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为什么骂孟子 张仪为何如此忠于秦国?
山南慕北 2016-09-23
战国时期著名的秦国张仪,不仅是一位善于谋略的政治家、外交家,更是一位深谙为人处世之道的哲学家。
张仪为什么骂孟子
两人的多次言语交锋中,尤以张仪的一句“儒家大伪”最为犀利,这一番千古绝骂,竟使得一向自命清高看不起纵横谋士的孟子也无地自容,至此再不敢有“妾妇之道纵横家”这等充满讽刺意味的言论。
儒学文化,堪称中华文化之正统,孔孟门生遍天下,大凡读书之人,无不对这两位宗师肃然起敬。可在百家争鸣,各种思想言论大放异彩的春秋战国时期,偏偏就有张仪这样堪比现代叛逆青年的纵横家对表面假斯文的酸腐文人不屑一顾,竟在殿堂之上,众目睽睽之下直指孟子“尔何其厚颜也”,更振振有词地指责儒学文人迂腐愚昧、张扬刻薄,鄙视天下众生,事事维护周礼、贬斥法制,说到底不过是一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云云。一阵嬉笑怒骂,震慑得大殿中鸦雀无声,而此刻孟子早已被这番“有辱斯文”的当众嘲讽气得无力反驳,羞愤之下一口鲜血喷出两丈多远……
在齐宣王的接风宴上,将孟子骂得体无完肤的,张仪恐怕是空前绝后的第一人。掩卷沉思,私以为战国时期若有保险这一行业的话,张仪必定会为他那条赖以生存的巧舌一掷千金投下重保。然而这等巧舌如簧的政客却偏偏入不了秦武王的法眼,最终还是落得个辞职返乡,魂断病榻的下场。
张仪为何如此忠于秦国?
一半是忠诚,一半是不得不忠。
早在张仪之前,商鞅所提倡的法家,就不是仁德治国,而是君王恃权治国,法家的君臣关系,是相互利用,利用权势权术,让臣子不得不忠。
1、张仪辛苦斗争才得秦相,如果不珍惜会有很多人替代他
张仪之前,是犀首公孙衍担任秦国大良造,也就是国相,后来被张仪挤下台,去魏国合纵抗秦;此外还有楚国谋士陈轸,之前也为秦惠王效力,张仪陈轸争宠,陈轸不敌,跑去齐国楚国。秦惠文王一朝,国力强盛,国相一职,有才之士,求之不得,张仪通过艰难斗争得到职位,怎能不珍惜?
2、张仪戏楚国,一半是为秦,一半是为私怨
张仪游历楚国时,一次和楚相喝酒。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怀疑张仪,说:“张仪贫穷,没有好的品行,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大家一起把张仪抓起来,用荆条拷打了几百下。那时候张仪就发狠誓: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未来一定要报复楚国。
3、张仪一介布衣,能遇到秦国,遇见明君,三生有幸,怎能不忠
并不是所有有才之人,都得重用。并不是所有重用之人,都能建立惊天伟业。但张仪,都做到了。他出身贫穷,身怀韬略,为七雄中最强盛的秦国谋划外交,名垂青史。试看吴起、李牧、信陵君,哪个不是有才之士,却不逢贤主,不得善终。这么看来,张仪,是何等幸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