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为什么又叫“蟋蟀皇帝” 朱瞻基为何非要废后
山南慕北 2016-10-10
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为什么又叫“蟋蟀皇帝”
朱瞻基的品行也不是一点没有问题,记录他瑕疵的文字通常在野史里和一些文学作品中能经常看到。比如,他喜好促织,有“太平天子,促织皇帝”之名。促织者,蟋蟀也,民间叫蛐蛐。称“太平天子”尚好,呼“促织皇帝”好像就不太中听了吧。而且他“好促织”的有点过了头,明人吕毖《明朝小史》里载:
帝酷好促织之戏,遣取之江南,其价腾贵,至十数金。时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其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妾以为骏马易虫,必异,窃视之,乃跃去。妻惧,自经死,夫归,伤其妻,且畏法,亦经焉。
清人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中有一句:“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说宫中尚此戏,其实就是在说皇帝的个人嗜好。君王可以有点爱好,但因为个人爱好,致劳民伤才,并且搞的小民家破人亡,显然就不是有德之君的所为了。除此之外,朱瞻基还有一些不德的表现,比如,他好房中术,曾向太医院一位太医索要这方面的书,这位太医比较正直,告诉他,他是看病的,先辈(指太医院)传下来的也都是些医书,没有那类的书。这让朱瞻基极为不满,于是他就令人把这位太医偷偷的抓起来关在监狱里,不让外人知道。太医的家人也感到蹊跷,就托人打听。得知真相之后,太医的家人也不敢声张,只能苦苦的等。那位太医被关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放出来。
这都属于朱瞻基的不德的表现。
朱瞻基为何非要废后
宣宗一直不喜欢胡皇后,早想更立孙贵妃为皇后,只是由于母亲皇太后反对,加上胡皇后贤明没有过错,找不到合适的借口,迟迟无法废后。
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孙贵妃生朱祁镇,使宣宗更立皇后的想法更加强烈。在朱祁镇出生不久,就有大臣上表请求立他为皇太子。胡皇后很贤惠通达,也主动表示早定国本。其实,立皇太子事关重大,焉能草率?按照明朝皇位传承的嫡长子继承制,皇后亲生的儿子才是最佳人选。因而,此时虽然胡皇后没有子嗣,但毕竟年轻,或许日后会有皇子。马上立朱祁镇为皇太子,明显有些操之过急。孙贵妃自然明白个中道理,只能假意推辞,说等皇后身体恢复后定会有儿子,自己的儿子不敢先于皇后之子成为太子,然而宣宗却不愿意再等。于次年二月,宣宗便册立朱祁镇为皇太子,当时他尚不满三个月,是明代册立太子时年龄最小的。
宣宗之所以急于册立太子,是为更立皇后做准备。母以子贵,朱祁镇成为太子,他的生母孙贵妃自然地位水涨船高。即便如此,宣宗要更立皇后也颇费了一番周折。他先是召见了大臣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等人商议更立皇后之事,但诸位大臣们基本都认为胡皇后没有过错,不应废去。宣宗也没有办法。后来又多次宣召大臣商议,还是没有结果。
见宣宗心意已决,即使是百般同情胡氏的杨士奇也知道,废后之事已无可挽回,列位大臣再坚持也枉然。当宣宗再一次单独向他询问废后事宜时,他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希望对“无过而废”的胡后,仍然能够在宫中享有不亚于从前的待遇。毕竟她与其它失宠妃嫔不同,皇帝和新皇后应该对她加以礼遇。二是建议宣宗好言开导胡皇后,让她自己上表请求辞去中宫,这样更合乎礼仪。这一办法果然高明,当即得到明宣宗首肯。果然,胡皇后知大势已去,便应允辞去中宫,只是张太后不同意。宣宗保证以后对两宫一视同仁,不分薄厚,最终张太后才勉强答应。宣德三年(1428 )三月,宣宗发布敕书,废胡皇后,立孙贵妃为皇后。
胡皇后被废后,仿照宋仁宗废郭皇后为仙妃事例,号静慈仙师,退居长安宫。张太后十分同情胡氏无故被废,又欣赏她的贤惠,因此经常将她召到清宁宫中,和自己一同居住。有时内廷设宴,她命胡氏坐在孙皇后上座,孙皇后经常因此怏怏不乐。到正统七年(1442)十月,张太后病逝,胡氏非常悲伤,没过一年也去世了。对于胡皇后无故被废,时人闻之都很不理解,议论纷纷,非常同情胡皇后。数年后,宣宗也颇生悔意,曾说“此朕少年事”,算作是自我解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