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之志什么意思?伊尹负鼎的典故
浅草 2016-12-02
伊尹画像
伊尹之志
“伊尹之志”指伊尹那样的志向或者意图,出自《孟子》。原文是有人以伊尹放逐太甲后重新扶立他的故事来询问孟子,贤臣遇到君主不够贤明,是不是本来就可以把君主放逐。孟子回答,如果大臣有“伊尹之志”就可以,如果没有那就是篡位。
伊尹是辅佐商汤讨伐夏朝建立商朝的开国功臣,官至右丞相,而且一直是帝师的身份。他为相共五十余年,经历是商朝五位君王,太甲就是其中之一。太甲是商汤的孙子,商朝第四位君主,因为之前三位都英年早逝,刚建立的商朝政治并不稳固,所以伊尹把希望寄托在太甲身上。
然而太甲即位后,却辜负了伊尹的期望,不仅不继承一直延续的德政反施暴政,还肆意破坏商朝的法制。对于伊尹的多次劝谏,他都根本没有听进去。于是,伊尹果断将太甲废黜,把他放逐到商汤的坟墓中去。
期间,商朝由伊尹掌管并治理。太甲被放逐后开始改过自新,在墓中一边缅怀祖父的功绩,一边努力学习。三年后,伊尹见太甲已经和过去判若两人,就亲自把他接回,恢复了他的王位,自己重新成为臣子。
由此可见,伊尹放逐太甲是出于他为太甲为商朝的考虑,而非为了个人,所以他才会在太甲改过后重新交还大权。太甲重新即位后重新实施德政,商朝国力恢复,这正是“伊尹之志”。
三国时期,卢植曾经对想要废少帝立献帝的董卓提过“伊尹之志”,这大概是大多数人是知道这四个字的来源。
伊尹负鼎的典故
“伊尹负鼎”是一个典故,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主要讲的是伊尹给商汤借着谈论厨艺的机会跟他讲治国之道的故事。也有学者把这四个字作为成语,用来比喻寻求机遇来体现自我价值。
在司马迁的描述中,伊尹见商汤的故事有两个版本。第一版本是,伊尹名叫阿衡,他想求见商汤但苦于无门,于是就去给有莘王的女儿做陪嫁的厨师,这才得以见到商汤。之后,伊尹背着做菜的鼎和切菜和砧板来见商汤,先是跟他谈论烹饪和滋味,后来借机劝说他实行王道。因此,伊尹负鼎的故事也正是出自这个版本。
另一个版本的故事说,伊尹是一个有才有德的隐士,不愿意出仕做官所以一直拒绝商汤的聘请,前后五次才答应下来。伊尹给商汤讲上古帝王的治国之道,得到了他的重用。伊尹曾经离开商汤去找夏桀,但后来厌恶夏桀就又回商都。在入城的时候,伊尹见到了商汤的另外两位贤臣女鸠和女房,回去就写下《女鸠》、《女房》两篇文章。
伊尹负鼎就是出自这一个典故,后世的诗歌文章里常常借用它来指辅佐帝王。“负鼎”、“伊尹之志”、“伊尹烹饪”等词语也是相似的出处和意思。
至于把伊尹负鼎当成语使用,虽然没有相关的例子和证据,不过这样的比喻也非常恰当,因为负鼎烹饪对于伊尹而言就是一个进见商汤的机遇,而他也因此得到重用,可以说是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