切断白部向雷州半岛的逃路。他复电林彪,一方面表示“我们坚决执行”,但同时也陈述了自己的几点理由,提议“就现态势首先求得歼灭张淦兵团,然后再歼灭鲁道源兵团”。
统率四个兵团近百万大军的林彪,面对部下一而再再而三的异议还是第一次。他对陈赓个人是否有“看法”已无从知晓,但他于11月23日复电陈赓,说“我之战役决心已下,不能更改”。
陈赓对自己的建议同样充满信心。他再次致电林彪并报中央军委与毛泽东,建议“以(四兵团)14、13两军钳制敌3兵团及粤敌,以确保廉江。”他认为,如此部署,“不但鲁(道源)匪可以就歼,张(淦)匪不能逃走,亦可获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