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人物故事 > 秦淮八艳与普通妓女的差别? 卖艺不卖身?

秦淮八艳与普通妓女的差别? 卖艺不卖身?

彼岸花开 2016-09-22
范德萨富士达富士达

秦淮八艳
  秦淮八艳大都属于卖艺不卖身的歌妓,与日本的艺妓类似,唱歌献舞,顶多属于三陪,并不做皮肉生意。
  林语堂曾解释歌妓与普通妓女不同,纯属演员,形成一个独特的阶层,与苏格拉底时代的希腊交际花相似,而中国的歌妓传统可上溯到唐代:“历朝都有自己的乐师,性质与御用画家相同,唐朝长安歌舞艺人活动的场所名见经传,许多诗人为她们吟诗作赋,进京赶考的年轻的学子有许多人与她们共坠情网,这些令人销魂的歌女有时会改变他们的人生,对他们影响极大。说来也怪,这些学子有时却在她们中间找到了纯真的恋人,鞭策他们奋发向上。她们中有些甚至为他们事业的成功牺牲了自己。”秦淮八艳乃至她们与文人的交游,似乎颇有盛唐遗风。
  秦淮八艳堪称明末最具影响力的美女组合。她们是怎么成名,成大名的呢?一方面,恰逢朝代更替,时势造英雄,同时也造美人,这一系列乱世佳人的命运,无形中映证了国运的跌宕起伏,成为记载喜怒哀乐的风向标识。另一方面,她们居红尘而脱俗,出淤泥却不染,尤其在国破家亡之际体现的高风亮节,契合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情怀,所以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很吸引人眼球,并且让人油然而生敬意。秦淮八艳,美则美矣,但她们的美更是与正气、大气同在的,因而更美,最美,绝美。那个玉碎宫倾的时代,除了史可法等人,男性社会还真没出太多的英雄,反倒是这些弱女子,表现出许多男人都没有的胆识、气度与节操,令人刮目相看。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秦淮八艳与文人的交往,以及在文人群体里赢得的赞颂,使其美誉得以流传。秦淮八艳一开始的出名,出的是艳名,她们与一系列名人雅士的风流韵事,应合了才子佳子的模式因而作为娱乐资讯或花边新闻进入街谈巷议。但绯闻是有时效性的,秦淮八艳真正站得住的,还是靠后来的美名,即她们在大难临头时的镇定自若,洁身自好。这时,曾与她们作为神仙伴侣并驾齐驱的才子,却纷纷滚鞍落马,成为秦淮八艳高尚情操的陪衬人,甚至是反面教材。站直了的女人使趴下了的男人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自古英雄爱美人,自古美人爱英雄,而在和平年代,才子就是英雄,文化英雄。才子佳人作为民间版的英雄美人,在野史里占据着跟帝王将相的绯闻同样重要的位置。秦淮八艳,绝大多数都与才子产生了情史。可一旦国破山河在,这些才子却不如佳人经受得住考验,平日里恃才傲物的文化英雄一遇真刀真枪或真金白银,就变成狗熊了。美人没变,对故国的忠诚没变,对故乡的热爱没变,对自己的要求没变,要求自己质本洁来还洁去,对得起故人也对得起后人,她们不仅当时看上去很美,事后让人想起来依然很美。秦淮八艳是真正的美人,美人中的美人,外表的美与心灵的美集于一身,正因为在变动的现实中一如既往地保持住美人的形像与口碑,才光荣地成为历史中的美人,永褒青春,而不是昙花一现。
  让我们看看这些了不起的女人在关键时刻的表现吧,最好跟那些男人的表现对照着看。便会发现:跟真金不怕火炼的佳人相比,才子精神上的含金量反而值得怀疑。
  复社骨干侯朝宗,名方域,虽然当时己是妙笔生花的散文家了,但他为后人所知,还是沾了李香君的光。毕竟,李香君为了坚守与他的山盟海誓,拒绝嫁人,以头撞地,血溅他赠予的定情物,那把日后被称作桃花扇的扇子。
  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生死恋情,原本是血染的风采。可惜,侯方域最终还是使之蒙上阴影。明朝灭亡,侯方域一开始表现还不错,跟好朋友吴梅村互相激励,约定隐居不出。硬挺到了顺治八年(1651年),也不知什么原因,据说是被迫,出应乡试,中式副榜。他那时还是有良知的,羞于见人,即使独处,扪心自问也后悔不该走这步臭棋。
  当听说盟友吴梅村被两江总督马国柱向朝廷上疏举荐,生怕他跟自己一样,一失足成千古恨,追悔莫及。赶紧去信劝阻:“十年以内,海内典型,沦没殆尽,万代瞻仰,仅有学士,而昔时交游能稍稍开口者惟域尚在,故再四踟蹰,卒不敢以不信……”他的意思,还流露在信末所附《寄吴詹事》一诗中:“曾忆挂冠吴市去,此风千载号梅村。好酬社日田家酒,莫负瓜时郭外园。海汛东来云漫漫,江枫晚落叶翻翻。少年学士今白首,珍重侯赢赠一言。”
  侯方域是河南商丘人,常以河南古侠士侯赢自比,这回赠诗吴梅村时也不例外,以示侠骨犹在,侠气尚存,希望能促进好友坚持做个硬骨头,多多少少也能抵销自身犯的过错。
  吴梅村给侯方域回信,还是慷慨激昂,指天发誓:“必不负良友。”可这最后的“钉子户”,也没再坚守多久,虽然于顺治九年(1652年)写了请求免予征召的《上马制府书》,第二年又去南京向马国柱面呈《辞荐谒》,并作诗《投赠督府马公》二首,诗中有“青山旧业安常税,白发衰亲畏远游。惭愧推贤萧相国,邵平只合守瓜丘”的句子,可不久清廷限期报到的诏书下达,吴梅村再不敢硬顶,于顺治十年(1653年)阴历九月携家眷北上,应召为京官。再给劝戒自己的侯方域写诗,就有既失节又失信的双重惭愧:“死生总负侯赢诺,欲滴椒浆泪满樽”。诗后自注:“朝宗归德人,贻书约终隐不出。余为世所逼,有负夙诺,故及之。”
  力阻吴梅村出仕的侯方域呢,也没挡住自己,同样北上应召。他的变迁,让对爱情忠贞对家国也忠贞的李香君伤心得很。李香君拦不住他,也只能洁身自保。她削发为尼,遁入空门,以示永诀,让他找也找不到。南京栖霞山,据传为李香君的秘密修行地。除了领她去的一位画家好友外,当时再无第二人知道李香君躲到了哪里。李香君就这样把自己藏了起来,藏得很深,深得不能再深。她希望别人都忘掉她,因为她不仅想忘掉别人,更想忘掉自己。她在自我遗忘中孤单而忧郁地死去。她如愿以偿地消失了。消失于空白之中。她留下了一片清白。那是比任河形式的空白都要伟大得多的清白。
  归顺大清,侯方域的灵魂并没少受煎熬。既失去了爱人,又失去了自我,这种双重的痛苦,很快就击倒了这个敏感的文人和忏悔的情人。顺治十一年(1654年)十一月,侯方域病逝于河南家中。临终时,是否还挂念着踪影全无的李香君?记忆中暗香袭人的桃花扇,吹来的已是阵阵寒风。天冷,地冷,心坎里刮起的风更冷。再看吴悔村《怀古兼吊侯朝宗》一诗,即是在说自己有负亡友,又像在说亡友有负李香君:河洛烽烟万里昏,百年心事向夷门。气倾市侠收奇用,策动宫娥报旧恩。多见摄衣称上客,几个刎颈送王孙?死生总负侯赢诺,欲滴椒浆泪满樽。
  跟侯方域一起名列明末四公子的冒辟疆,人生的一大幸运,是在秦淮河上结识了董小宛

日期选择

一周趣闻

查看更多