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与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是志同道合的知己,两人一同走过多少革命岁月,但最后渐行渐远,道不同不相为谋。
孙中山和黄兴为什么决裂
孙中山黄兴一同为革命并肩作战了有九年,同盟会只是他们的第一次合作。之后建立中华民国,他们也可以说是功劳最大的两位,所以当时的人们常常把他们放在一起说,并称为“孙黄”。之后,孙中山因为几次革命的失败而遭到一些革命人士的反对比如章太炎,他们要求罢免孙中山的总理之位,改立黄兴,而他几次都是推辞的。可见黄兴是支持和敬佩孙中山的。
不过,孙中山黄兴这对革命战友后来却越走越远,甚至分道扬镳,这主要是两人的政见不同。据说两人最早一次比较大的分歧是因为中华民国的国旗,黄兴不同意孙中山的青天白日旗的方案,而孙中山一再坚持,黄兴大怒之下差点就脱离了同盟会。
之后,孙中山和黄兴最大的一次分歧和矛盾,是在宋教仁被暗杀后。孙中山坚持主张要讨伐袁世凯,而黄兴则认为应该用法律的手段解决。而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把原因归咎于黄兴不听话,当时两人流亡在日本就很少见面,而孙中山组建国民党的前身中华革命党时,黄兴也没有加入,反而离开了日本。
虽然有矛盾,但孙中山黄兴的友谊还是在的,所以等到黄兴病逝,孙中山是悲痛欲绝,单独署名给他发了讣告。
黄兴为什么把江山让给孙中山
胡汉民认为黄兴极力为孙中山辩护,维护其领袖地位,而不是乘机取而代之,“凡此皆非为中山个人,实为大局”。但这件事在孙中山心头还是留下了浓重的阴影。章太炎的《伪民报检举状》虽不可全信,但也值得深思:“试观黄兴,非与孙文死生共济者耶?而以争权怀恨,外好内猜;精卫演说,至以杨秀清相拟。”
汪精卫是孙中山的亲信,他将黄兴与太平天国企图架空洪秀全、野心勃勃的东王杨秀清相比,恐怕不是无缘无故的。毕竟黄兴在同盟会中的威信太高了。但毫无疑问孙中山需要黄兴的臂助,没有这样一个革命的实行家,他的理想再高远也难以落到实处。黄花岗起义失败后,1911年5月4日,孙中山在美国接到胡汉民复电,得知黄兴等安全脱险到达香港,就欣然表示:“天下事尚可为也!”当黄兴一度致力于暗杀行动,决心以一死拼李准,以谢海外侨胞,维护革命党人的信誉时,孙中山等无不忧心忡忡,函电交驰,极力劝阻。最后黄兴才放弃个人暗杀的念头,组织了“东方暗杀团”。8月31日,孙中山在写给吴稚晖的信中说:“盖黄君一身为同志之所望,亦革命成败之关键也。彼之职务,盖可为更大之事业,则以个人主义事(指暗杀)非彼所宜为也。……今彼欲组织四队,按次进行,大为同志所赞成。”所以,外界猜测孙、黄“相仇”并不符合事实。
梁启超在1911年10月写给徐勤的长信中就提及:“孙、黄不睦久矣,黄剽悍实行,而孙巧滑卷望,黄党极恨之。去年曾决议除孙名,赖有刘揆一者,谓方当患难之时,不宜内讧,授人口实,仅乃无事。今日彼此互相利用,而实有相仇之心。”
在
辛亥革命以前的几次“倒孙”风波中,假如不是
黄兴坚定地拒绝取而代之,自为同盟会总理,他扮演革命主角的机会是一直存在的。他身上的这种配角意识,放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也是罕见的,因为配角意识无疑是一种极为可贵的民主意识,其中处处闪现出黄兴的伟岸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